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边际小油田生产阶段构造再认识
2017-09-15张效楠赵海峰夏同星刘学通
张效楠,赵海峰,夏同星,韦 红,刘学通
(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开发部,天津 300452;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 300452)
渤海边际小油田生产阶段构造再认识
张效楠1,赵海峰2,夏同星2,韦 红2,刘学通2
(1.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开发部,天津 300452;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 300452)
D油田位于渤海湾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为已生产多年的边际小油田,现已进入生产后期。该油田生产动态储量远大于静态储量,表明对地下的地质认识尚不准确,油田存在挖潜潜力。结合油田生产数据,提出“地震资料+动态资料”新理念,对构造进行再认识。以动态资料为核心,地震资料为基础,探井钻遇的辉绿岩为突破口,对构造进行精细研究,得到新的认识。静态储量与动态储量吻合,历史拟合精度较高,解决了油田动静矛盾的生产问题,为油田的下步调整指明了方向,并为类似边际小油田生产阶段的构造精细研究提供借鉴。
动态储量 历史拟合 辉绿岩 构造 精细研究
渤海边际小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往往存在生产后期动态储量大于静态储量的问题,油田具有一定潜力。本文从开发阶段地震资料研究入手,以特殊岩性为突破口,更新构造认识,解决了动静态储量矛盾的问题,为油田挖潜调整指明方向,并对类似油田的研究及挖潜具有一定的借鉴。
1 油田概况
D油田是渤海湾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上的一个边际小油田。构造为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油田目前有2口探井,2口开发井。2006年投产,主要含油层段为沙河街组I油组。按最大圈闭计算探明储量221 104 t(图1)。
图1 沙河街I油组含油面积
2 问题提出
沙河街I油组初期两口井日产油255 t/d,目前累产油31×104t,采出程度14%,压力下降6.5 MPa,基本不含水(图2)。根据生产动态,初步计算动态储量303×104t,而静态储量按最大圈闭只有213×104t。动静态储量不符,对油田的地质状况认识不清,制约了对油田开发效果及采收率的评价[1]。
图2 D油田综合开采曲线
图3 沙河街Ⅰ油组连井对比
3 构造精细研究思路及方法
油田动静态储量存在矛盾,在确认动态资料[2]正确的前提下,对静态数据重新认识。充分分析各探井钻井资料,以油田区动态资料为核心,地震资料为基础,多角度对该区构造进行再认识。
3.1以油田探井钻遇的辉绿岩为突破口,重新认识辉绿岩与目的层的接触关系
在对探井资料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发现该区块2井钻遇的辉绿岩(图3浅蓝色所指)以往未被关注,辉绿岩与邻近开发井砂层的接触关系未被认识。因此,以辉绿岩为突破口,对辉绿岩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和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合地震资料,利用合成地震记录对辉绿岩进行精细标定,认识到它在地震剖面中具有低频强振幅反射特征。据此特征提取最大振幅属性,对其分布范围(图4)、侵入现象和辉绿岩与砂岩的接触关系进行研究。
3.2分析地震反射特征,多角度指导层位解释
根据对辉绿岩的平面认识,在过辉绿岩范围与砂岩接触部位的地震剖面中明显可以看出,原有地质分层下的地震解释并不是一个等时界面,辉绿岩侵入特征明显,通过浏览多条地震剖面,结合辉绿岩本身的地质特征,对原有地层对比方案及解释方案进行了调整,红色线为原层位解释方案,在箭头所指处存在穿时现象,黄色点为修正解释方案(图5)。结合地震正演、古地貌分析等手段,认为新解释更为合理,对该区块构造获得了新的认识。
图4 辉绿岩分布范围
图5 沙河街Ⅰ油组过2井区和主体区新老解释方案
3.3应用“地震资料+动态资料”新理念,对地质分层精细认识
根据新认识,原辉绿岩跟砂岩对接这一认识不合理,结合地震反射特征,辉绿岩应在砂岩之上。因此对辉绿岩分层下压85 m,重新进行了构造成图(图6)。根据新构造认识,计算地质储量327 104 t,与根据生产动态利用物质平衡方法计算的动态储量302 104 t接近。对此数据进行历史拟合[3-5],压力、产量和含水吻合较好,进一步证实了新构造认识的合理性,为该边际油田油藏后期的调整及挖潜[3]奠定了基础(图6白色箭头所示)。
图6 沙河街Ⅰ油组新含油面积
4 结束语
(1)地质认识并非一成不变,尤其对老油田生产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需加以重视,结合生产动静态资料,对油田原有的地震解释及地质认识重新审视,可使油田的地质认识不断深入。
(2)构造研究可能不会一次到位,对于进入综合调整的老油田,得益于丰富的生产数据及地震资料再处理,要充分利用并优选出最佳地震资料,结合动态认识,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以获得新的认识,为油田的综合调整提供新的储量支持。
[1] 王传军,赵春明,赵秀娟,等.渤海BZ34低渗断块油田调整实践及其效果分析[J].断块油气田,2010,17(2):244-247.
[2] 孔祥宇,于继崇,李树峰,等.复杂断块老油田精细地层对比综合方法的提出与应用[J].岩性油气藏,2009,21(1):120-124.
[3] 乌丽娟.精细地质研究锦45-7-16块综合调整提高采油速度技术[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36(6):6-8.
[4] 王飞琼,程明佳,程自力,等.渤海海上油田开发调整策略及效果[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33(12):148-151.
[5] 赵海峰,明君,郭军,等.F油田综合调整阶段构造精细研究思路及方法[J].海洋石油,2012,32(4):60-64.
(编辑 谢 葵)
Structure recognition at production stage of small marginal oilfield in Bohai
Zhang Xiaonan1,Zhao Haifeng2,Xia Tongxing2,Wei Hong2,Liu Xuetong2
(1.DevelopmentDepartmentofCNOOCTianjinLtd.,Tianjin300452,China;2.BohaiPetroleumInstituteofCNOOCTianjinLtd.,Tianjin300452,China)
D Oilfield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uplift of Yellow River Mouth Sag in Bohai Bay.It is a small marginal oilfield that has been produced for several years and now has entered the later production stage.However,the productive reserves of the oilfield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static reserves.So the current underground geological understanding is not accurate,and the oilfield exits potential.Based on production data,the structure was recognized by combining seismic data with dynamic data.Taking the dynamic data as the core,the seismic data as the basis,and the drilled diabase of exploration wells as a breakthrough,the further detailed study of the structure was carried out to get a new understanding.With the consistent static and dynamic reserves,and high fitting accuracy of history,the new understanding resolves the production problem of oilfield dynamic and static contradiction,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further adjustment,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fine structure study of the similar marginal small oilfield.
dynamic production;history matching;diabase;structure;fine study
10.16181/j.cnki.fzyqc.2017.02.013
2016-10-20;改回日期:2016-12-02。
张效楠(1982—),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及前期研究工作。E-mail:zhangxn@cnooc.com.cn。
TE33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