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视野中的家教基因
2017-09-15丁云
记者 丁云
苏州视野中的家教基因
记者 丁云
苏州人仇英作的辛丑版《清明上河图》中,富家大宅有家塾上课。隔壁一夫人因孩子不好好读书被罚而焦虑
中国家族的古老文化传承中有一种,将家庭或家族中祖辈的训示、教诫记录下来,称为家训,这些带有劝谕、约束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教育,其思想、训诫被一代代沿袭下去。
北宋的苏州人范仲淹在1050年制订了《义庄规矩》,是中国存世家谱中,最早期、明显带有家规族约内容的,1064年得到朝廷首肯后,族人在苏州天平山白云寺先公祠堂旁刻石立碑,以示子子孙孙遵承勿替。
今天,如果要研究苏州人的传统家庭教育,完全可以通过家训中的大量内容窥探、研究。而它们也大量被记录在苏州人的家谱和文集中。2017年,苏州市教育局为进一步落实苏州市政府实事工程“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项目”,在全市中小学校中开展“家训•家书•家风”系列主题活动,已经收官的“我的一封家书”中也出现大量家族教育的真知灼见。同时也会发现,苏州人的性格养成、态度养成全部都源自于这数百年的家庭教育中。
苏州家训,闪耀文教典范之光
传统的苏州家庭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与苏州旧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已是发达,有着密切关联。
昆山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500多字精辟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集结了传统家庭教育家中对子弟的名言警句,同时为书香世家树立门风提供了一套既定规范,大部分内容准则在今天看来也适用于现代家庭教育。
作为家庭教育的记录载体,苏州家训承载着家族渴望家运长久的希望,在一代代沿袭的家族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先人向后代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传递经验教训,灌输精神主张,训诫子孙要为家族建立功业,以令家族长盛不衰。同时,家庭教育的精神核心也有利于凝聚人心,让成员之间彼此需要,相互依存,有利于为家族、家庭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王卫平曾在其文章中分析道,发达的经济孕育了繁荣的文化,书院林立,藏书宏富,英才辈出,人文昌盛。苏州状元层出不迭,又形成不少文化世家。文化世家强调诗礼传家,注重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着眼长远,因此在家训中传递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精神主张,令家庭教育在质量、价值方面都相应保持着很高水准,并能够严厉地落到实处和不断完善,继而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
苏州地区的传统家庭教育,内容从修身、治家、营生、处世、训子、婚姻,到择业、仕途等,几乎无所不包,除了宝贵经验,也有根据当下世风演变后洞悉本质的观点。家庭教育中尤其重视个人的品性修养,希望能塑造成仁、义、礼、智、信兼备的谦谦君子象。至少要敦厚德、守诚信、知廉耻,这才是当时苏州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风气。
昆山开发区实验小学 王家玮 作
读书为首,子弟须有常业
家庭教育中,教育后代当然是重中之重,其中蕴含着这个家庭或家族的追求与发展理念。传统的苏州人,强调最多的就是一定要读书,以读书为首先要务,诗礼传家之外,更是将科举入仕作为孜孜不倦的家族追求。
家训中要强调读书的重要意义,谈了很多读书的方式方法经验。这么多家族,如此不厌其烦地百般强调,随着一代代子弟地受训,至后来,诗礼传家不仅成为家族传统,也成为苏州整个社会的公共意志,达成社会共识,形成了苏州独具特色的崇文重教风气,文教科举事业异常发达。
不过随着社会的演变,家族虽然可以包容更多职业、营生方式,但对科举入仕,依然有着强烈、执着的追求。不仅是士族世家,商贾之家也不例外,读书应举仍然是首先要务。只有在追求功名不得,经济上又无以为继的情况下,才另做他法。当经济好转,或即便已成商贾大户,也无时无刻地想着重回科场。
到了明清,苏州家族的家庭教育普遍重视起“治生”、“经济”、“营生”等观念来。本地发达的商品经济,让高地位等级的士大夫阶层也认可,工商与士农都是谋求生理的一种手段,家训中也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特意强调“子弟须有常业,不可游手好闲”。
苏州贵潘以科举闻名,《松鳞义庄增定规条》明确规定:“习业谋生足以自立,与读书无异”,状元潘世恩也告诫子孙“读书不适用,徒多无益……宜留心经济,读有用之书”。显然,苏州家族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对以经商,以手艺为业持更多的宽容态度。不再墨守成规。不仅不歧视商贾,还积极鼓励,显示出苏州人的灵活性、现实性,不再一味地逼迫子弟读书。在别无他法时,还是根据资质作选择,聪明伶俐的自然要教导读书习文,禀性拙钝、不适合走科举仕途之路的,出路不必太单一,早些从事农业、商业、行医、手艺等都可以。与其子弟没有读书发展的前途,变得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不如做点其他正事。很多家庭,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和变化作出了营生道路的调整。按王卫平的说法,这从另一个侧面为苏州社会工商皆本思想的流行打开了舆论缺口,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日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小学部 宋献涛 作
品行端正,务求体面善良正直
苏州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既有劝导、勉励子弟好好读书,也会对子弟的品行气质做劝导,从日常的坐立姿势,到持身治家,务求能做个体面的人,人品、学问都立得住。
苏州向来是全国重要的财赋之地,经济发达、地方富庶,苏州地方上也有按时按量纳税的观念,与家庭教育中的思想有关。其中告诫子孙,要尽早完成缴纳赋税,别拖拉,别少斤缺两,那种“赶紧完成,太太平平,就算自己余下不多,也自得至乐”的想法,是典型的苏州人心态。
苏州的传统民间慈善事业很发达,善会、善堂的数量在全国遥遥领先。地方士绅力量很大,他们参与地方事务,主持民间的慈善活动。人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行善积德最终会回报到自己的身上,以保生活安康、科举顺畅、家族兴旺。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也会不厌其烦地向子孙强调“积德”的重要性,同时在日用生活中也身先士卒,处处积善,无论何时、何处、何事,积德贵在坚持。
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蒋宜成 作
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李沈毅一 作
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黄亦悦 作
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翁赟 作
太仓是明德小学叶俊吉 作
今天,依然看到苏州留存的一些控制保护建筑是过去的家族义庄。很多苏州家族关注族中贫弱无力者的生活,置办了义田,设立义庄、义冢、义学,并制定详细的义庄条规等,对贫困弱小给予一定救济。这么做,不但能保自己免于一些病灾,也能为子孙积福,绵延家运。苏州人的传统家庭教育,就是教导子弟去爱护别人,尽己所能地体恤弱势群体。
我们或许会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庞杂,复杂程度超越过往。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惑与难题。这在过去、古代,也是如此。明清时期,苏州社会发达、兴盛,那时的家庭、家长同样有其不比以往的烦恼。
正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向,社会上人来人往,功利浮躁,物欲横流,人们的品行易受腐蚀堕落,乱象丛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斗殴、争讼、赌博、酗酒、狎妓等社会问题愈益严重。苏州家族的家庭教育中,出现大量戒律,“禁约”尤其多。家族教育时,不得不严厉地采用各种形式来约束子弟。范仲淹家族的《吴县范氏规矩•宗禁》要求很严,提出祖遗手泽、田地、子孙、寡妇户口、祠堂中的设备、砖瓦木料等都要“严交代详明,以防遗误”。限制子孙的不良行为,实际也是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做出的自我调适、自我防范,积极应对了社会问题,以便家族能更好地融入新环境。
世事无常,责任感不会变
为了家庭内外能够正常运转,苏州家族对家中人、事、财等实施管理,事无巨细。针对家庭成员与家族营生作了详细规定,以使成员之间能够关系和谐、气氛祥和,整个家族有序、健康发展。
即便在过去,社会依然处于不断向前发展,新的价值观一一涌现,社会风气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观念。家庭的教育观念、教育理念也随之作出相应变化,增加了日常理财方略,可谓与时俱进。
传统的苏州家庭教育的思想,根据每个家庭、每个社会阶段的现实状况作出了演变,但依旧有其中心内核。再回首,无论时世如何易变,家庭教育中强调做人要体面,个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都具有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