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新世界
2017-09-15王燕青
王燕青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变成了一个没有现金的人。晚高峰,网约车约不到,出租车打不到,手机又快没电,习惯性地去找充电宝,发现没带,这才意识到问题来了:切断手机,连基本的日常出行都成了难题。
这种变化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需要产生交易的行为,比如买东西。这在商家和平台来说,逐渐演变成了“新零售”的概念。
我原本以为,新零售之所以“新”,是“新”在方式上,比如增加了购物体验、交易方式。原本我们在实体商店买东西,人力在一定的时间和财力范围内跑的距离总是有限的。后来我们开始网购,各个平台会自动生成一些比价维度为我们推荐商品。这比原来的货比三家肯定是更进一步了。但是问题又来了,一是看不见摸不着,对于一些有品质要求、有个人喜好的物品,往往产生了“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天壤之别。我们不断积累这样的经验教训,然后继续迷失在下一次网购中。
对平台和商家来说,过去亘古不变的议题是,我实体店比你网店有优势,我网店比你懂互联网。他们在“有没有互联网基因”的争论和实践中不知不觉迎来了互联网下半场。猛一抬头,发现形势变了,线上线下融合才是正道。这才产生了“新零售”的概念。有人说这是第四次零售革命,有人说这是人、货、场的重构。对消费者而言,这是一场“冲动消费”的革命。
这是一场“买家秀”与“卖家秀”完美结合的零售实验,还是一场无时无刻无地购物的实验,更是一场颠覆你过往认知的购买实验。而我们今天所谈、所涉及的还只是“新零售”的皮毛,那些底层架构的逻辑还远远未达到量产阶段。
我们探访了许多新零售实验场景,也可以说是智慧门店。有人说,啥智慧啊,就是有个二维码了,就是你可以线上下单到线下看货了。这只是技术层面的基本理解,即便是这一层面,就目前而言,不同平台之间的接口连接也是棘手问题。
“新零售”给我更多的启发是技术背后,对人的购物习惯和购物心态的改变。这是场景消费的建设。而在这场零售构建中,“大数据”和“算法”是核心。对于一些商家来说,新零售也还只是个概念,他们认为战场还是“互联网”这个介质工具,实际的效应就是两者结合可以快速连接企业和消费者,比如通过基于互联网积累的大数据,把用户数据化,把产品数据化,最终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避免出现开发新产品却没人要的销售窘境。而更长周期下来,商家会发现这样一个群体消费背后所倡导的生活方式,进而售卖生活方式。
在杭州,这个巨头生长的城市,我们走访了一些新零售智慧门店。出人意料的是,它打破了我们过往的认知。在“生活选集”武林银泰总店,我们看到1200平米的实体店被划分为顾客体验区、场景展示区、商品精选区。顾客体验区有直接下单系统,场景展示区主要以生活场景为购物基底。这是一家集合了几家淘品牌的试验店。对于单一的淘品牌来说,它们在网络店的消费销售并不乐观。而对于一家线下实体店来说,大型家具要占用的仓储和物流要求又很大。彼此取长补短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消费场景,置身其中,消费需求会被激发出来,有的是因为商品颜值和实用性,有的是拓宽了你原来的知识边界,你才发现你有这个需求。而二维码在手,又能选择送货时间等外在因素,一次消费在一个简单的扫码、支付后快速完成。这个流程会在未来重构社会分工,优化消费结构。
在另一个ONMINE的零食馆项目中,我们逐渐感到正在被互联网大数据消费“淘汰”。大数据分析给出的品牌购买LIST,尤其是首位,出现了我们从没听说过的品牌。這种现象在茫茫网络消费中,是不稀奇的。稀奇的是,它从线上开始指导线下消费,包括指导商家对渠道、品牌的管理和布局。
进入一个新世界,发生什么都不足为奇,重要的是,我们置身其中,拥抱变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