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新芦淞杯”服装设计大赛初评落幕
2017-09-15罗欣桐李举鼎
本刊记者_罗欣桐/文 李举鼎/摄
2017中国“新芦淞杯”服装设计大赛初评落幕
本刊记者_罗欣桐/文 李举鼎/摄
重量级评审团为2017中国“新芦淞杯”服装设计大赛精准护航。
8月10日,2017中国“新芦淞杯”服装设计大赛正式启动初评,北京服装学院院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刘元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会长助理、中纺设计中心总经理于敏静,金顶奖设计师、北京卓拉时装有限公司创意总监武学伟,金顶奖设计师、Beauty berry服饰品牌创始人王玉涛,金顶奖设计师、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副教授刘勇五位重量级大咖组成了初评评审团,从来自全国81所院校的576份稿件中评选出了25份入围稿件。
从今年6月份开始,有着“首届”光环的2017中国“新芦淞杯”服装设计大赛就正式启动了征稿流程,大赛组委会在自北向南的宣讲之旅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服装类院校学生们对大赛主题“如瓷China”的无限好奇与向往。
弹性的主题催生落地的设计
对于评审和大赛工作人员而言,初评的最大亮点无疑是参赛选手们对大赛主题“如瓷China”的演绎。作为首届大赛,2017中国“新芦淞杯”服装设计大赛为选手们留出了极大的创意发挥空间,自古而今的“瓷文化”在当代服饰的语境中,既有传统文化的凝练内涵,又是未来趋势的承载介质。
初评现场,评委们严谨地穿梭在数百份作品之间,对每一份作品都做了点评笔记,不放过任何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细节。
刘元风表示,虽然征稿时间只有两个月,又经历了暑假,但是参赛作品的水准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从参赛作品来看,稿源水平较高,设计较完整,也比较贴近主题。希望入围选手在成衣制作阶段,能够尊重原创,并且将设计理念落到实际。”
从“点题”的角度来看,大赛的参赛选手没有让评委失望,做到了“着墨传统”又“跳脱传统”,评委们对参赛作品的整体水平表示了认可。
于敏静表示,“如瓷China”的主题有很大的创意空间,是一个充分体现时尚与艺术融合的典型命题,尤其对于中国的新锐设计师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命题不仅要求选手在工艺、面料等细节上的功底,更要求选手对文化内涵有深入的理解,“把传统文化诠释在当代服饰上是一个热门的命题,中国设计师尤其需要具备这种能力。”
追求整体与细节的平衡
武学伟则对几份参赛作品过目难忘,他表示,在“如瓷China”的命题下,如花、鸟等元素运用得当,作品看起来会非常高级,但绣花等元素的大量堆叠,又会落入俗套。“比如有一份作品,把京瓷的透和薄体现在面料的肌理上,通过裁剪和廓形来表达传统的理念,这出乎我的意料。”
在本次参赛稿件中,手绘稿件的比例相当高,刘勇对此印象深刻。“手绘稿更直观地展示了设计师的功力,而且作品整体对色彩的关联度把握较好。基本上做到了用新颖、自然的方式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这让我对最终的成衣作品充满期待。”
王玉涛则更注重选手对设计价值的取向,他认为,参赛选手的整体设计理念比较成熟,没有出现太天马行空的想法,更加重视创意落地。“从元素的提取上看,大部分设计都更贴近生活,期待决赛的时候,入围选手能把作品精彩地演绎出来。”
最终,经过紧张又严谨的评审、计分、讨论环节,25份作品脱颖而出,成功入围了2017中国“新芦淞杯”服装设计大赛,并将于9月22日在湖南株洲一决高下。
现在,我们将入围作品的画稿公诸于众,接受大家的欣赏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