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生态绿心景观规划
2017-09-15张宇静
■ 张宇静
城乡规划
莆田生态绿心景观规划
■ 张宇静
近年来,随着莆田市建成区范围内绿地率的不断攀升、绿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城乡优质景观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显露。其中较为突出的矛盾在于城乡绿地系统固有生态自净能力日渐衰退,及其绿地景观建造和维护成本不断攀升。
为此,笔者建议应该系统性地收集并整理莆田市现有绿地景观资源类型,采用因地制宜的文化景观创意性策略,提升该类城乡生态用地的自然及人文景观的场所精神,增強公众对于农业、林业以及建筑等文化资源的科学性认知。
一、莆田市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总体定位
2015年,莆田市城乡规划局编制完成了《莆田市城市景观风貌专项规划(2015-2030)》。该项规划在确立莆田市“壶山兰水、荔林水乡、滨海港城、妈祖故里、文化名邦”城市景观风貌总体特色定位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地区景观资源的整体性评价与城市风貌的总体性结构设计。同时该规划还进行了城市风貌元素的提炼,并基本完成了各风貌特别控制区、廊道的控制性规划,以及景观风貌示范建设的引导与相关实施与保障细则等方面的研究。
该专项规划尤为注重城市绿地系统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景观在各景观风貌区域的表现与衔接。因此,在莆田市该项规划中的“城市景观风貌分区规划”即规划了以“生态绿心”为核心的“荔林水乡景观风貌控制区”、围绕莆田市黄石工艺城商贸会展产业区的“黄石工艺城风貌控制区”以及妈祖城和湄洲岛片区的“妈祖文化风貌控制区”等九大城市景观风貌引导分区。其中“荔林水乡”的城市特色区别于城市风貌圈之间其它城镇的可视形象表现,侧重于莆田荔乡的独特景观风貌,故本文着重对该风貌区景观资源为依据进行城市特色性探讨。
二、“荔林水乡景观风貌区”
在《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与《莆田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重要规划所提出“一心、两环、四廊”的市域景观发展框架中,“一心”为生态绿心,即莆田主城“荔林水乡”景观风貌特色构建的核心地区—向西与囊山、九华山等城市周边山体相连,中部与木兰溪、南北洋水域等溪流河道相通,向东联结兴化湾,从而构成山、水、海相呼应的生态廊道(图1)。
莆田市“生态绿心”是由现状324国道中段、荔园路、荔港大道北段、涵港大道北段、规划联十一线等围合的区域。用地总面积约61平方公里,是国内鲜见的位于主城区的城市次生湿地。综合来说,作为肩负着城市滞洪、排涝等防灾和生态调节等多重功能的城郊大型生态绿地,绿心地区既是体现莆田“荔林水乡”城市特色的代表性区域,又是城市生态环境提升的重要空间载体(图2)。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图3),绿心中的耕地面积与基本农田面积分别约占生态绿心总面积的51.1%和43.6%;绿心内的荔枝林面积与水系河网景观面积分别约占绿心总面积的7.4%和15.6%;绿心内的传统村落景观面积约占绿心总面积的27.5%。
图1 莆田市生态绿心以及城市周边山体区位
图2 莆田市城市景观风貌 规划总体特色定位
由此可见,绿心地区以水系、农田、果林以及村落景观为风貌载体(图4)的城市特色十分明显,是莆田市中心城区内风貌独特、不可多得的生态绿地空间。
图3 “生态绿心”各类景观资源分布
图4 “生态绿心” 内物质环境景观风貌载体
三、“生态绿心”内的“荔林水乡”城市特色
(一)“荔林水乡”的水景轮廓
“生态绿心”拥有福建省内鲜见的位于中心城区的大型河网湿地平原—莆田南北洋平原。该平原地处莆田木兰溪下游南北两侧,历史上依靠填滩土造田地形成。莆田民间流传一句古语:“雨下仙游东西乡,水淹莆田南北洋”。随着北宋年间木兰溪上游水域中“木兰陂”(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水利工程的建成,以及南北洋平原地区引水灌溉渠道的开挖,“生态绿心”内的河网水系顺势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滞洪区域及泄洪通道,莆田市城市防洪得到了明显疏解,有效保障了该地区的行洪安全。
据统计,绿心内纵横密布的水系河网景观面积达8.08平方公里,约占绿心总面积的15.6%。由此可见,“生态绿心”内网状水系的次生分布既对当地农业生态系统形成了有力支撑,又在保障城市水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绿心内以水系为依托的种植业生产与自古以来独特的水上运输方式浓墨勾勒出了“荔林水乡”的风景轮廓。
(二)“荔林水乡”的田景核心
“生态绿心”地区可谓是莆田市园林景观与当地农业文化的“交点”所在(图6)。
据不完全统计,绿心农业景观中的耕地面积25.64平方公里,约占生态绿心总面积的二分之一。除此之外,绿心水系中的古石桥资源众多,如北大村的北大古桥,柯塘村的柯塘桥以及埭里村的钱塘宫桥(太极桥)等古桥资源,无不彰显出浓厚的水乡人文底蕴,其所代表的南北洋水系与木兰陂历史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该地区悠远的农耕文明历史信息。因此,生态绿心既是“荔林水乡”城市特色景观的集中体现,更是当地生态、农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5 “生态绿心”内以“水”为纽带串联起了农田、荔林、村舍等各类景观
(三)“荔林水乡”的园景基调
莆田“市树”荔枝既是当地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乡土树种,又是“生态绿心”内园景中“天然”形成的景观基调树种。以宋家香、陈紫、状元红为主要品种的荔枝在当地已有上千年的栽种历史。而现在成片的果林基本上是近代,即民国二、三十年代集中种植的荔枝、龙眼。其中,木兰溪、延寿溪流域和荔城、涵江近郊是荔枝的主要种植基地,而绿心内的北洋平原则是莆田市重要的荔枝产区。每逢7、8月果实成熟时节,果农们划着小船、登上高梯忙于收获时的采荔景象是这里独特的城乡农业文化景观。
本地盛产的“四大名果”中以荔枝最为著名,城内又多植荔枝树,故而莆田市又被誉为“荔城”,“荔林水乡”自古以来即为当地人民的骄傲。1962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途径莆田时,由衷地表达出“荔城无处不荔枝,金覆平畴碧覆堤”的赞美,足以显示出荔枝为莆田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的同时,所渲染出风格独特的城乡景观风貌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绿心内的荔枝林面积约3.83平方公里,约占绿心总面积的7.4%。仅绿心内北大村的荔枝种植面积就达2000亩,年产量约330吨,村内年均经济收益约3千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莆田特有的荔枝品种均对水分要求比较高,要求种植在水沟边,于是沟道两旁树龄百年的古荔树长势密密匝匝、铺天盖地。古老的荔枝树既代表了当地种植业的承袭,更是莆田历史文化的缩影。绿心内高大挺秀、树冠浓密、盘根伏地的荔枝、龙眼等众多古树广泛分布在老村落、老街道和古寺庙周围,俨然已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风景树或“风水树”,它们在绿心中屋宇前、村道旁勾画出了的一道道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织的浓郁风景线。
根据相关部门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莆田市树龄500年以上的荔枝古树现存30多株,而绿心内的双福村就有10株始种于明代的古荔枝树,可谓是莆田古荔枝资源的集中地。
(四)“荔林水乡”的村景特色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水土也会滋养出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建筑。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风水学中,有“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理论。
“千尺为势”即在远处(300米左右)观察聚落的整体风貌,看其气势和环境。区别于我国其他各省的“灰砖区”,莆仙的民居、寺庙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红砖建筑特色。以此为基础,当走在远处或高地远观这片绿心时,可以觉察出莆仙建筑的主体色彩为红色系—红砖的墙和红瓦铺就的屋面(图7、图8),各个村落于绿心的整体环境中显得疏密有致、气势如虹;尤其那些点点片片的红色宅舍融合了飘逸、洒脱而富有韵律的“文脊”屋顶形式,在这一望无际的绿林之中、条条蜿蜒的碧水之畔,“焰发红云直透天”,更显华艳。再结合“百尺为形”中的传统院落布局形式以及给人“珠满翠头”之感的建筑装饰……这些因素的不同以及组合方式的相异才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荔林水乡”中独具特色的民居宅舍。
图6 “生态绿心”内的水稻农田景观
图7 “生态绿心”内以荔枝林为基调的种植园景观
图8 “生态绿心”内的莆仙建筑以及古桥资源
据统计,绿心内的传统村落景观面积达14.25平方公里,占绿心总面积的27.5%。以此为基础,绿心内的宅舍造型和群体组织融入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文。绿心内发达的水系纵横交错,排列整齐,每隔一定距离就有河沟,河沟之间镶嵌着一块块稻田,而在这稻田的深处,绿林掩映下的幢幢红瓦民居与座座石桥一起,和着阵阵逝去的桨声船影,共同编织成了“一座村庄三面水,两分池沼八分田”的淳朴乡村风貌(图8)。
四、“荔林水乡”风貌核心区景观格局构建与策略建议
(一)“荔林水乡”风貌核心区景观格局
通过分析“荔林水乡景观风貌控制区”核心区范围内的农田果园、水道鱼塘以及民居宅舍等生态与人文景观资源背景(图9、图10),我们不难得出:绿心内的水、田、园、村等景观,既综合反映了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地方文化,更是“荔林水乡”风貌区城市特色形成的重要基础。
图9 “荔林水乡”城市风貌区特色景观综合构建
图10 “荔林水乡”城市特色景观资源意向分析
由此,该城市风貌核心区可划分为以下四大风貌特色景观区和一个风貌特色景观带(图11)。
通过该城乡生态保护用地的“样板区”建设,有效地引导绿心及其周边地区积极采用“绿色基础设施”的城市建设解决方案,减小未来城市运行对“灰色基础设施”的依赖,同时降低未来城镇化发展对当地脆弱生境的破坏。
(二)“生态绿心”项目景观实施策略与建议
绿心地区在塑造莆田市城市风貌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因此当我们将整个城市视为一座大园林进行塑造时,探究该城乡大型生态绿地的景观策略所蕴含的城市特色性将必然承载起本土园林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及其深层意识下的文化传续(图12)。即在相关总体性规划的相关风貌定位中开展有效的文化景观创意性研究,以激活“生态绿心”的生态资源与文化景观资源,增强莆田城市园林特色景观的风貌感染力,展现“荔林水乡”莆田城市特色文化的魂,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景观策略中采用细枝末节的“造景手法”或“艺术格调”等应用。
图11 “荔林水乡”城市风貌核心区景观构建发展
图12 生态文明 战略下的景观策略
虽然在城市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等多项上位规划中已经确立了绿心地区重要的城市特色区地位,但由于缺少相关的系统规划和管理,近年来该地区的保护压力与日俱增。2016年11月,莆田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的《建设美丽莆田行动纲要》明确了“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主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其中,提出了将该生态绿心项目作为莆田市“生态文明专项行动”中的“重点任务”,并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实施总体性规划的编制与建设。
在目前莆田市“生态绿心”项目的保护及规划等工作尚未全面落实的情况下,绿心未来的项目定位应延续相关上位规划(如:“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莆田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对该片区的规划设定—“城郊大型生态绿地”。同时,“生态绿心”内任何尺度的景观规划研究及实施策略都不应仅局限在61平方公里的“小”绿心概念上,而是需要在“61+14”的城市设计维度中辐射并带动周边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发展,形成绿心内外生态布局合理、交通灵活便捷、形式多样的“有机演进”式的景观策略,进而避免未来该项目的规划建设与绿心整体建设(南北洋)以及绿心周边地区的城市发展策略相脱节。
同时,为了保护好这片“荔林水乡”,实现“生态绿心”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将继续协同相关规划及管理部门,在广泛征询民众意见的基础上,抓紧推进有关绿心项目的立法保护工作,用以明确莆田市“生态绿心”项目未来的法律保障实施路径。
(作者单位:莆田市园林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