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真书千字文》用笔探析
2017-09-15向家政河南省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书法教师
向家政 河南省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书法教师
李胜男 河南省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中心教师
智永《真书千字文》用笔探析
向家政 河南省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学院书法教师
李胜男 河南省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中心教师
作为王羲之七世孙的智永,其书法用笔精熟,法度谨严,为传承王羲之笔法起到津梁作用。本文结合图例,主要从智永《真书千字文》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三方面分析了用笔特点,并阐述了结字规律,为学习智永及王羲之笔法提供借鉴。
智永;真书千字文;用笔
一 、智永及《真书千字文》的流传
智永,生卒年不可考。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王羲之七世孙,落发入会稽嘉祥、吴兴永欣等寺,历经梁、陈、隋三朝。智永为传承王羲之书法,一生在禅寺潜心书写,苦练三十余载,曾自誓曰:“书不成不下此楼。”写坏的笔头埋于土中,人称“退笔冢”。智永擅长真草,精熟无比,流传至今的墨迹主要是《真草千字文》(真草二体),其书法深得王羲之笔法之精髓。宋米芾曰:“智永临《集千字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有真迹,砚成臼,乃能到右军。”[1]
智永禅师为传承王羲之书法,相传其书八百余本,分散浙东各寺,供僧人学习。以后的历代书家多以《真草千字文》作为研习王羲之书法的范本。如虞世南、张旭、米芾、赵孟等都临习过《真草千字文》。《宣和书谱》记载,北宋时智永《真草千字文》在御府存有七本,到南宋时只剩一本,到近代便为日本小川为次郎所藏,这是大家公认的真正墨迹本。
二、用笔分析
汉字的艺术美感不但与汉字本身的造型有关,还与书写各个笔画的用笔、笔画形态等相关。黄山谷曰:“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2]说明用笔在书写中的重要性。通过研读《真书千字文》的笔画形态特点,可以了解智永的用笔方法和技巧。下面从起笔、行笔、收笔来说明智永书法的用笔特点。
(一)起笔:起笔是指笔画开始书写时,笔毫接触纸面的动作。《真书千字文》各种笔画的起笔以顺锋笔尖外露为主,多凌空取势,方向各异。横点多右下斜按入笔,如图1-1“良”字的点。竖点如图1–2 、图1–3 “光”“效”二字起笔不一样,前者右下入笔,后者横向切入。斜点如图1–4、图1–5“夜”“宁”二字上点,前者向右上入笔,再向右下行笔,而后者直接向右下入笔。横的起笔逆锋少,多是右下顺锋入笔或稍有斜切,少数长笔画则横向起笔,前端尖锐。前者如图1–6“方”字,后者如图1–7“所”字。竖的起笔则逆锋和顺锋并用,顺锋笔尖外露,笔锋向左的多,如图1–8“性”字。撇的起笔则有多种,起笔逆锋撇如下图1–9、图1–10“重”“金”二字;顺锋的则有几种起笔方式,如中锋纵向入笔的图1–11、图1–12“丹”“育”二字,右下斜按的如图1–13“乃”字。捺的起笔一般都是顺锋横向入笔。
(二)行笔:所谓行笔,是指在起笔后笔锋运行的过程。《真书千字文》中的点、横、竖、撇、捺、折、钩行笔中,简单和复杂并用。相对复杂的点如图2–1“迩”字足之底上的横点,在起笔后笔锋向右上挑转,再向右下提笔聚拢收锋。图2–2“弟”字上的左点写法亦然,方向不同。图2–3“夜”字上侧的斜点向右上起笔后,向下行笔渐重,稍顿再左提出锋,与下笔呼应。横的行笔主要是长笔画复杂,平直中含屈势,屈势中见平直,体现出丰腴圆润之美。如图2–4“方”字侧锋行笔,前面重,后面稍提渐细,末端再加重变粗,呈蜂腰状,有起伏感,诚如孙过庭《书谱》所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3]图2–5“所”字的长横因平向起笔,行笔中须向右上挑起,形态如兰叶般飘逸,飘扬洒落,后面变细,笔锋呈侧棱状,有一波三折之势。短横多顺锋右推,无明显粗细变化,形态丰满蕴藉,同一字里多呈上仰和下俯之势。垂露竖一般以静态为主,偏直立,如中流砥柱般沉稳。而悬针竖行笔过程似反S形,如万岁之枯藤,努弯环而势曲,如图2–6“千”字。撇的行笔如果起笔方向与书写方向一致,前端尖锐,后中锋行笔,笔画饱满,弧度小,如图2–7“宾”的斜撇和图2–8“育”字的竖撇。如逆锋起笔,行笔则呈美的“S”形曲线,如图2–9、图2–10“金”“君”二字。笔画折的行笔主要分横折和竖折两种。折处要么方,要么圆。方的如图2–11、图2–12“同”“驾”二字,“同”字折笔处须压笔,后弹起铺毫。“驾”字的口部横折行笔中直接向下折笔,转换锋面。圆转横折如图2–13“洞”字,书写时通过稍提笔锋,圆转下行。竖折都是圆转行笔。
(三)收笔:收笔是指笔画书写结束时,笔毫离开纸面的动作。《真书千字文》中的笔画收笔特点也有藏锋和露锋之分。许多字中的笔画因与下一笔呼应,往往是露锋收笔。横的收笔大多圆润,干净利索。回锋竖如图3–1“梧”字,书写时末端要将笔锋稍微提起,回锋拢毫,如露珠状下垂。驻锋竖如图3–2“行”字竖的末端,收笔时笔锋略向左转,轻顿,简洁明快。悬针竖向空中提笔出锋,依然饱满。撇的收笔大多向左下露锋,如图3–3“金”字。少数是回锋撇。回锋撇与回锋竖相似,略不同的是弯曲度不同:有的末端侧锋上挑,带出笔锋,如图3–4“见”字;有的收笔含蓄,如图3–5“殿”字。《真书千字文》中的捺以驻锋斜切而收笔的捺和以向右提笔出锋而收笔的捺较多:前者中锋行笔到一定位置驻锋右推斜切,显得简约沉稳,如图3–6“念”字;后者末端按压后借势平向提笔出锋,使丰腴饱满,如图3–7“人”字。还有一种捺是反捺,如图3–8“于”字。《真书千字文》中的钩有多种,但每个钩的收笔都以笔锋提起最顺畅为主。竖钩的收笔有几种变异,如图3–9“恃”字,写到出钩的地方时,蹲锋,后向左轻推,调顺笔锋,再提笔。图3–10“东”字钩处直接出钩。图3–11“何”字钩呈弧线状,在出钩处略按笔锋,向左下放锋收笔。斜钩在行笔中用侧锋,出钩时,有的略斜切后向上回锋,如图3–12“机”字;有的直接向上出锋,呈现万钧弩发之势,如图3–13“眠”字。卧钩的出钩方式是要出钩时先向左稍衄锋,再向左上提笔出锋,如图3–14“思”字。其他钩如竖弯钩、横折钩等,出钩方式都很简单,总的方法都是出钩前调顺笔锋,循着笔锋最易出钩的方式进行。
三、结体分析
图1-1“良”
图1-2“光”
图1-3“效”
图1-4“夜”
图1-5“宁”
图1-6“方”
图1-7“所”
图1-8“性”
图1-9“重”
图1-10“金”
图1-11“丹”
图1-12“育”
图1-13“乃”
图2-1“迩”
图2-2“弟”
图2-3“夜”
图2-4“方”
图2-5“所”
图2-6“千”
图2-7“宾”
图2-8“育”
图2-9“金”
图2-10“君”
图2-11“同”
图2-12“驾”
图2-13“洞”
图3-1“梧”
图3-2“行”
图3-3“金”
图3-4“见”
图3-5“殿”
图3-6“念”
图3-7“人”
图3-8“于”
图3-9“恃”
图3-10“东”
图3-11“何”
图3-12“机”
图3-13“眠”
图3-14“思”
古语云:用笔生结构。意思是有好的用笔,美妙的结构自然生焉。智永《真书千字文》字体以平正居多,险绝较少,欹侧略弱,但用笔之丰富,使字的结体颇具神采、奇趣。因智永起笔多以露锋尖入为主,故在笔画的衔接上多尖接。在字的造型和大小上,同样遵循着汉字的基本面貌,因字赋形。左右结构多扁平,呈隶意,上下结构多纵长,大小相杂。字形的意趣在于各笔画之间的关系,如收放、曲直、俯仰、疏密、向背、错落等常见结体处理方法在智永《真书千字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字形有着各种意趣之美,这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对立、和谐相生,即“道”的理念是一致的。所以说,《真书千字文》字形结构丰富,上承晋人用法之潇洒自如,下启唐人用法之端整严谨。
小结
智永身处南朝,独守空门数十载,历尽艰辛研习王羲之笔法,为传承家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上结合图例,重点分析了《真书千字文》的用笔特点,并阐述了结字规律,使我们知道智永《真书千字文》在楷法的基础上,参以行草笔意及结势,笔力精到,法度谨严,丰腴茂密,颇具“二王”书法的意蕴,是学好“二王”及行书笔法的简约途径。
[1]米芾.海岳名言[G]//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62.
[2]黄庭坚.论书[G]//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55.
[3]孙过庭.书谱[G]//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30.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