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爱吃甜食?
2017-09-15主任医师许心田
文/主任医师 许心田
孩子为什么爱吃甜食?
文/主任医师 许心田
冰激凌、巧克力、蛋糕等甜食对一些人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而且越吃越想吃。为什么会这样?科学家找到了答案,原来吃甜食也会上瘾。
研究表明,甜味是人类出生后首先接受和追寻的味道,母乳就是甜的,因此爱吃甜食可谓一种本能反应。
不可缺也不可多的糖食营养
糖食,医学上称为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脂肪并列为三大产能营养素。据营养学家测算,孩子每天所需热量的一半来自于糖食。糖食不仅来自糖类,还来自谷物、面粉、蔬菜、水果等,不同的食物含糖量也不同。如大米(100克)含糖量约为76克;面粉(100克)含糖量约为74克;黄豆(100克)含糖量约为25克;苹果(100克)含糖量约为13克;胡萝卜(100克)含糖量约为8克等。
孩子每日摄取的糖食需适量,既不可缺也不可多。一般说来,2岁内每天每公斤体重12克就足以满足身体的需要;2岁以上以每公斤体重10克左右为宜。如果摄取不足,可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孩子发育迟缓,包括体格发育与智力发育皆落后于同龄儿。原因是糖食不足,产生的热量跟不上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这样一来,机体便会挪用蛋白质来产生热量,从而削弱了蛋白质的其他重要生理职能,如抗体减少,引起抗病力降低;或者合成血浆蛋白能力减弱,诱发水肿(医学上称为营养不良性水肿)等,成为多种疾病的温床。
摄糖并非多多益善
不过,糖食也非多多益善。如果摄取过量,同样会产生不良后果。除了人们熟知的肥胖、龋齿等外,还有以下危害:
1. 降低免疫力。人体血液中一个白细胞的平均吞噬病菌能力为14,吃了一个糖馒头之后减为10,吃了一块含糖点心之后减为5,要是吃上一块奶油巧克力,甚至减弱到2。过多食糖对孩子免疫系统的杀伤力之大令人震惊,故孩子切忌滥吃糖类食物,特别是已经生病的孩子,更应限量。多吃糖还会影响肠道对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不能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也受到影响,抗病能力下降,使孩子容易得病。
2. 易患近视。糖食在消化、吸收与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与体内的无机盐尤其是钙盐中和,造成血钙减少,进而使眼球壁弹性降低,眼轴伸长,久之则成近视。
3. 情绪失衡。大量糖食进入体内,在代谢过程中过多消耗维生素B1,致使丙酮酸、乳酸等代谢产物的排出受到影响,滞留于体内,特别是在脑组织中蓄积过多,从而引起孩子情绪变化,出现烦躁、易冲动、任性、爱发脾气、好哭、易怒等症状,医学上谓之嗜糖性精神烦躁症。唯一的防治方法就是限制糖食。
4. 偏食和挑食。喜欢吃糖的孩子往往有偏食和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孩子吃惯了糖以后,对其他富有营养的东西往往不感兴趣;另一方面,糖对味觉的刺激较为强烈,吃糖过多可使舌中味蕾对味觉的感知阈增高,本来味道不错的东西吃起来都变得淡而乏味了,自然激不起孩子的食欲,天长日久难免造成营养不良。
5. 严重影响骨骼发育。健康人的血液总是要保持在弱碱性状态,其pH值约7.35~7.45。糖是酸性食物,过多摄入会使血液变成中性或弱酸性。为了维持原来的弱碱性状态,机体就用含钙的碱性食物去中和。经测定发现,进食6克糖,要消耗相当于1.4千克牛奶所含的钙量。儿童正处于旺盛的生长发育时期,如果缺钙会严重影响其骨骼的发育,导致佝偻病。
6. 易患龋齿。糖在口腔内经链球菌、乳酸杆菌等产酸杆菌的作用,就会产生酸性食物,使牙齿脱钙;再经过蛋白溶解酶的作用,牙齿中的有机物质分解,造成龋齿。
食糖讲科学,澄清几个误区
由于“嗜糖性精神烦躁症”近些年来屡见不鲜,而且中小学学生当中的“小胖墩”也越来越多,还有一些学生患糖尿病,致使一些家长闻糖色变。那么,糖到底还要不要吃呢?其实,作为一种美味食品,糖的确是个好东西,但是,正所谓好物不可多用,物极则必反,所以,食糖也要讲科学。关于食糖问题,建议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1:糖尿病就是糖吃多了。近年来儿童糖尿病发病率上升,不少父母归咎于吃糖过多,其实是一种误解。糖类等3大产能营养素均需接受胰岛素的调控,故胰岛素在决定一个人是否罹患糖尿病方面拥有绝对的发言权。如易与儿童结缘的1型糖尿病就是因为胰岛素缺乏所致,而与吃糖多少无关。
◎误区2:肚子饿了来颗糖。肚子空空时吃颗糖,感觉上不饿了,却会促使胰岛素过度释放,导致血糖快速下降,甚至形成低血糖,从而迫使机体产生另一种激素——肾上腺素,以便使血糖恢复正常。胰岛素和肾上腺素两种荷尔蒙碰撞的结果,会使孩子头晕、头痛、出汗、浑身无力。此外,英国生理学家还发现,糖食进入空空的肚子,会降低体内的蛋白质吸收。
◎误区3:煮奶时加点糖。由于牛奶中含有赖氨酸,与糖在高温下接触会产生有毒物质——过糖基赖氨酸。故煮奶过程中不宜加糖,须待牛奶煮好后不烫手时再加糖。
◎误区4:中药太苦也加糖。
虽然加糖可以改善中药的口感,利于孩子接受,但却影响了中药的疗效,不宜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