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进入教育的理想
——名师对话家庭教育
2017-09-15亦安冉
记者 亦安冉
从家庭进入教育的理想
——名师对话家庭教育
记者 亦安冉
“苏州家话”,每期都请来重量级专家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我们终将和孩子告别,孩子终将从我们的家庭走向社会。如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履行好父母的职责,是我们作为父母每一天的功课和作业。
自家庭教育课程项目被苏州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以来,苏州市教育局推出了“苏州家话”系列对话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家长等围绕家庭教育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对话、分享、交流。“苏州家话”目前已推出了四期,从《亲子沟通之道》到《“认识儿童、了解成长规律”关键点在哪里?》,到《如何进行阅读启蒙教育——让孩子爱上阅读》,再到《如何读懂孩子这本书》,每期“苏州家话”都请来家庭教育的权威老师、专家就一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每期都受到热烈追捧。他们都探讨了些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沟通篇真正的教育就在生活中
如果说父母是一种职业,那应该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因为他没有岗前培训,也没有岗中培训,既不能辞职也不能退休。做父母不能只做父母,需要不断学习,尤其要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意义和技巧。怎样跟孩子沟通?专家们都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 李婧娟 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在我的心里最好的沟通就是陪伴和关注、理解与接纳、尊重与沟通、还有激励并欣赏。当你特别认真地去考虑我该怎么跟孩子来进行沟通的时候,其实已经是问题了。在家庭教育方面,其实我们还有很多不知道的领域,越无知越自以为是。当你真的认识到自己无知了,你就会带着一种敬畏心。
我经常要把纪伯伦的那首诗拿出来念:“他在你身边但他不属于你,他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思想,他有灵魂。”如果我们真的认识到儿童的这样一个独立性,他是为了自己的生长所需要,他是一个生命的存在。我们带着这样的一种敬畏心看待我们的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会怀着一种谦卑的心态去尊重孩子。在看孩子有缺点问题的时候也问问自己完美吗?有缺点吗?这样家长就会换一种思维,孩子犯错实际上可能恰恰是他的一种探索和尝试,而孩子的叛逆恰恰就提醒你作为父母要改变跟孩子相处的方式。
● 殷飞 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专家
我们中国的家长都是教育家,张嘴就是教育。你会发现孩子从上小学那一天开始,我们的父母的角色自然而然的转化成教育者的角色,其实真正的教育就在生活中。
很多专家讲要问孩子开不开心,还有的家长会问:你喜欢上学吗?全世界地跑我也没碰到几个孩子说自己好喜欢上学,开不开心其实你也看得出来。
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的生活就变得“不正常”,因为家里面是自由的,随心所欲的,学校是有规则的,是按时、按点、按课程表做事的。孩子都喜欢,我觉得不太可能。所以我很少问他说你喜不喜欢上学,开不开心。我一般早上送到校门口会跟孩子说:“孩子去挑战吧,今天有什么挑战的科目?”孩子说:“爸爸,要挑战数学。爸爸我最喜欢星期四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连在一起。”你说这种情况正常不正常?这就是孩子。因为我们也是这样的。学语文好玩吗?数学好玩吗?当然将来可能会变成一种挑战,有成就感,这另外一个层面的好玩以后再说。刚开始对孩子来说肯定都不好玩。
我们一般早晨说让孩子去挑战,下午回来会问孩子今天有什么突破。我们家孩子说得最多就是:“爸爸今天有突破,光盘行动,中午吃饭全吃完了!”这就了不起了。孩子把盒饭往桌上一放,说把这些吃完了,那也是挑战了,吃完就给孩子加一个章。再比如,“爸爸你看我的水杯全喝完了”,也是挑战,能让孩子提醒自己不想要喝水的时候还能记得有规律地喝水。再比如,眼保健操不睁开眼睛。孩子说:爸爸我今天挑战了好几项,全都加了章了。接下来,我就想问孩子你还有什么做得不好的。但是我想想看算了吧,他也不说,我就不问了。
我们孩子上了学以后有个回避不了的话题,对我们孩子家长来说觉得考试成绩不能忽视,这里是没有错的。我们要关心孩子的成绩,每一次测验每一次练习每一次考试,就一句话:爸爸妈妈相信你。这个关键语言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很重要的。我们不可能随时保持警觉,但是我们一定要在关键的时候发自内心地帮助我们的孩子,关键时候,关键的话一辈子也忘记不了。
我经常跟孩子说分数,每一次考试都是挖宝藏的过程,考100分与考80分,考80分比100分重要。考100分不是你全会,而是考的都是你会的。考80分有20分你没考到,说明那20分正是你需要的。这样沟通对孩子是真诚的。我们帮助孩子找到具体的原因。所以每一次考完试老师让我们回来在分数背后签字的时候,我们都会告诉他这次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不足,下个阶段好努力。
成长篇主动性和自制力,两颗种子
据说人在两岁时候的身高是成年后的一半儿,你们认为这个说法对吗?很多人会想,怎么可能呢?两岁的小毛头,抱在怀里,没有多少,但是他的身高,所有人包括我们自己小时候,他已经是我们成年后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身高。所以,我们没那么了解孩子。如果0-18岁这一段挺重要的,人生的路不是有关键几步吗?有几步是我们了解,又常常容易忽略的这些规律或者点呢?
● 李婧娟 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很多家长老师普遍存在以“听话”来作为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主要依据。那么,现在毫无疑问地说,这是错误的,这是不对的。很多家长还会说:“我为你付出那么多,我对你那么好,你为什么不领情?”我们似乎很爱他,我们包办代替帮他做了本来他应该做的这些事情,其实我们恰恰是剥夺了他自己去成长经历,或者说去体验。或者说去犯错误,去学习成长的这样一种经历,说到底,其实是我们父母错了。
● 孙云晓 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如果我们过于注重孩子听话,是对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的一个压抑。可是反过来,这些年在网上有一个词很流行,就是“熊孩子”。所以在保护孩子天性和孩子规则之间,好像有一个分寸和度。怎么去把握?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对200多个孩子从两岁跟踪研究20年,他最重要的发现就两点,就是那些理想发展、健康发展的孩子表现为两个特点——第一,主动性;第二,自制力。他把这理解为两颗种子都发达的孩子,就是最棒的人!既有主动性又有自制力。
任何人这一生都像一辆车,既要踩油门,又要推刹车,所以说呢,这就是什么叫主动性,什么是自制力呢?主动性就是孩子有兴趣、有爱好、有追求、有梦想,积极主动地做事情。自制力就是有规则有底线,遵纪守法,遵守校规,遵守家规,然后就获得自由。解决所谓熊孩子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斯坦福大学五十年前做了个实验,震惊世界,就是延迟满足实验。一些三四岁的孩子挑出来,每个人面前放一颗棉花糖,每人一颗,谁都可以吃,想吃就吃,但是谁要是能等到15分钟以后再吃,就给你第二颗棉花糖。这个研究是持续在研究,大概十年之后,发现这些孩子差别很大。当一个孩子为了自己更好的结果、更好的发展而克制自己的时候,一定是很棒的!而那些一点小利、一点要求不满足就受不了的孩子,将来麻烦就大了。
● 孙云晓 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卢梭的一个观点,“孩子在十三四岁之前,要在农村度过。”他那个意思就是说要在生活、大自然中密切地接触,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呢?今天的这个孩子未必很喜欢大自然,他们喜欢插电源。你带着孩子出去玩,好山好水,孩子未必感兴趣。孩子惦记着赶快回房间,看电视,上网玩游戏。这是很可怕的,是不是?孩子怎么能避免网瘾,避免沉迷于那些电子产品。剥夺的方法不是上策,我的经验就两条,第一变单调贫乏的生活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孩子的生活丰富就不可能网瘾,绝对不可能网瘾。喜欢阅读的孩子,喜欢运动的孩子就不可能网瘾,就是你得有这个,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呢是什么,是变这个失败的体验为成功的体验,他要在生活中多一些成功的体验,积极的体验,他就不会去网瘾,不会去消沉。
阅读篇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家风
有一个专家经过研究发现,一个孩子要真正形成一种语文的能力,阅读量必须是课内学习的4-5倍,有这么多的阅读量的支撑,才能够真正形成一种语文的能力。你看,阅读对于儿童成长究竟有多重要!阅读啊,表面看起来是一个小事,其实还会影响到我们的家风。可是要怎么进行阅读启蒙?怎么把阅读能力迁移到卷面成绩?
● 王一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分会副会长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阅读了,比如说一个婴儿的时候,他看着外面的天空,天上有颗星星,他就会说星星、我、妈妈,你看这像是一首诗吧!我觉得这个就很美。然后你妈妈告诉他,宝宝这个诗真美,对吗?然后看到这个,到了幼儿园的时候,当这个孩子能面对着一朵野菊花他说,妈妈这朵花好美啊!然后你对他说,真的很美。然后我能够欣赏这些,能够感受到这就是生活当中的快乐,我觉得这种感觉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位教育家曾家说过,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一个孩子面对一朵野菊花怦然心动,文学起的就是这个作用。就是当生活当中那些点点滴滴的美,他是不是能够感受的到,所以文学是培养审美的。
前段时间我和美国加州大学的刘英教授一直在做美国的一个课题就是关于阅读的,专家们研究出来的是小学阶段必须要有2000小时的阅读的时间。如果没有2000小时的阅读时间的话,将来长大了以后孩子很难面对一本厚厚的书,也就是说其实他自学能力会差的。
● 杨咏梅 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
跟一起孩子亲子阅读有时候是给自己补。千万不要以为儿童文学是写给小孩子看的,儿童文学是写给0-99岁的人看的。跟孩子一起捧起书本,在那个过程里面,弥补我们自己童年的遗憾,然后跟着孩子再成长一遍,那个过程是非常非常美好的。要知道孩子的成长里面还有一个不可缺的,类似于维生素的东西,就是你把他抱在膝盖上读书的那种感觉。真的,那是一种情感的维生素,被父母在膝盖上抱着读书长大的孩子跟每次抬头看着父母都在看手机,去去去一边去我忙着呢,他的安全感、爱的那种满足都是不一样的。
● 高万祥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首届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有家长说,怎么样把阅读化作成绩呢?
“苏州家话”目前已举办了四期,每期都受到热烈追捧
我现在跟小朋友读书,指导孩子带领孩子读书,我天天带领孩子喊一句口号,给孩子洗脑:我们的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有三到,眼到、心到、手到。你要想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你问问孩子有没有这三到。眼到:一字不能落掉,一个字不能错,不能多一个字不能少一个字错一个字。眼到这就叫。心到:动脑筋思考,这个句子,老师认为这个句子好,好在哪里,这个词好在哪里,整个三年级、四年级慢慢的懂一点章法,比如说开头啊、结尾啊、过度照应啊,这个不要多讲理论的,老师要点拨,我们家长也要领着孩子一起品味品味,动脑筋思考。手到特别重要,我做高中语文老师,我专门发表文章,课本是最好的练习册,那个书本上面为什么上下左右空这么多啊?教材改革,你们去看,越是新版教材空白越多。课本就是最好的练习册,凡是语文书上干干净净的一定不是好学生。他一定要不断的圈啊、画啊、在旁边写啊。你三年级千万不要担心阅读理解能力,按照我这个方法做,你到了六年级、到了九年级,我保证你中考考高分,好吧!
读懂孩子篇在孩子面前我们要有受过训练的天真
如何读懂孩子这本书,把孩子比喻成了书,怎么了解,怎么读懂孩子?追根溯源,会发现孩子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是家长的问题,那么家长的问题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家长可能也会很无辜:我当年也是孩子啊,也面临过家庭关系某方面的缺失,所以当我们开始要转换角色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怎么去了解,怎么去读懂孩子。
● 黄辛隐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指导中心副主任
这么多年下来,接触了很多孩子,我觉得有两个部分是特别要关注的。第一部分,孩子来到这个世界,0到6岁的时候,我们在哪里?我们做了什么?0到6岁这个阶段,除了给足孩子满满的爱之外,也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可能叫不可能,没有什么理由,有些事情就是不可以的,这就是规则意识。
第二个是青春期的部分。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开始独立,从母体分离是生理的分离剪短脐带。所谓青春期的逆反,就在这个年龄段说了我们不想听的话,而且可能没有说错,就是说了你们不爱听而已,可是我们的反应会特别强烈。我碰到过许多孩子,因为她真诚地表达过,你说他逆反,你不想听,你把他的管道堵住了,他开始说谎,从他的第一次说谎开始,到后来的谎言连篇,你一定会觉得很绝望。
我用三句话来说。
第一句:一个青春期有故事的学生,我说“有故事”,我不说“逆反”,正是他从小到大一路走过来所有的故事在这里集合了。不要看当下,不妨回头看一下他的成长经历。
第二句话,一个青春期有故事的学生,这一生还会有更大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能有两个管道: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他的所有的能量变成反社会的。还有故事就是所有的能量变成正能量,走出来以后,说不定成为第二个马云。我们要这么看:我的孩子将来肯定有能量。
第三句话就是:青春期逆反真好!真好!发自内心地去接纳孩子的点点滴滴。
其实当你陪着孩子的那一刻,教育就开始了。你以为教育有多大?就你一个眼神,就你一个拥抱,就你的一句关心话语。我们最最忌讳的就是,孩子一回家就问:今天考试了吗?第几名?
名师对话家庭教育,让家长们受益良多
成功的家庭,就是我们的孩子碰到什么事情,眼睛一闭,脚一跺:我回家去!而现在更多的孩子面临的是什么问题呢?眼睛一闭,脚一跺,跳楼了!
我还想说一句话:请记得在孩子面前我们要有受过训练的天真,不用事事都装作很懂的样子。我们要朝后退:这个妈妈不明白。装傻,你越傻孩子越聪明。你退一步,孩子前进四步。
● 戈柔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特级教师
读懂孩子,可以从两个字去分析,首先要读,然后的读的基础上懂,读和懂是两个层面。用一个词语,很通俗的,同时也是大家很缺乏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角色应该就是陪伴。陪伴是我们家长最好的教育方式。很早的时候我看过一个日本学者写的,书名是《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教育就开始了》。过了很多年,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很直白,很朴素,很接地气,这句话值得我们家长好好地品一下,思考一下。这句话能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的空间,我们首先理解的是陪伴。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侧重点,首先最基础的是要做孩子的玩伴,先和孩子玩起来,要舍得花时间,我经常开玩笑讲,这是感情的贿赂。在玩伴的基础上,才能够走到第二步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是第二个角色。
朋友是非常民主平等的关系,不要什么都是你说了算。有个阶段孩子特别犟,特别不听话,明显的自我意识的萌芽,“我”不,“我”偏要怎么样。“我”被强调的特别多,其实不是刻意地要跟你作对,而是心理意识上的自我意识的萌芽,我是我自己,不是依附你这个成人的。所以在不伤害原则的情况下,在不涉及到安全问题的情况下,让孩子去尝试。
家长还应该努力成为自己孩子的导师。尊重孩子成长成熟的规律,太多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古人有拔苗助长的故事。孩子有自己的时间表。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双生子实验,同卵双胞胎,遗传基因相似度更高。一个孩子在48周时,每天15分钟爬楼梯,持续6周时间,到54周时学会爬楼梯。另外一个52周的时候开始简单地训练,同样也在54周学会了爬楼梯。反复实验了很多对双生子,结果都是一样的。这个实验说明:孩子的发展受到成熟规律的制约,在孩子的生理、心理没达到那个程度的时候,过多的、过早的训练都是无用的。
我们还要尊重孩子学习的特点,现在的家长非常注重学习,哪怕0到6岁,0到3岁,还没进幼儿园的时候都非常注重学习。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我看到一个镜头,家长用几个苹果给孩子做数学方面的认知。这个镜头给我的印象很深,尊重了孩子学习的特点,家长让孩子在玩当中学习。
家长也要倾听和等待孩子,努力尝试去读懂孩子。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拿给家长看,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画的什么东西啊”!如果在讲这句话之前,你能够等一等缓一缓,问问孩子画的究竟是什么?可能孩子会给你惊喜:“百花在选美比赛,选美结束之后大家在一起留念,因为花儿太多了,把镜头都挤满了。”这就是孩子画这幅画的想法。所以我们要做的时:多倾听、多问问,多等待,给我们更多的机会去努力接近孩子的心灵,尽最大努力去读懂孩子。
最后我想说的是,用平和的心态接纳孩子的所有。我们对孩子要求苛刻完美,觉得我们的孩子什么都要好,语文也要好,数学也要好,画画写字都要好,能说会道。但你扪心自问一下:你是什么都好的吗?换位思考之后就坦然了,原来自己也有强项弱项,每个孩子也都是有强项弱项的。
把我们的成人感悬置起来,把自己也当成孩子,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