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在的远方,地平线之外”展览评述

2017-09-15王玮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尔斯观者个展

王玮

摘 要:对艺术尚未形成敏感度的人来说,现当代艺术是抽象的、令人费解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当代艺术在展览、收藏中的热度愈来愈高。或许大多数人对艺术作品的惯性思维导致其对当代艺术存在着一些“偏见”,而展览就是既能消除观者心中疑虑,又能体现艺术家观念的最佳方式之一。

关键词:赛尔斯;“内在的远方,地平线之外”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3-0015-01

一、前言

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意大利艺术家赛尔斯的“内在的远方,地平线之外”个展,分为四大部分:水面、被驯服的景观、几何褪变、自然的景象。所有的作品均为石墨手绘,在展览前言中有提到赛尔斯对于手绘和石墨作画的理解,运用石墨能达到完全的暗色调,也能呈现出透亮的晨光,这也是观者对其作品最直白的感受。

二、赛尔斯的反写实之路

從艺术的角度来说,的确,赛尔斯的作品是反写实的。只有通过展览,近距离地、真实地体验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家和作品。站在原作前,不会产生它绘制得如此栩栩如生和写实,像照片一样精致这种感觉,因为观看者能从原作中呈现出的原始自然状态感受到艺术家带给我们的直接情绪,观看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对话就这样产生,而这个过程已经超越了画作本身。这也是我认为艺术展览存在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从现场和图片看到的对比实在大相径庭。

在部分观者看来,现当代艺术是抽象的、令人费解的。仅从展览中的几十幅作品我们就真的能窥见当代艺术的容貌吗?而赛尔斯很明确地告诉了观者他个人的艺术观念:“我画的不是照片,是内心,是情绪,是意境。”写实还是反写实,当观者与其作品之间有了互动,形成完整的审美体验,那么对于作品的感受绝非停留在写实之上,赛尔斯的作品的确能够做到这一点。

三、巧见东西方山水画之区别

本次展览中的一幅作品据说描绘的是张家界的景色,从这件作品就能明显感受到东西方的差异。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多以线条来表达,正如中国的书法一样,流畅灵动,潇洒飘逸。

“计白当黑”的虚实营造为了突出一个“隔”字的效果,“隔”的美学在古代中国画中相当重要。而赛尔斯通过黑、白、灰将对象表现出强烈的可触质感,却又十分抽象,他呈现出一种更加完满和原始的自然状态,情感的表达相较于中国画更直白,更具冲击力。此次展出作品中的云多为逆光下有着光边的云,光线透过云层清晰可见,云也不再是我们常见的纯白无暇,是更加浓郁的,有力量的。

赛尔斯笔下的自然已然蕴含了他的灵魂,不论是有无数切割面的钻石,变化万千的水面,还是阳光下的云卷云舒,艺术家的心境早已跃然纸上。仅从这一张画固然无法得出中西区别的结论,但所有作品汇聚成一体的整体效果给了观者最直白的区分。赛尔斯描绘了很多自然景色,从技巧上与东方绘画有较大区别,但笔者认为从意境上二者却又异曲同工之妙,仔细观赏,便能品味画面背后作者的直抒胸臆。

四、赛尔斯作品之“可触感”

赛尔斯的创作多为临摹照片,用网格填充,最重要的两样作画工具是石墨和橡皮。尽管作品的原型是照片,但赛尔斯的观点和中国唐代画家张璪一句古话颇为相似:“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品最终体现出来已是经过艺术家内心转化了的,绝非内容本身。若远观作品,会觉得赛尔斯的作品面面俱到,无论从构图还是技法都无可挑剔,近观其作品,能看到肌理和纹路其实没有那么想象中的清楚,它是模糊的,手绘的痕迹反而能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赛尔斯作画的过程。

所以,我们看到的并不一定是全部,也并不一定是所谓的“真的”,当代艺术家通过作品传递给观者他的情感和概念,但我们能捕捉到的也许只是凤毛麟角,所以说,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是捕风捉影的,而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体验恰好也是当代艺术所拥有的一个特点。

五、结语

“内在的远方,地平线之外”个展四个部分较为连贯的呈现了赛尔斯的艺术观点。正如观者可见,波涛汹涌或风平浪静的水面,鬼斧神工般的大山,河边一角的枯枝败叶,这些物象即是在那地平线之外的风景——赛尔斯的内心,展览的主题也随着对其不断深入愈来愈完整。

现当代艺术一直给人距离感,而艺术家的个展则能在某种程度上削弱这种距离感,因为我们对作者、作品和创作历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便不会停留在表面上。endprint

猜你喜欢

尔斯观者个展
端午节观龙舟赛
库尔斯克会战
展览纪录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香格纳北京推新展
颜磊、何迟双个展
“大北方”杨光个展亮相爱慕美术馆
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