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通信传输网设备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模型优化探讨
2017-09-15郭德孺
郭德孺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惠州供电局,广东 惠州 516000)
电力通信传输网设备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模型优化探讨
郭德孺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惠州供电局,广东 惠州 516000)
电力通信传输网涉及电力实时生产,提高其设备可靠性、保障设备稳定运行是一切运维工作的根本。设备状态评价和风险评估能为通信传输设备的状态评判、故障预知、分级管控提供依据。以《广东电网二次设备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工作方法》为基准,从传输设备告警特点、电力专用通信网资产损失特点及专业KPI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电力通信传输网设备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模型的优化进行探讨。
电力通信传输网;状态评价;风险评估;传输设备
1 研究背景
对比周期、定期等初期设备运维技术,管理人已意识到以设备运行数据为依据的状态性运维(或称差异性运维),能解决健康设备过度运维、隐患设备未得到足够关注、缺陷未能及时发现等具体问题,进而实现运维的降本增效。完善设备状态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实现运维成本最小化和最优化的基础。
2 实时运行状况的总体分析模型
现有的实时运行状态评价以网管监控、设备电源、运行资料外部条件和设备硬件配置为评价依据。而对于通信传输网设备而言,通过对设备、板卡、光路等的告警信息的分析,可及时发现隐患,因此不应忽略这些信息。传输设备提供的信息包括“紧急告警”和“性能事件”信息2类,其中,紧急告警信息(LOS、LOF等)显示业务已中断,应纳入历史检修或缺陷进行记录后辅助决策;性能事件信息(误码、光路性能事件等)显示设备性能指标、参数低于标准,需予以关注,应作为主要评价数据进行收集。为体现分析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及缺陷累加效应,现定义基于设备告警特性的实时运行状况分析模型:①各评价要素中最高状态定级作为设备整体定级;②除正常状态以外,如果存在3个以上同级别状态,则将设备整体状态向上提一级;③设备总体定级取上述2项条件确定的最大值。图1所示为基于传输设备告警特性的实时运行状况的总体分析模型。
3 通信传输设备可能损失评价模型
目前,通信传输设备可能损失评估关注因素包括设备重要性、设备可能损失资产、影响用户情况,3项权重和为1.下面结合惠州本地传输网特点、通信专业KPI评价体系等内容,提出一些改良建议。
3.1 基于现网业务特点的设备重要性分析模型
电力通信传输网以子网连接保护(SNCP)的方式开通业务。其特点在于:业务通道途径任一节点故障将对主备通道进行切换,而切换动作由端节点完成。就业务通断而言,各节点重要性一致,逻辑上不存在层与层之间的分界点。而目前,仅基于设备处于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对其重要性进行评估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设备的重要性应同时从设备故障对通信网的影响程度和设备故障对承载业务的影响程度2方面综合确定,设备重要性评价模型如表1所示。
3.2 通信传输设备可能损失资产评估分析模型
设备可能损失资产指通信设备自身的价值损失,按要求以设备的通信容量等级来衡量。
3.3 基于KPI评价体系的故障影响用户分析模型
通信专业评价指标可分为2部分,即安全运行指标和通信服务评价指标。其中,安全运行指标用于评价通信对电力生产安全的支撑能力;通信服务指标用于评价通信对各业务线的服务支撑能力。通过分析指标关联的业务系统,可得出各指标完成过程中需格外重视的传输网业务成分(KPA)。
图1 基于传输设备告警特性的实时运行状况的总体分析模型
表1 设备位置/重要性划分表
表2 设备损失影响用户情况的改良模型
目前,影响用户情况评估以设备故障中断生产实时业务通道的类型和电路数量衡量,通过计算继电保护通道、稳控系统通道、调度自动化通道数量后取值。而对于地区局而言,指标考核压力同时来自安全运行和通信服务,结合“80/20”原则对用户影响评估方式作如下调整,具体如表2所示。
4 通信传输设备风险值计算及风险定级
风险评估以风险值为指标,综合考虑通信传输设备的可能损失及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这两者的作用。风险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1)中:R为风险值(Risk);LE为可能损失(Loss Expectancy);P为平均故障率(Probability);t为某时刻(Time)。
风险的影响及危害程度按风险值大小进行区分,分为4个风险级别: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其中,对于同类设备,Ⅰ级为最高风险级别,Ⅳ级为最低风险级别。
状态评价量化结果与二次设备平均故障率相关联,手工计算时,可按照简化求取设备平均故障率,正常、注意、异常、严重状态的平均故障率分别为0.50%,2.47%,12.17%,60.01%.
5 结束语
本文从通信传输网设备告警特性、电力通信网业务承载特点、电力通信专业指标评价指标等方面,对电力通信传输网设备状态评价与风险评估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编辑:刘晓芳〕
TM732
A
10.15913/j.cnki.kjycx.2017.17.023
2095-6835(2017)17-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