APP下载

浅谈陶瓷的发展史

2017-09-15李旭阳许慧清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陶瓷发展

李旭阳 许慧清

摘 要:中国的陶瓷历史源远流长,陶瓷制作精美,闻名世界。瓷器是贯穿中国历史的伟大发明之一,具有重大的世界影响力,“瓷器”与“中国”的英文同为“China”,这也充分说明中国陶瓷的影响力完全得到全世界的认可。但回首近代,与国外相比工业陶瓷的迅猛发展相比,国内的制瓷技术已经相对落后了很多。但在历史长河中,传统的制瓷技术是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陶是瓷的源,瓷是陶的流,源远流长的陶瓷技艺是中华文明的起点。陶更多带给人们的是一种阳刚之气,瓷器则更好的体现了女性的阴柔之美。陶与瓷的结合,阴柔与阳刚的交融,便有了千古佳話,一直以来陶瓷深受皇家以及百姓的喜爱,古陶瓷收藏的热度也不断升温。

关键词:陶瓷;发展;制瓷技术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018-01中国的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考古中发现的陶瓷片以及陶罐就发掘出很多种样式,还有一些带釉面的原始陶器,这些陶瓷上的装饰文字以及符号与出土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就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中国古代的陶瓷风格种类有很多:唐代瓷器制作已经逐渐脱离原始陶器的制作样式,逐渐走向成熟,真正跨入到瓷器时代的标志性产物就是唐代最著名的唐三彩,一般都是用来陪葬的器物,颜色朴素,一般有黄,绿,青三种颜色的釉面。并不是所有出土的唐三彩都有这三种颜色,更多时候都彩用三种颜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

而到了宋代,陶瓷的制作就已经炉火纯青,宋代的陶瓷也成了从古至今无法被超越的制高点。宋代主要有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这五大名窑,后人不但难以超越,即使仿制也很难达到当时的精湛水平。宋代出窑的瓷器形制优美,釉面光滑,有的以颜色艳丽多变著称,有的则朴素淡雅,工匠凭借高超的技术以及不断探索的精神,为后朝制瓷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元代为后代留下最宝贵的财富就是青花瓷,当时国力旺盛,所以瓷器器型普通偏大,以青花纹饰粗狂著称。

明朝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器由于受海上贸易的影响,青料普遍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多见“铁锈斑痕”,之后由于进口青料有限,逐步开始使用国产青料,宣德时期瓷器普遍偏厚重,纹饰相对紧密、底部釉面泛青、出现大批带款瓷器。由于宣德时期青花制作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所以就有了“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逐步把陶瓷的制作水平提升到历史顶峰,数千年的制作经验,加上景德镇地区得天独厚的制瓷原料,使陶瓷文明熠熠生辉。宣德时期的瓷器在落款上“德”字右半部分“心”字之上的一横是省略的,但是宣德炉除外。因为宣德炉是供皇家使用的,所以不能残缺。明朝末年的民间窑口发展达到鼎盛时期,青花瓷器中的山水花鸟题材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题材内容得到丰富,山水花鸟纹饰风格多样,笔墨技法娴熟,文人化程度不断加深,不但继承了明末文人山水花鸟画已有形式,而且开始出现了大量诗词与绘画的结合,并且开始出现大写意的山水纹饰,是受文人画产生影响的重要体现。在构图上,明末的山水花鸟纹饰简洁、清新飘逸具有文人画意境的山水图案。明末的青花山水纹饰继承了明晚期文人画的艺术成就,并为后来青花山水纹饰成为青花瓷器绘制的主要纹饰奠定了基础。

到了清朝,由于前清时期战乱影响,所以瓷器生产普遍粗糙,缺少了以往瓷器制作的精美。清朝的康雍乾三代是清代陶瓷乃至陶瓷发展史的顶峰时期,由于当时国力旺盛,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人力以及物力去制作陶瓷,景德镇也成为陶瓷重镇,为今后陶瓷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清中期陶瓷样式多、制作精美、釉面颜色丰富,出现了一批以玲珑瓷,交泰瓶,青花粉彩,青花五彩等样式,从侧面也证明了清中期国力的强盛。清代陶瓷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批仿前朝瓷器的出现,由于当朝皇帝的偏爱,官窑工匠们大量仿制前朝器型,并署前朝底款,虽不能达到前朝同样的高度,但依然成为现代人们追捧的热门。清末国力渐微,依然采用照葫芦画瓢的方式对前朝瓷器进行模仿,但却达不到清中期的高度。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大量瓷器的烧制都用于皇帝陪葬,所以制瓷工艺较为粗糙,中国的制瓷水平随着清朝的覆灭逐渐没落,也正是这段时期,西方的制瓷水平逐渐赶超中国,大批精美的工业制瓷逐渐覆盖欧美地区。袁世凯妄图复辟王朝,民国时期随着封建帝制的覆灭,中国数千年的制瓷历史告于段落,“官窑”已成为历史名词。袁世凯称帝后,景德镇瓷器生产制作以水彩和粉彩为主,“洪宪瓷”便应运而生,成为近代藏家追捧的对象。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文化的母体中孕育成长,它凝结了制作工匠的情感,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孕育着芬芳,保留着创作者心手相传的艺术特征,传达着悠远绵长的历史文化,展现着广阔大地上社会生活的画卷,记录着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描述着民族的发展的悲欢离合,伴随着人民的喜与悲而不断前进。现代社会中群众对于陶瓷收藏的痴迷,也正是对于中华文明的收藏与鉴赏,怀着一颗匠人之心,传递着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火种,将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制瓷工艺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雨前.陶瓷艺术文化审美.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2]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陶瓷发展
趣图
陶瓷罐摆一摆
平顶山市陶瓷行业提出向“陶瓷强市”起航
陶瓷艺术作品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