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战略下的体育与社会进步
——第6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综述

2017-09-15朱亚成王子朴

浙江体育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发展

朱亚成,王子朴

(1.西藏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2.首都体育学院 期刊部,北京 100191)

国家战略下的体育与社会进步
——第6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综述

朱亚成1,王子朴2

(1.西藏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2.首都体育学院 期刊部,北京 100191)

第6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于2016年10月13-16日在浙江师范大学如期举行,100余名体育专家、青年学者和体育博士研究生围绕本届论坛“国家战略下的体育与社会进步”主题,从体育发展的社会问题与破解、健康中国建设中的运动科学、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与突破、体育教育的传承与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等5个专题进行论文报告和研讨。论坛整体呈现出思想解放、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的特点。论坛高水平的交流内容,开放的研讨形式,热烈的学术氛围,令参会代表深受启迪和鼓舞。论坛旨在为体育博士群体搭建一个高水平、多领域的学术平台,为体育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言献策。

国家战略;体育发展;健康中国;全民健身;人体科学;竞技体育;体育教育;体育产业;博士论坛

2016年10月13-16日,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承办的第6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在浙江金华成功召开。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德喜教授和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所长张良教授在浙江师范大学行政中心报告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出席开幕式的领导还有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杨桦教授、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教授、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教授等。开幕式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祝莉教授主持。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杨桦教授和上海体育学院院长陈佩杰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我国体育博士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和《2015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的大会主题发言,大会主题报告由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教授主持。

本届论坛以“国家战略下的体育与社会进步”为主题[1],100余名体育专家、青年学者和体育博士研究生从体育发展的社会问题与破解、健康中国建设中的运动科学、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与突破、体育教育的传承与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等5个专题进行成果报告、同行质疑、讨论与争辩。同时,本届论坛就上述5个专题还分别邀请了任海、卢元镇、冯连世、张勇、钟秉枢、陈小平、毛振明、骆秉全、鲍明晓、易剑东等10余名国内知名体育专家、学者作专题主报告并担任各自专题的主持人。

第6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征文从2016年5月31日至2016年7月31日,历时2个月,共收到论文投稿250篇。经过专家评审和已刊论文核查以及重复率筛查等环节,大会共录用论文118篇,论文录用率为47.2%,其中专题报告77篇,仅为投稿总论文的30.8%。(注:仅有1篇国外论文,即为韩国庆熙大学体育大学院李俊的《韩国“运动教育”模式的发展动向》[2])笔者对录用的117论文(除去韩国庆熙大学的1篇)的作者所属省份和所在单位进行了统计,基本情况如下:录用作者来自我国23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56个单位和科研院所。其中,北京、上海和江苏等省市发文最多,占录用论文的51.28%,而像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云南、广西、宁夏、台湾、海南、香港和澳门等11个省、市、区、地区没有论文入选,北京体育大学等单位发文最多。本文按照大会各专题论坛对与会专家、学者、博士生的论述和观点作了如下综述。

1 体育发展的社会问题与破解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竞技体育的异化、体育教育的弱化和体育权利的非均化等方面。华南师范大学卢元镇教授在专题主报告《破解体育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中强调,破解当前体育社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跟上中国改革的步伐,大力进行体育改革。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在题为《把握社会转型时期体育发展的特点,推动我国体育改革》的专题主报告中指出,中国体育改革从根本上看是转型发展问题。他强调过渡性、叠加性和交互性是中国体育发展转型的特点,同时提出了改革应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围绕叠加性和交互性展开。笔者对本专题其他学者的论文和发言进行了大致归类和整理,主要围绕以下4个方面展开。

1.1 体育改革与体育转型发展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渐深入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全面实施。在体育领域同样处在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的关键当口和重要机遇期[3],因此,对体育改革与体育转型发展进行探索和研究至关重要。吉林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付甲在《国家体育转型思路的探索》中提出,国家体育转型,其核心是思想转型由“物本位”转向“人本位”;其主体是体制转型由国家独办体育转向国家、社会、市场“多元一体”办体育的新格局;其机制是以人为本的驱动、效益和管理转型。北京体育大学韩松运用文献法、实证法、演绎法和逻辑归纳法对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进行了探讨,旨在揭示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依据和理由。他指出体育的发展与人们整体生活结构的变迁一脉相连,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是非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复归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同时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工作应该努力实现体育的生活化,通过体育引领人们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快乐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北京体育大学李佳宝在《论质性研究与中国体育社会学本土化发展》中指出,中国体育社会学应以质性研究为本土化进路,把握本土现实、解决中国问题、构建本土理论,回归社会学的人文传统,为中国体育改革与体育转型发展服务。

1.2 体育治理与公共体育服务

当前,体育治理已经成为体育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和重要议题,体育治理的成效关乎体育改革的有效推进和体育强国的建设步伐。推进公共体育服务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和促进人民健康以及增强人民福祉等,公共体育服务已经进入大众和体育科研工作者的视野之中。在体育治理问题上,华东师范大学马德浩提出推进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四大转变。天津体育学院陈洪对英国青少年体育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提出了如下对策:加快推动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是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改变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重创建、轻服务”的现状,推进我国各级行政部门命名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实体化改革进程和整合全国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资源开展整体品牌营销等。针对公共体育服务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开展了相关研究和探索,苏州大学樊炳有主要研究的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等等。

1.3 民族传统体育发掘与传承

近些年武术、太极拳、舞龙舞狮等传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文化备受学界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民族传统体育面临发展困境甚至处在濒危的境况;另一方面是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急需发掘、保护与传承。学者们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旨在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扬光大。湖北民族学院刘尧峰基于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审思,对社会变迁视域下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索,并提出西南少数民族武术文化要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必须拓展出少数民族武术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空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生存空间、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长空间和地区全民健身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空间。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龙宋军对湘中“朱家舞狮”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研究,并将朱家舞狮的历史沿革分为传统期(1920-1950)、中断期(1951-1977)、恢复期(1978-1988)、衰微期(1989年以来)等阶段。河南科技大学赵承磊在《城市语境下的民俗体育功能与传承:来自潍坊风筝的启示》中指出,风筝对潍坊城市具有旅游品牌、产业平台、文化标识和秩序构建4个显著作用,同时提出了在城市化不可逆转的背景下,民俗体育的传承应注重于城市融合,坚持生产性保护,注重传承载体的现代化转化,注重政府对民俗体育传承的政策鼓励、引导,传承社会机制的创新,传承精品项目、品牌商品的塑造和国际化传播能力的涵养等策略。

1.4 体育社会热点及解决途径

体育社会热点是指体育领域备受大众关注的问题和话题,最近几年涌现一系列人们关心的体育社会热点,譬如,广场舞扰民、城市夜跑、全民健身、校园足球、校园毒跑道、非奥运项目发展、学生运动猝死、中国足球改革、马拉松“热”、体育赛事改革、球迷文化、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撕名牌、体育家教和体育众筹等。探讨体育社会热点的产生、形成、发展和解决之道是体育科研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责任和义务。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张晓琳在《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现象解析》中强调,我国马拉松赛事在竞技体育发展转型中的成功,与其项目特点、国家政策和地方城市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同时她还建议充分利用国家部署的方针政策,根据项目的不同,以其项目特点、健身价值和文化内涵作为突破口,来吸引广大人民群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竞技体育融入人们的生活。渤海大学荆雯对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跑男”的社会价值进行了研究,得出跑男产生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丰富了跑步运动的内涵与外延、通过游戏强化了体育活动的娱乐性、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增强了休闲体育活动的仪式感、完美实现体育与智育结合的新思路、成功运用了多种新型传播媒介和在宽松的环境中传递体育正能量等。

北京体育大学郝海亭以设办扑克“二打一”全国锦标赛为例,对趣味棋牌竞技化改革进行了探究,研究指出在趣味棋牌竞技化改革中需要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协调和整合相关政府部门、协会、运营商、商业赞助商、玩家等各方资源和优势,不断完善运行和约束机制,促进我国棋牌运动的快速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刘桦楠对新中国足球话语的构建和变迁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新中国足球话语的构建过程并非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中国社会、中国体育、中国足球的改革与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张延晓对全民健身计划背景下非奥运项目发展进行了探索,研究指出国家扶持力度不足、群众重视程度不够和价值挖掘深度不敷是制约和阻碍非奥运项目发展的原因和因素,提出了提供国家政策支持、带动人民群众参与、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等改进策略。

2 健康中国建设中的运动科学

健康中国建设是新一届领导人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和具体诠释,彰显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这一概念,党和政府先后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4],《国家发展“十三五”规划》[5]中也曾重点提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刘鹏指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努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充分认识体育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冯连世和天津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勇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运动科学专题中分别作了题为《我国大众体质健康与体育活动现状问题思考》和《运动促进健康的整合运动生理学思考》等专题主报告。笔者对其他与会代表的论文和观点做了仔细分析、认真思考,集中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身体运动与学生体质健康

我国学校教育一直十分重视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国家和政府也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文件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我国体育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身体运动与学生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常州大学陈金鳌在《青少年自主体育锻炼动机结构关系模型构建》中得出如下结论:性别在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需求、自我决定动机和运动满意度上差异显著;若要增强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机,应重点关注其对运动本身的享受度和满足感,有意识提高他们对休闲运动的胜任感、自主性及关联性;提高体育运动项目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使其形成自愿参与活动的兴趣,避免单一为了获得外部奖励或认可等目的,有利于增强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对满意度的感受;在学校体育课程及课外活动设计上,首先应突出运动项目本身的游戏性和趣味性,重点关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改善和促进作用,其次才是社群交往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济南大学亓圣华在《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家校共建中小学生健康促进模式的构建》中指出,本研究所构建的家校共建中小学生健康促进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强调自身调整和不断地修改完善。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一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修正建议。同时,不断地吸纳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进行自身调整和修正的系统,从而实现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2 体育锻炼对中老年的影响

众所周知,适宜的体育锻炼对促进中老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显著作用。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体育学术期刊《体育科学》杂志也发表了大量有关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的论文,譬如《超重成年女性相同速度梯度健步走与慢跑能量消耗的比较》和《中国成年女性体育锻炼行为代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等。上海体育学院全明辉在《步行速度:健康中老年人群不容忽视的疾病/不良事件风险预测指标》研究中总结了近年来关于步行速度和未来疾病/不良事件风险的研究报导,陈述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以及展望后续研究切入点,期望步行速度作为早期预测指标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科学运动实践中。天津体育学院高淑青对身体锻炼对流体智力老化的延缓作用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身体锻炼对数字运算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空间定向能力3项流体智力的老化均具有延缓作用;在剂量效应关系方面,中老年人参与中等及以上锻炼量的身体锻炼对延缓流体智力老化的效果更优。

北京体育大学崔华在专题报告《太极拳安全性的meta分析》中指出,太极拳是一项比较安全的运动,不管是针对健康人群还是病患者,太极拳练习都应该受到鼓励,太极拳作为一种辅助治疗选择是可行的。成都体育学院汪敏加在《妊娠期腰痛及其物理治疗》研究报告中指出,妊娠期LBP大多发生在妊娠后期,并有1/3以上的产妇在产后1年以上仍有相应的症状,其原因尚不明确,但它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妊娠期体重/体重指数,孕前LBP史或腰部外伤史、孕期体力劳动强度、孕前是否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以及心理状态等等。同时还指出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健康教育、运动疗法、手法治疗、护具、物理因素以及以上多种方法的组合。上海体育学院范铜钢对养生典籍功法技术活化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大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功法系统中选择适合自身习练的功法、技术动作或功法套路,进而实现健身或治疗疾病的养生目标。

2.3 其他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

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主要有上海体育学院邹昱的《人体运动科学动态与研究前沿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刘海涛的《影响女子篮球运动员起跳能力生物力学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和湖南工业大学王世强的《运动性心房纤维化发生过程中SMAD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等。邹昱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人体运动学主题的481篇文献记录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和处理,得出如下结论:关于人体运动学研究的年发文量呈现阶段性增长趋势,国家和机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美国家等;根据引文分析可知前沿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体育教育的学科性质上;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关于体育代名词的探讨、以教育为主体的体育学研究、结合生物力学的实验性研究。刘海涛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重心运动速度峰值是影响起跳高度的首要因素,髋关节角速度是次要因素,下肢刚度对起跳高度的影响最小;髋关节伸肌的向心收缩完成克制工作能力是影响起跳能力的关键因素;运动下肢刚度要适宜。此外,刘海涛根据影响女子篮球运动员起跳能力生物学因素提出了3点对策。第一,在跳跃训练中注意下肢各关节肌肉间的协调配合和发力,提高跳跃工作肌肉的力量和速度;第二,在跳跃动作教学和训练实践中应重视和加强髋关节的肌肉力量训练,平时应增加臀大肌的训练内容和比重;第三,运动员要通过不断练习熟悉自己专项的技术动作,以获得适宜的下肢刚度。王世强的研究得出长期大强度运动导致大鼠心房Smad-4的表达持续上调,而Smad-7的表达进行性降低,各型Smad之间表达失调,可能是运动性心房损伤和纤维化发生的分子病理机制等结论。

3 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与突破

2016年5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出台和颁布了《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5],明确提出“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是‘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第31届里约奥运会虽然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续写了中国体育新辉煌,但是中国体育距离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仍有不小差距。虽说女排重返世界顶峰大快人心、为之叫绝,但我们不能沉浸在女排夺冠的光环下得意忘形、无法自拔。笔者对比了近5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奖牌数及排名(见表1)和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不难发现中国竞技体育的夺金点在不断压缩,传统优势项目难以再续辉煌,弱势项目依然举步维艰、蜗行牛步。由此可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与突破是大势所趋、形势所在,也是我国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的必经之路和关键所在。

表1 近5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奖牌数及排名

注:数据来源于悉尼、雅典、北京、伦敦和里约奥运会等官方网站,统计时间为2016年10月30日

首都体育学院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钟秉枢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小平分别作了题为《女排夺冠与中国竞技体育的嬗变》和《新形势下运动训练的发展》等专题主报告。钟秉枢教授以女排重回巅峰并夺得里约奥运会金牌为引子,详细阐述了中国竞技体育的本质变化。陈小平教授主要谈论了新形势下运动训练的发展近况,运动训练紧随国际运动训练的大趋势和大环境,与时俱进,同时又以我国运动训练的实践为根基。笔者对其他与会代表的观点进行了认真分析和归纳,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 竞技体育转型与人才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竞技体育转型迫在眉睫,已经成为无需累赘的命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我国竞技体育转型发展进行了若干探讨,旨在加快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天津体育学院陈洪在《我国竞技体育的治理结构、问题与应对》中指出,我国竞技体育应该以“法治中国”为保障,构筑竞技体育治理的宏观环境;以制度供给为手段,形成竞技体育治理的竞争性社会秩序;以合作伙伴关系为基础,实现竞技体育治理的主体协同;以体育项目分类指导与管理为切入点,谋求竞技体育治理的帕累托改进等应对之策。首都体育学院朱亚成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转型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3条对策:第一,加强体育运动学校相关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第二,从内外因解决学校生源问题和提升学校知名度以及影响力;第三,完善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竞技运动水平。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运动员管理一直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和运动员管理问题。北京体育大学白净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的路径依赖及创新》的专题发言中提出了“体教融合”模式、政府购买为内核的多机制并行的培养模式和由私人部门独立培养模式。沈阳体育学院李成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据分析法对我国职业篮球运动员的自我管理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指出,组织管理因素是造成我国职业篮球运动员不能实行自我管理模式和运动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最重要因素。

3.2 体育运动项目发展与创新

体育运动项目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比赛规则和社会实践需要而不断变化发展。如今有诸多学者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了思考和研究,旨在不断适应变化莫测的比赛环境。北京体育大学马杰在《我国射击运动项目发展规律研究》的报告中指出,影响我国射击运动项目发展的因素有后备人才培养、训练、竞赛和管理等方面,我国射击运动项目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举国体制继承创新是项目发展的根本保证、人才数量相对稳定是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队伍管理准军事化是项目文化的重要内容、训练理念渐成体系是项目科学化训练的思想基础和培训制度已成传统是提升教练员素质的战略举措等方面。北京体育大学张铭鑫在《现代篮球发展新特征——美职篮勇士队阵容解构分析》中指出,现代篮球发展新特征如下:现代篮球的阵容组合形式交叉变异,球员位置模糊,角色多变;快速和准确因素在阵容组合结构中成为重要的构件;特殊阵容组合往往在比赛的特定情况下起到绝招作用,不仅需要教练员审时度势,还需要球员的执行力;若需要达到阵容组合的最佳效果,需发挥明星作用并利用团队协作的合力。苏州大学汪宇峰对美国冰壶运动发展及启示进行了探索,他指出冰壶“美国之队”、冰壶俱乐部、美国国家冰壶协会、高校冰壶、宣传与推广以及经费支持是美国冰壶运动发展的几大关键因素,而我国要想发展冰壶运动必须学习和借鉴美国冰壶发展模式。北京体育大学徐刚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现代运动竞赛的发展特征与训练应对进行了研究,他指出现代运动竞赛的发展特征主要包括专项竞赛的体系建设至关重要、专项竞赛的创新与升级成为促进项目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专项竞赛方法的优化是重要的核心要素等内容。

3.3 技术战术与制胜因素探讨

竞赛训练中对技战术进行训练和研究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运动员和运动队在比赛中的成绩和名次。对比赛制胜因素进行探讨是体育竞赛的主要内容,制胜因素除了自身临场发挥之外,还受到竞争对手的表现和比赛规则以及裁判员等诸多因素的干扰。因此,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加强技战术训练和剖析以及对比赛制胜因素的研究。现如今,对比赛技战术和制胜因素的分析已经渗透到各大体育比赛项目,诸如田径、网球、乒乓球、足球、篮球和排球等众多体育项目。北京体育大学沙临博基于博弈视域下对运动项目制胜规律是否制胜进行了较为严谨的考证,他从博弈论中仔细研究发现,竞技比赛中无论动态还是静态博弈都不存在可被复制的纳什均衡策略,因此竞技体育比赛也不存在可依赖的必胜法则,它本身并不真实,与博弈论内涵相悖。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张韧仁对我国跳水奥运冠军再续辉煌的优势元素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我国跳水奥运冠军再续辉煌的优势元素以内在优势为主,突显了再续辉煌的主体作用;各个优势元素排序颇有个体差异,凸显了奥运冠军的独特性及其成功之路的不可复制性;我国双人项目跳水奥运冠军再续辉煌的优势元素积极影响搭档与其共创辉煌。

4 体育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体育教育一直是贯彻和落实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体育教育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成败。长久以来,我国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高度重视体育教育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发挥体育教育在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培育健康合格公民的重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毛振明和首都体育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骆秉全分别作了题为《体育教育的困局与破解》和《我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历史演变》等专题主报告。毛振明教授结合自身多年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经验,列举了8大体育教育的基本问题与与会代表共同探究,最后提出了破解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对策。骆秉全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体育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工具,我国体育教育从维新运动开始起到目前为止已经走过了113年的历史。骆秉全教授对我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当前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培养合格公民服务。其他与会代表的主要观念集中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4.1 体育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优秀教育家的体育教育思想和国外优良的体育教育传统对我国体育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具有不言而喻的价值和功效。诸如马约翰体育教育思想贯穿清华大学百年体育历程,对清华大学体育氛围的营造和清华大学体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甚至说影响了清华几代人也名符其实。国外譬如英国和日本的体育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上海师范大学杨尚剑在《布赖特比尔休闲思想及启示》的专题发言中指出布赖特比尔休闲思想对我国的启示有政府要积极倡导公共休闲服务、提高休闲相关专业的学术地位和加强对休闲教育的高度重视。韩国庆熙大学李俊在《韩国“运动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的发展动向》中强调,为了我国学校“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持续发展特提出3点建议,一是对欧美先进国家相关“运动教育”模式研究动向的及时把握,特别应集中关注于研究热点、研究范式上;二是研究方向应做到探究式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均衡;三是这期间“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的学校体育,今后的研究可以尝试多关注于幼儿体育、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我国体育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应该学习韩国“运动教育”模式,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体育教育思想,学会“西学中用”,学会继承和创新。

4.2 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一直以来都是学校体育不懈追求的动力和源泉。近百余年来,我国体育学者、专家、高校教师、体育科研人员一直走在探索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道路上,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学校体育教育路径。山东师范大学张峰对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开发武术校本课程是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课程策略,构建实现术道融合的“探究——体悟”武术教学模式是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教学策略,建立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评价方案是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教育评价策略。新疆石河子大学张朋对教育公平语境下的学校强制体育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内涵是强制不同区域、城乡、校际间体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强制保障体育开课率、课外活动时间和体育竞赛组织等受教权利与机会的平等;强制教师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系统化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化、科学化;强制学校体育教育结果的普遍化和优质化,指出其寓意就是推动学校体育公平化。华东交通大学张文鹏在《国外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的进路及启示》中指出,国外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对学校体育政策议题、学校体育课程政策和学校体育改革政策内容等研究上,对我国学校体育政策研究的启示在于研究方法体现结合性、研究维度体现全面性及研究趋势综合性等方面。

5 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随着国发〔2014〕46号文件[6]的颁布,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价值洼地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5万亿”的宏伟目标刺激社会资本源源不断流入体育产业领域,2015年也被美誉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元年,中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19-21]。对此,体育产业发展应该因势利导,发挥积极优势,克服消极因素。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鲍明晓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体育商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易剑东分别作了题为《体育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和《中国体育产业的进步与缺憾》的专题主报告。两位体育产业方面的专家都从宏观层面剖析了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鲍明晓教授指出体育产业发展面临国家政府政策支持、体育消费需求旺盛、体育赛事蓬勃发展等机遇,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体育产业基础薄弱、体育产业经济管理人才不足、体育产业结构尚待优化和国际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威胁等挑战。易剑东教授指出中国体育产业的进步在于体育逐渐成为消费热点、国际体育善治理念推动体制改革、体育赛事利益主体多元化、资本和人才的进入推动体育生态变革等方面;缺憾在于体育产业人才不足、政府对体育的财政投入有限、体育器材设施层次不高品牌不强、体育场馆数量不足、体育产业信息和知识意识淡薄等内容。笔者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对与会代表的观点进行了分类和小结。

5.1 宏观层面的体育产业探索

哈尔滨体育学院王萍在《新常态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中指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拓展,“新常态”必将从多层面、全角度、立体化带动中国体育产业迎来重大战略机遇。华南师范大学孙晨晨对互联网时代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与展望进行了探索并指出,“互联网+”既是我国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绝佳之期,也是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之时。展望未来之路,不仅需要政府提供融合发展规划,更需要体育产业自身的不断努力完善。创新赛事品牌资源、发展中小型体育场馆、完善线上服务平台、培育智能硬件市场将是最主要的诉求。遵义师范学院高岩对欠发达地区体育赛事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结合欠发达地区的体育赛事承办和旅游产业发展实际,探讨体育赛事对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产业影响以及欠发达地区的体育赛事与当地旅游产业、旅游产品进行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湖北大学付群对中国职业排球俱乐部运营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通过合理选择比赛场馆设施、积极引进优秀外援、提升俱乐部待遇和福利、加大赛事转播报道力度、加强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优化赛程赛制、增加联赛奖金额度等手段和措施。

5.2 微观层面的体育产业研究

现如今,有许多学者和专家从微观层面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和论证,主要涉及体育消费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用品、体育场馆运营、体育产业聚集、体育培训服务、体育中介服务、职业体育等与体育产业息息相关的内容和部分。天津体育学院杨晓晨在专题报告《人均可支配收入、价格指数、消费变化对京津沪健身影响的实证研究》中指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显著促进了健身消费,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显著抑制了健身消费,消费价格指数对健身消费的影响大于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健身消费增长幅度大于消费增长幅度,表明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特征明显,娱乐消费价格指数上涨显著抑制了健身消费,娱乐消费价格指数对健身消费的影响大于消费支出的影响;消费变动对健身消费的影响大于收入变动的影响。常州大学陈金鳌对医保卡余额支付个人运动健身消费的困境与消解进行了研究,挖掘其背后产生困境的根源,进而探索其在法与理中得以平衡的消解思路与路径。

北京体育大学许春蕾以福建晋江为例,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转型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基于水平方向的协同创新驱动和基于垂直方向的协同创新驱动2种不同的战略转型路径。河北体育学院庞善东提出完善与PPP模式相关配套的政策法规、加快政府角色转变、规范合同订立、平衡风险与收益、合理设计投资回报机制和建立健全约束与激励机制等举措。北京体育大学许寒冰对加拿大惠斯勒滑雪度假区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从顾客价值获取、盈利模式、特色资源开发和政府关系4个方面对其商业模式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我国滑雪度假区提出了应明晰目标客户、重视顾客价值实现、重视商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加强对核心资源的开放和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等发展对策。

6 小结与建议

6.1 小结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是一届主题鲜明、充满特色、启迪智慧的学术盛宴和精神大餐,参会的青年学者、体育博士研究生都纷纷表示赞许并感叹受益匪浅、满载而归甚至是不枉此行之类的话。毋庸置疑,第6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而笔者有幸目睹和亲身体验了这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给我的启发和震撼远胜于终日在教室里埋头苦读和在寝室里闭门造车、苦思冥想,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我相信其他与会代表也和我一样醍醐灌顶、感同身受、获益良多。笔者通过4天的参会体验和前期大量的准备工作,结合前5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的文献资料和就地访谈了部分与会专家学者和代表们,总结出本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呈现出以下特色和亮点:

6.1.1 论坛主题高瞻远瞩、大气凛然并紧扣体育社会热点且与前5届体育博士高层论坛一脉相承。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国家战略下的体育与社会进步”,高瞻远瞩、大气凛然,与近年来体育在国家战略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拍即合。无论是从论坛主题设置还是从时间进程来看,本届论坛与前5届体育博士高层论坛都是一脉相承、环环相扣(见表2)。

6.1.2 论坛旨在凝聚体育博士智慧,助力体育强国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激发学术火花创新思维。本届论坛旨在凝聚体育博士智慧,助力体育强国建设,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激发学术火花和创新思维。诸如北京体育大学朱翔宇的《桡骨骨龄等级计算机评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和天津体育学院张连成的《自我控制损耗对运动操作表现的影响》等。与此同时,本届论坛整体呈现思想解放、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的特点,可谓视点纷呈、新意连连、精彩绝伦,产生了诸多新的思维方式和学术亮点。譬如首都体育学院朱亚成运用文献计量的思维方法对我国全民健身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7,8],又如北京体育大学岳文对篮球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再如沈阳体育学院邵凯从文化根源的异质性、文化结构、文化特征和文化环境的异质性对中西方竞技体育团队结构冲突的文化进行了比较,还如北京体育大学王萍萍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对中国高尔夫项目赛事系统构建的应用进行了学理探析。

6.1.3 本届论坛服务周到、大腕云集,与会代表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积极踊跃参与交流与互动。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德喜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态,浙江师范大学将举全校之力办好本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全程为与会代表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而浙江师范大学全体师生也在尽心尽力为与会代表提供方便和便利,无论是从接待工作,还是会场布置,亦或是与会代表提出的部分要求,浙江师范大学都竭尽所能尽可能满足各位参会代表,给人一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细心周到的体验,浙江师范大学的辛勤付出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服务周全是本届博士高层论坛顺利举行的重要保障,也是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和特色。本届论坛邀请了诸多国内知名专家、体育学者作专题报告,可谓是大腕云集、群星荟萃。比如张良教授、卢元镇教授、任海教授、杨桦教授、陈佩杰教授、钟秉枢教授和易剑东教授等等。与会代表不仅认真聆听专家学者的报告,而且也虚心听取博士生的发言。

表2 历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基本情况一览表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官方网站以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会议手册,统计时间为2016年10月30日

6.2 建议

从会议举办层面和预期效果来说,第6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论坛的闭幕,意味着新一段学术征程的开始,我们体育博士研究生们切不可放松警惕、降低要求,正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国青年学者和体育博士研究生应该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下的体育与社会进步”展开研究,从自身熟悉的领域和方向入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扎扎实实、步步为营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以及全民健身贡献微薄之力,为体育发展的社会问题与破解、健康中国建设中的运动科学、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与突破、体育教育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繁荣等领域和专题的研究不辞幸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孜孜不倦。

作为我国体育教育的高层次人才体育博士研究生应该迎难而上、乘风波浪、壮志凌云。如今恰逢“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国青年学者、体育博士研究生们更应该强抓机遇,把握方向,瞄准目标,奋发图强,刻苦钻研,积极求索,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多些基础研究、实证研究,少些任意轻浮、夸夸其谈。此外,今后举办体育博士高层论坛应该扩大交流范围、吸引相近学科的学者和博士、吸纳更多地区更多院校的青年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加入其中,共同创建我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1] 第六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会议指南[S].2016-10-13.

[2] 国家战略下的体育与社会进步.第六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浙江师范大学,2016.

[3] 朱亚成.关于《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若干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3):85-92.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S].2016-10-25.

[5]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S].2016-05-05.

[6]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2014-10-20.

[7] 朱亚成,王子朴.基于文献计量的全民健身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2):42-46.

[8] 朱亚成,王子朴.群众体育转型发展——2016年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17,39(2):50-54.

Sport and Social Progress under the National Strategy——the 6th China sports doctoral high level forum review

ZHU Ya-cheng1,WANG Zi-pu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Xizang Minzu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82, China;2.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191, China)

The 6th China Sports Doctoral High Level Forum was held on 13rd to 16th, October at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ore than 100 sports experts, youth scholars and PHDs in sports discussed the topic—Sport and Social Progress under the National Strateg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blem and settlements of sports development, sports science in health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reakthrough of competitive sports,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ports industry. The forum presents the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as a whole of which the visions and views are creative. The high level communication, open discussion formal and lively academic atmosphere inspired the delegates deeply. Forum aimed at building a high level, multi-field academic stage. It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and healthy China and promot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rts industry.

national strategy;sport development;healthy China;national fitness;human science;competitive sports;physical education;sports industry;doctorial forum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长城学者”培养计划(CIT&TCD20150324)

2017-05-03

朱亚成(1991-),男,湖北荆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含体育法学).

王子朴

1004-3624(2017)05-0009-09

G80-05

A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体育发展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体育产业之篮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