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七情致病亦治病
2017-09-15张宇
文/张宇
中医讲七情致病亦治病
文/张宇
中医理论中,导致人体生病最根本的两个原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最常见的致病外因是“六淫”,而最常见的致病内因是“七情”。所谓情志,狭义上来讲就是七情。一般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理活动。中医脏象学说将七情归属心、肝、脾、肺、肾五脏,《内经》有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整体上来说,七情和五脏也是如此互为使守的关系。同样,任何事物都会存在对立统一的两方面,正常情绪的表达能维护五脏正常的生克制化,健康的五脏也会有恰当的情绪表达,而过激的情绪变化会造成五脏阴阳的失衡,五脏运行的不协调也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情绪改变。
所以说,当日常生活中无意间发现自己的情绪“失调”的时候,虽然身体上并未出现明显的异常感受,但此时的我们已经站在不健康的边缘了。
大喜伤心
大喜,一般指的是突然遇到令人高兴的事,表现出超过自己身体情况所能承受的喜悦情绪。中医讲“喜则气缓”,就是说喜悦可以使心气涣散,减少血液运输的动力,从而导致气血的淤滞。临床上我们常常会见到心慌、心悸的病人,询问病史的时候常常发现患者前几日家中恰逢喜事,非常高兴,但是高兴过后就开始不时地出现心慌、胸闷,有时甚至伴有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系列症状,这便是“大喜伤心”的轻证。心主神明,而大喜就会导致心不藏神、神气外泄,不能控制形体活动。
大怒伤肝
相信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各类医疗健康节目常有提及。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怒则伤肝,使人气机不畅。临床上我们会经常见到两类病人:第一类以女性为常见,性格多内向,平素好与人生闷气,又不会找机会发泄出来,自己闷闷不乐,经常会感觉胸胁满闷不舒、两肋胀痛、咽干口苦、大便偏干、小便偏少并伴有灼热感,久而久之会造成月经不调、内分泌紊乱,甚至一些乳房肿块、子宫肌瘤等疾病也都基于此因;第二类患者男女皆可见,但以中老年偏多,临床多表现为平素烦躁易怒,甚至生活中遇到一点小事也会大发雷霆,经常会伴有眩晕、耳鸣、面红目赤、头重脚轻等症状。这两类患者的病因大多在于肝气不舒,采用针对肝气郁滞的药物调理以及心理疏导之后就会获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当在生活中遇到情绪不佳的境况时,适当程度的发怒有益于情绪的发泄,也是肝脏正常运转所需要的,但是程度要把握恰当,也不能发怒太过,像勃然大怒就对身体有害无益了,临床上因为大怒而导致脑出血、脑梗死的病例也比比皆是。
忧思伤脾
长时间的担心忧虑,或者是思虑过度、过于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就会伤及脾脏。脾胃运化失职,首先引起消化不良;其次引起食欲减退。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功能减弱直接导致人体营养来源减少,自然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长时间地忧虑,经常会引起呃逆、呕吐、纳呆、便秘、阳痿、癫痫等症。忧思易导致气机的凝结,所以长期忧虑的患者甚至会诱发肿瘤的产生。忧虑思结的情绪,也是间接导致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的主要原因。所以,有些疾病,直接治疗患者病变部位可以解决问题,而有些直接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医生主要着手解决的就得是情志问题。情志问题解决了,通常病也就好了。
大悲伤肺
人在遭遇悲伤、悲痛的事情后,往往都会感到非常难过和伤心,伤心到极点就会转变成绝望。中医讲悲则气消,主要是指过度悲伤,轻则会使肺气淤滞,重则会耗伤肺气。生活中可能看到某些人家有人故去的场景,亲属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甚至有的在痛苦过程中晕死过去,便是由于过度悲伤,肺气耗伤,心肺之气郁结,从而导致心神无所依从,从而晕厥。当遇到悲伤的事情,伤心难过在所难免,但还是要适当控制情绪,不要使自己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悲痛里,悲伤过度对自己的身体也是一种耗伤。
中医讲,恐则气下,就是指过度的惊恐会消耗肾气,使肾的精气下陷,升降失调。惊,一般是指突然遭遇意外,心理骤然紧张,受到惊吓,临床可表现为心慌失措、目瞪口呆、冷汗渗出,肢体运动障碍,重则喊叫甚至晕厥。恐,则一般多由于极度害怕,精神过于紧张,临床常见症状多有神昏、二便失禁、遗精等,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错乱。两者其实没有很明确的区别,而且两者症状多相伴而行,常交互错杂。临床上常见小儿疾病,就可能是由于家长的不注意,使孩子遭受惊吓,一般患儿多会伴有精神紧张、夜间尿床等症状。
七情的过度表达和过度压抑都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只有适度的表达,才会适合相应脏腑的运行规律,保证人体的健康,也丰富人们的生活体验。健康的生活,从健康的情志开始,七情适度,一身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