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敦刻尔克撤退载入史册?
2017-09-15朱江明
朱江明
近日,由著名导演诺兰执导的二战题材影片《敦刻尔克》在国内上映,该片以二战中英军主导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极为惨烈的历史故事。在敦刻尔克撤退作战中,英国虽然成功从欧洲大陆撤出了33万军队,却丢失了大部分武器装备,且有四万多人被俘、两万多人伤亡。
当然,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撤退出来的33万军队成了英国日后反攻的种子,毕竟武器装备可以加班生产,有经验的士兵和指挥官却很难速成。如果英法军队在敦刻尔克被德军全歼于滩头,那么英伦三岛的沦陷基本指日可待,欧洲战场也就毫无希望了,二战结局恐怕会跟现在大为不同。
因此,敦刻尔克撤退作战虽然是败军之战,却也是值得名垂青史的一次战役。事实上,撤退作战是军事上最难组织的一种战斗形态,也是伤亡最大的一种交战。
撤退在军事上是一种因为战事不利,而必须退出战斗、避免交战的一种作战选择。由于撤退一般被认为是贬义词,所以类似的行动会有很多中性名词来描述,如转进、主动脱离接触、改变战略方向、突围等等。也有一些军事行动是完成了既定战術或者战略目标后主动脱离交战,这种一般被描述为撤离。比如美国海豹突击队完成了刺杀本拉登的任务后,乘坐直升机从战区撤离。撤离与撤退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并非因为自己处于战术上的劣势而要脱离交战,而是完成作战目标后的收官步骤。
二战中撤退作战比较惨烈的战役多不胜数,抗日战争中淞沪会战失利后,中国军队全面撤退时就因为组织混乱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直接导致首都南京最终沦陷。朝鲜战争的第五次战役,志愿军180师在撤退过程中伤亡惨重,代政委吴成德更被美军俘虏,成为朝鲜战争中志愿军被俘的最高级别军官,彭德怀更将第五次战役的撤退步骤视为他一生中四次军事失误之一。
为什么撤退作战如此困难呢?撤退必然是出现在战局失利的情况下,因此部队整体士气低落,人心涣散,敌军则士气高昂准备全歼对手,此时要想留得全须全羽谈何容易?而且经过长期交战,必然人困马乏装备不足,弹药和补给不够。在战争中猛攻猛打百战百胜的将领不少,能在撤退中组织得当有条不紊的却并不多见。
要组织一次成功的撤退,指挥官首先必须要下定决心,因为撤退作战最忌讳犹犹豫豫瞻前顾后。淞沪会战撤退变成溃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蒋介石当时决心不足,错失了最佳脱离机会。下定决心后,参谋部门必须制定梯次撤退方案,一部分先行撤离,一部分负责殿后阻击追兵。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撤退前最好发动强力的主动攻击,一方面给敌方造成我军士气高昂还要再战的假象,一方面是试探敌人力量的薄弱点。即便条件不许可,也要尽量保密,以免敌人觉察自己撤退跟进追杀。负责殿后阻击敌军的部队,必须选择士气高昂且装备弹药还比较齐全的部队,指挥官也要选择冷静果敢的将领才能胜任。
在撤退过程中,先行撤离的部队必须跟负责阻击断后的部队保持联系,并且不能不顾一切地逃命,要对行进方向进行必要的战术侦察,以免敌军部队沿途设伏。除了掩护部队之外,各撤退部队之间必须保持联系,相互掩护对方侧翼。
在敦刻尔克撤退中,英军就因为没有通知法国军队,导致法军侧翼被德军攻击。撤退中最为灾难的一种状况是某部单独逃跑。明末松锦之战,明军失利且粮道被断,洪承畴等高级将领决议撤退。军事会议开完后,大同总兵王朴并未按照约定交替掩护撤退,而是直接带队逃跑。其他几个总兵见势不妙也纷纷溃逃,导致明军最后的精锐部队在此一战中被全歼,经营多年的锦州防线全面失守。这次失败的撤退作战,直接导致大明王朝的陷落。
由此可见,撤退中如果能够齐心协力镇定应对还有一线生机,如果自私自利不顾友军,则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一支军队的专业水平到底如何,撤退能否组织得当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