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人新村的涅

2017-09-15

上海工运 2017年8期
关键词:一条街新村春光

时过境迁,上海工人新村曾经的盛况,就像里弄中的风铃声、树影下的街坊笑语,已渐渐化为记忆。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闵行一条街的盛况逐渐消退,唯有四季常青的香樟树依旧,隐隐的香气不动声色地飘散在路上;张庙一条街上的老字号商店,如“巨龙百货商场”、“东方食品店”等也因人气不佳,风光不再。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工程,沪上的工人新村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造升级。一个个工人新村褪去往日的外衣,以全新的面貌涅重生。

“滚地龙”的“平改坡”改造

曹杨新村 惜珍 摄

位于热闹繁华的上海火车站附近的蕃瓜弄,是一片隐藏在绿树环绕间的红顶白墙住宅群。

这里曾是上海人口密度最大的棚户区,曾聚集了大量运输工人、纱厂女工。上海沦陷时期,居民在蕃瓜弄的废墟上大量种植蕃瓜(即南瓜)为食,某年秋收时这里长出个一特大蕃瓜,“茎蔓卷曲似龙须,果面瘤状像龙眼”,人称蕃瓜龙。因视其为吉祥物,遂以其谐音,将这片地区称为“蕃瓜弄”,沿用至今。1961年,蕃瓜弄改建为工人新村,作为全市第一个成片棚户区改造的试点。1999年夏,市政府再推民政工程,对蕃瓜弄进行了“平改坡”试点、墙面刷新和水箱改造工程。

从新中国成立前的“滚地龙”,到上世纪60年代的工人新村,再到90年代末的“平改坡”,蕃瓜弄的变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张庙”重塑历史风貌

2012年年初,张庙街道正式启动改造计划,加大历史元素的重现。飞马广场、喷泉等,当年张庙一条街的地标,已经陆续得到重塑、重现。

春光饭店是张庙一条街上最早的饭店。1960年初建成开业。取名“春光”,其意是春光这边独好。1960年张庙一条街建成后,国内外参观人员络绎不绝,不少市民参观后要到春光饭店用餐。1964年3月20日上午,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参观上海第一钢铁厂和张庙一条街后,曾在春光饭店午餐、休息。如今改建后的春光饭店,延续了50多年前苏联式建筑的风格。

2013年11月,张庙一条街完成整体改造。现有东、西部两个广场,东端春光饭店前的小广场,已被改造为“1958广场”,西端的爱辉路广场,也建立了艺术立柱和立体雕塑等建筑。在处于这两个广场中间的泗塘二村大门外墙上,还建立一条展现张庙一条街50年历史风貌的大型浮雕长廊。路两侧60岁高龄的梧桐、香樟,50米宽的路幅,整齐划一的淡黄色四层居民建筑,在阳光下显得分外靓丽。

向“花园社区”迈进

令人充满期盼的是曹杨新村的变化。曹杨新村的建设从一开始就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新村中心区开挖的一条小溪,俗称“环浜”。两岸柳枝桃花相映,小溪两边,辟作林地绿带。通过它们,将陆续建成的一村、二村、三村等数个新村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线型的绿带与各小区中心点状绿地、草坪以及每幢房屋前的小型绿地相映成趣,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园林系统。新村环浜四周的道路分别被命名为“花溪”、“杏山”、“桂巷”等富有文化意味的名称。同时,在新村腹地修建了曹杨公园和兰溪青年公园,使居住区的园林系统更趋于完整。

1898年,英国学者艾比尼泽·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概念,要把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和农村的美丽、方便、福利统一结合,使城市乡村化。亲水、人情味儿浓浓的曹杨新村,正有点儿符合“花园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城市中带点儿农村的味道,生态环境和人居氛围合理结合的氛围,正是疲惫的都市人所向往的理想家园。

(除署名外,照片均为王劲摄)

猜你喜欢

一条街新村春光
中国画《林涧·新村》
春光
春光美
红领巾一条街
美食一条街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4月,春光大好
拾尽春光皆是你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