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水生态景区的总体布局优化研究
——以长沙泉水湖景区为例
2017-09-15孙泽民
孙泽民, 朱 政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亲水生态景区的总体布局优化研究
——以长沙泉水湖景区为例
孙泽民, 朱 政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水利型景区是亲水型生态景区中的重要类别,现今我国已进行了相当多的水利型景区建设。长沙市岳麓区泉水湖景区属于典型的水利型景区。文章尝试通过对长沙市泉水湖景区的生态可持续、功能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提出亲水生态景观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达到改善泉水湖目前的景观效果和兼顾环境保护的目的。研究方法主要结合生态景区的主要功能和地形地貌,分层次地去分析探讨各影响生态景区环境效果的主要要素、空间要素、自然要素、交通要素、地形要素等;最后利用叠加分析的方法对景观布局进行总体优化,选择出恰当的景观设施设置地点,得出泉水湖景区布局的优化方案。
亲水景观; 布局优化; 泉水湖景区
滨水景观是现状景观的一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如今不但是构成景观的重要部分而且是生态景区宝贵资源,对当地景区及城市特色化发展贡献力量,滨水景观质量的提高对促进地区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水在景观布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亲水型生态景区规划中尤其注意区内水资源的保护,汪霞在城市理水——基于景观系统整体发展模式的水域空间整合与优化研究一文中探究了水域空间的理想模式和建设程序的设计,为滨水景观实践提供科学和系统的指导和支持[1]。乔龙飞在基于生态安全的城市滨水廊道景观规划设计探讨——以遂宁安居琼江河岸线景观生态规划为例中,提出的绿地和水面等生态源地的不同空间布局对环境的不同影响,同样适用于滨水空间之中[2]。黄静在城市水景观体系规划研究中通过研究宏观区域水景观空间,提出优化区域水系结构,着眼水系生态问题解决水景观的基础构建,基于此对亲水景观节点设置需着重注意对水域的维护[3]。Meghna Babbar-Sebens, Robert C将主水域分为10个次级水域进行优化[4];Roberts, S提出的多个生态组块聚集效果大于单个生态组快产生的效果的一般景观系统设计原则[5]。这些研究对于泉水湖景区景观设计的规划应用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其研究范畴不足以支撑泉水湖景区的全部规划,因此泉水湖景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还有必要进行探究研究。
1 泉水湖景区前期规划
1.1 现状分析
长沙市泉水湖原名泉水冲水库,隶属于长沙市岳麓区雨敞坪镇,为长沙市岳麓区第二大湖,以泉水命名的泉水湖面积达167 ha,库容量1 040×104m3,积雨面积18.6 km2。泉水湖景区景色优美,不断有游客和垂钓者赶往泉水湖观光或垂钓,但由于功能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泉水湖需要进一步的规划改善景区现状,泉水湖由山体环绕,湖岸线绵长,湖面宽广,大部分区域处于无开发状态自然风光,具有深厚的潜在开发价值。垂钓和观光是目前泉水湖生态景区的主要功能,观景和垂钓平台等景观区域集中分布在出入口,相比其他生态景区相关服务功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泉水湖生态景区功能单一,不足以发挥泉水景色秀美的特色优势,来此地游客仅限于踏青郊游或垂钓,固定在一小片区域活动,游览时间不长,致使景区人流量偏少;泉水湖观景设施不全,道路规划不足,合适游客观赏的地点有限,基本被限制在一两处湖岸边观览泉水湖风光,道路与道路之间,道路与景观节点之间缺乏联系。另外缺少相应服务功能的景观建筑,泉水湖只有零散几处建筑作为保护水体之用,没有方便游客停驻的建筑设施。基于此,需要在目前泉水湖规划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增加服务功能,提升泉水湖生态景区品质,保护景区原有生态,同时吸引更多游客创造经济效益。
1.2 景区空间功能定位
泉水湖景区为改变目前现状,首先需要丰富景区的服务功能,泉水湖的景区优点特色不但适合观光和垂钓,也同样适合度假,运动、民宿、疗养、餐饮等。泉水湖景区的主要功能结合其地理地貌主要分为六大区域,分别是休闲垂钓区,生态运动区、度假颐养区、亲水民宿区、亲水观光区、特色餐饮区(图1)。由于泉水湖景区生态对于水源和植被的保护要求十分严格,在景观布局中需着重注意其限制条件,新增建筑与旧有建筑选址布局需考虑环境保护和适合观景两个方面:在环境保护方面,一是在尽量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前提下选择适当地点,增加建筑面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二是建设的景观建筑设施对生态维护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各景观节点彼此更加联系紧密,各以自身为中心点向四周辐射对周围区域生态产生维护效果。在选址观景方面,一是泉水湖地形与建筑设施功能相结合。二是融合周围山水环境,具备良好的观景效果。景观节点的布局主要考虑方面概括为:(1)保持原有树木植被;(2)结合地形优化布局;(3)景观节点整体布局;(4)融合山水景致;(5)增加游客流量。
图1 泉水湖景区功能分区
2 布局优化分析
2.1 主要影响因素
在空间功能规划的基础上新增景观设施及建筑主要分为几类。景观平台包括:景观节点、观景平台、运动平台。餐饮空间包括:餐厅、吧厅、茶楼。居所包括:民宿、宾馆、生态颐养馆。除了泉水湖布局的限制条件,另外还要符合泉水湖布局优化的要求条件,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方面。景观平台主要功能是用作观景、游憩和运动的地点,需要最佳的景观环境及视野;餐饮空间主要是提供暂时规避风雨以及饮食、洽谈的地方对于交通需求量大;大面积居所聚集区则对合适平地地形的依赖度高。不同的使用功能使建筑及设施对自然要素、交通要素、地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将三类主要场所景观平台、餐饮空间、居所分别用A、B、C表示,交通要素、自然要素、地形要素分别用T、N、G表示。根据各建筑及设施的空间使用功能可得出其与各要求要素的大小主次关系T:B>C>A;N:A>B>C;G:C>B>A。在交通要求上餐饮空间的需求最高,景观平台最低;自然景观的需求上景观平台最高,居所的要求最低;在地形的要求上居所最高,景观平台的要求最低。将T、N、G等关系同等相加T+N+G:B>C>A。餐饮空间对三类综合要求最高,景观平台最低。
2.2 叠置分析
将反应共同空间、不同属性的两个或多个图层放置在一起,得到一共新的结果图层。这个新的结果图层,记录的可以是原图层间的差异、加和或其他叠合运算结果[6]。进行叠置分析至少得到限制条件,要求条件的矢量图层,其中限制条件中主要考虑了植被以及整体布局,要求条件中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交通、自然、地形。首先得到交通、自然及地形三个图层,将三个图层叠置,分析得出结果后,再根据限制条件以及空间功能分区对所有新增景观设施及建筑进行布局。交通要素图层来自于泉水湖的所有交通布局路线,自然要素图层提取自于正向湖面区域,地形要素图层表示出平地地形(图2)。
图2 泉水湖景区图层叠置分析
自然要素图层与交通要素图层、地形要素图层相互叠置,得出四类灰色斑块。T图层与G图层重合得到的灰色斑块区域标示为1;T与N重合的斑块区域标示为2;G与N重合的斑块区域标示为3;T与G、N重合所得斑块区域标示为4。1类灰色斑块区域为交通图层与地形图层重合区域,表示此区域具备布局设施建筑的地形条件和交通条件,但缺少优良的自然风景条件。2类灰色斑块区域为交通图层与自然图层与交通图层重合区域,表示此地交通方便又适合观景,但缺乏布局建筑条件。3类灰色斑块区域为自然图层与地形图层重合区域,表示此地既是具有良好风景的场地又是适合布局设施建筑的区域,但缺乏交通条件。4类灰色斑块区域是三类图层叠加区域,表示为具备三种条件的区域。由以上结果可知,第1类灰色斑块区域周围适合设置住所等;第2类灰色斑块区域周围合适建设景观平台,休闲建筑等;第3类灰色斑块区域周围的适合布局餐饮空间;第4类灰色斑块区域周围地理位置最佳适宜颐养和休闲建筑。若加大景观道路的规划,将增加大量2类灰色斑块区域,按着这种思路设置景观节点在主要的节点中心之间(图3),形成相应的中心节点和景观廊道。
图3 泉水湖景区优化布局平面
2.3 总体布局优化方案
中心是区域功能的集合,景观廊道使各区域相互联系又对沿线生态起到保护作用。结合功能分区与新增建筑使用功能,依照主次顺序,从优至一般的顺序满足景观建筑设施的要求条件进行布局,整体布局结构为三中心三廊:娱乐中心、健康中心、休闲中心、生态运动廊道、休闲游览廊道、观景垂钓廊道。
中心依据区域的主要功能进行设置,图示1和2区域交通便利,风景宜人同时易于建设,饭店、酒馆、宾馆、民宿聚集于此,设置此处为娱乐中心点;图示8区域具备三种有利条件,适合颐养,比之1、2区域周围缺少建设用地,设置此处为健康中心;9区域交通方便,易于建设,地点位于两中心的中间并且靠近景观区域,设置为休闲中心。
在中心与中心之间为三条生态景观廊道联结三中心点,景观廊道在中间路段处设置景观平台,并在合适区域设置功能补足设施,廊道的主题依据相邻两个中心的功能设置,娱乐中心与健康中心间的廊道的主题是生态运动,兼顾娱乐与运动;健康中心与休闲中心间廊道的主题为休闲游览,侧重于健康休闲;休闲中心与娱乐中心间的廊道主题为观景垂钓,以垂钓休闲为主。
3 结论
通过此优化布局泉水湖景区规划比之前更趋合理,泉水湖比之从前具备了多种功能,尽量避免了布局对植被的破坏,减少对生态的影响,功能之间紧密联系成为有机的一个整体,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本文主要运用分类分析和图层叠置的方法,第一部分从现状考虑限制条件,需求条件;第二部分根据条件收集图层数据;第三部分用图层叠加的结果结合布局建筑设施的功能进行布局。整个分析过程,不需要经过详细的赋值计算就可完成较为系统的前期布局,适用大部分景区规划,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新增设施及建筑的布局过程中,未能细致考虑建筑设施节点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1] 汪霞. 城市理水[D].天津大学,2006.
[2] 乔龙飞. 基于生态安全的城市滨水廊道景观规划设计探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3] 黄静. 城市水景观体系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
[4] Meghna Babbar-Sebens, Robert C. Barr, Lenore P. Tedesco, Milo Anderson, Spatial ident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upland wetlands in agricultural watershed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Volume 52, March 2013, Pages 130-142.
[5] ROBERTS, S; HALL, G; CALAMAI, P. Evolutionary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for landscape system desig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ystems. 13(3): 299-326, Sept. 2011.
[6] 翟健,金晓春. 城市规划中的GIS空间分析方法[J]. 城市规划,2014(S2):130-135.
工程建设标准体制将迎重大改革(一)
针对工程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目前存在的刚性约束不足、体系不尽合理、指标水平偏低、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于近日发布。
改革目标
● 建立以工程建设技术法规(以下简称“技术法规”)为统领、标准为配套、合规性判定为补充的技术支撑保障新模式。
强化底线控制要求,建立工程规范体系
● 明确工程规范类别、层级。工程规范分为工程项目类和通用技术类;工程规范分国家、行业、地方三级。
精简政府标准规模,增加市场化标准供给
● 明确标准定位。标准分为政府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政府标准分为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分别由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发布。
● 积极培育发展团体和企业标准。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特别是公益类标准化机构,对已发布的团体和企业标准内容是否符合工程规范进行判定。
实施标准国际化战略,促进中国建造走出去
● 加强与国际、国外标准对接。对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技术法规和标准,要加强翻译、跟踪、比对、评估。
● 创建中国工程规范和标准国际品牌。完善中国工程规范和标准外文版的同步翻译、发布、宣传推广工作机制。
● 深入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支持团体、企业积极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将我国优势、特色技术纳入国际标准。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减少和消除技术壁垒,鼓励团体、企业承担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工作,开展长效合作,推广中国技术。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综合能力
● 加强标准化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历史建筑建造管理技术、方法、思想研究,提炼中国传统的标准化元素。
● 推动标准前沿技术研究。开展国际先进技术情报工作,跟踪分析国外技术法规的先进指标。
● 强化标准应用技术研究。研究建立标准完善快速响应机制,针对重大自然灾害和质量安全事故,及时开展工程规范和标准评估。
摘自《中国建设报》
孙泽民(1992~),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TU984.181
A
[定稿日期]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