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让座者拍照
2017-09-15申鹏
◎申鹏
给让座者拍照
◎申鹏
“这是今天在821路为我主动让座的女青年,她姓樊,我非常感激她。2017年5月29日”。
重庆一位80岁的老太毛维玉收藏着一叠“让座记录”,这是其中最新的一篇。她在每一篇记录中,都详细标明了日期、让座人、联系方式和让座经过,甚至还有感言。从2015年开始,她已给62位让座者拍照留存做记录。
年轻人没义务让座
戏称自己今年终于成为“80后”的毛维玉,1937年出生,今年正好80岁。上世纪60年代开始,她就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医院当医生。
2015年初起,毛维玉每次坐公共交通都要带上自己的iPad,那是她在挪威的女儿送给她,让她平时上微信、看新闻的。毛维玉却发现了iPad的其他用途,比如记录生活:“年纪越来越大,很多事情记不住了,我就用iPad把需要记的都拍下来,以免忘记。”
退休前,毛维玉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工作了28年。退休后,她常搭公共交通出行,给她让座的人不少。被让座后,以前,毛维玉只能当面道谢。2015年,她偶然跟一位让座者提议“一起照个相”,对方接受后,毛维玉就坚持了下来,两年多来共拍摄了62位让座的年轻人。
回到家后,她把让座人的基本资料、聊天内容记录下来,不为别的,就是心存感激。她说年纪大了怕忘记,一定要记下来。“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很累,在公交车上还给我们老年人让座,心里很过意不去,他们本没有义务这么做。”毛维玉说。
自毛维玉记录让座者后,第一个给她让座的年轻人,她记忆犹新。那是一位从银川大学来重庆旅游的女孩,毛维玉还向她推荐了瓷器口、古镇以及一些有特色的餐馆。还有一位让她印象深刻的让座者,是一位已定居日本的重庆籍年轻妈妈,她带着两个孩子回重庆游玩。
年轻时没机会让座
毛维玉生于1937年的重庆城口县山区,当时老家交通闭塞,她出来读书前,根本没见过公交车。13岁时,她的父亲因病过世。正因为父亲过早离世,毛维玉选择到卫校上护理专业。上了卫校的她才弄清楚父亲的死因:“肠梗阻”。
卫校毕业后,毛维玉被分配到四川外国语大学,本来安排她到校宣传部做行政,父亲早逝的事情让她耿耿于怀。她认为既然学了医,最好能在医院工作,于是申请去了四川外国语大学医院,在外科当医生。
“在我年轻的时候可没有机会在公交车上让座,当时重庆的公交车很少,很久才来一辆,车上满满当当都是人和行李,胖的人可能都挤不上去,很少见给老人让座的。”毛维玉回忆。
毛维玉40岁时,医院派她去第三军医大进修。当时她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同在川外上班的老公也忙,家里也请不起保姆。进修的那两年,她只能白天上学,晚上照顾孩子们休息后再看书,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点才睡下,早上6点就要起床,两年瘦了15斤。
她的三个孩子都是从四川外国语大学毕业的,小儿子曾经最让她费心,现在也在挪威成家立业,让她很放心,很感恩。
“我这辈子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感恩,从山里能出来读卫校要感恩,能到四川外国语大学工作要感恩,能去军医大学进修要感恩,三个孩子成家立业也要感恩。所以在公交车上别人给我让座,我也是怀着感恩的心态,希望能记住这个人的善举。”毛维玉说。
加入天天开心俱乐部
在公交上经常“被让座”的毛维玉,也帮助过别人。
2014年6月1日,毛维玉和老伴儿从北京回重庆,在北京西开往重庆北的列车上,忽然听到列车广播称有乘客急病抽搐不止。与她同行的也有两个年轻医生,却拒绝帮忙,担心抢救出现问题,家属会责怪他们。
无奈之下,毛维玉和老伴到了病人所在车厢。退休后没有了处方权,面对抽搐不止的病人,毛维玉心里也没底,但长期的职业习惯告诉她,病人高烧导致抽搐最需要口服补液,同时监测脉搏。经过处理后的病人情况还算稳定,这样一直到了万源站,得到通知的家属和救护车已在等候,病人下车后迅速被送到医院抢救。这位74岁的患有冠心病的老人,最终在住院5天后顺利出院。
现在的毛维玉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上起床后锻炼,打拳、舞剑都很熟。为了方便和子女联系,她20年前就学会了电脑打字、发邮件。在微信上还加入了一个名为“天天开开心心俱乐部”的群,总在群里上传自己的生活点滴。
在毛维玉的书房,摆放着用孙子、外孙的头像做成的日历,客厅中央摆着印有女儿头像的全英文杂志,十几寸的全家福也挂在墙上。同样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工作直到退休的老伴,今年也80岁了。
毛维玉喜欢读书,几乎每天都要在电脑前一个一个地敲字,写写读书笔记,她担心“脑子不用,慢慢就会得老年痴呆”。最近她在读《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正好契合了她的生活。
每天下午两点后,毛维玉会在iPad上回复儿女们发来的信息,老伴则在旁边给她整理一天拍的照片。毛维玉负责四川外国语大学部分校区的卫生监督,老伴就把她拍的照片整理出来写上说明,为此还专门买了移动硬盘。毛维玉说:“我和老伴不想给孩子添麻烦,两个人过得挺好。”
摘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