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毕生诠释大爱无疆
——追记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

2017-09-15清华大学关工委供稿

中国火炬 2017年9期
关键词:积蓄赵老师助学

清华大学关工委供稿

用毕生诠释大爱无疆
——追记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

清华大学关工委供稿

编者的话:在硕果累累的金秋九月,又一个教师节来到了,我们奉献给读者一组“老教师之歌”。这些退下来的老教师,他们弘扬人民教师的传统美德,呕心沥血育新苗,化作春泥更护花,继续为下一代奉献着光和热,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在此,我们衷心地祝福老教师:教师节快乐,晚年幸福安康!

3月31日,中央电视台《朗读者》第四期推出了燃尽自己、烛照世界的清华大学老教授赵家和的感人故事。赵家和1934年出生在清华园,抗战中随在清华大学任教的父亲及家人迁往云南昆明西南联大,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清华。

2012年7月,赵家和老师因罹患癌症离开了我们。给我们留下的,是他将一生积蓄的1000多万元全部用于助学的那份人间大爱。

一个西瓜也舍不得吃

1998年,退休后的赵老师和妻子到了美国,陪同女儿攻读硕士,他同时应邀担任了德州大学的客座教授。由于赵老师对于经济管理专业非常了解,又有着近乎母语水平的英文能力,因此美国的学校给他开出来不菲的薪水,然而他们一家的生活却简朴到了艰苦的程度。

据女儿回忆,在美国的时候,父亲严格规定他们一家每个月只有100美元的生活费;因为生活的地方西瓜比较贵,一家人平时甚至不舍得吃一个西瓜,只有在母亲生病的时候,父亲才会允许他们买西瓜吃。那时,每个月如果能省下几块钱去吃一顿中式自助餐,则是全家人奢侈的享受。

家国依旧,故园情怀。2001年,不顾美方的一再挽留,赵老师执意回国。好友刘尚俭先生问他,“你在这好好的,为什么突然有回家的念头?”赵老师回答说,“信美然非吾土,田园将芜胡不归。”赵老师这时就和这位好友讲,自己是“君子自安,虽居陋室,自谙芬芳”,希望用在美国积攒的薪水资助我国偏远地区的学童。

自带铺盖卷租民房做企业顾问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赵家和老师得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1986级学生刘迅的公司在深圳做股票投资。交流了几次之后,赵老师把当时的积蓄都交给了刘迅打理,退休后教学以及给商业机构做顾问的酬劳所得也陆续不断打给刘迅。

那时,赵老师在深圳给一家著名的通讯企业做顾问,按说也会有一些薪酬,但是他去深圳时竟然要自带铺盖卷,而且只租住廉价的民房公寓。

直到2005年的一天,当刘迅告诉老师,他投资账户里的钱已经有500万时,赵家和说了一句:“可以做点事儿了。”此刻,答案这才揭晓——赵老师准备拿这些钱来资助上学困难的学生。

一辆开往延庆的长途汽车

经过长期的思考,赵老师希望把自己的积蓄用在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上,因为他相信:教育公平是一切公平的起点。他把资助对象确定到了高中生身上,因为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已经覆盖了小学和初中阶段,而一旦进入大学,贫困生获得资助的机会就会多得多。

然而,赵老师没有立刻开始捐资,而是保持着一个学者的严谨,从社会调查开始做起。在2005至2006年间,赵老师前往延庆作实地调研,他自己联系学校,了解学生的需求,制定最需要帮助的贫困高中学生的资助计划。路途颠簸,却一直坚持乘坐最简陋的长途汽车,老伴吴老师看着心疼,曾劝他包车,但为了省下每一分钱用以捐资助学,赵老师始终没舍得包过车。此后,为了能让资助款落到实处,他查找到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资助计划,和教育电视台谈如何加入这些计划,并请他们作为媒体来监督落实。

赵老师的爱心行为感动了刘迅及其公司的员工们,于是他们也加入到了赵老师的助学计划中。当大家商量为助学计划起个名字,有人建议以赵老师的名字来命名这项计划时,他坚决谢绝并且很干脆地说,“就叫‘兴华助学’,‘振兴中华’的‘兴华’。”

不用进口药物治疗也要捐资助学

2009年7月,赵老师查出了肺癌,而且癌症已经向脊椎和脑部转移。由于在此前一阵牛市中投资得当,此时赵老师的积蓄已经增值到1000多万,他完全可以选择接受最先进的治疗方案,但他决定把这些钱用来助学而非治病。

赵家和老师在关注病情变化的同时,一直想着如何在医药费上节省一些。当时医生给他开了一种英国进口的效果很好的靶向药,但是这种药很贵,一片就要500元;赵老师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印度有一种仿制的同类药物只需要50元一片,就托人带了一些。结果,这种仿制药物却引起他全身过敏。

2011年,赵老师在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之际,找到了昔日的学生兼同事、曾任经管学院党委书记的陈章武老师,希望能把手中的积蓄交给陈老师,请陈老师帮助完成助学事业。陈章武老师接过了这份担子——成立助学基金会,在甘肃的校友们也都力所能及地帮助赵老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这一心愿。2012年7月,甘肃省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终于拿到了正式具有免税资格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这意味着赵老师所委托的1000多万元善款终于变成了基金会的财产。

正是在见证了基金会成立的那个月,赵家和老师平静地离开了世界。

求仁得仁,慨当以慷

临终前一个月,赵家和老师对前来探望的好友刘尚俭说,“我已经作了我认为最好的安排,求仁得仁,了无遗憾。”

赵老师一生都极为节俭,节俭到近乎抠门的程度。从2000年开始,直到2012年逝世,赵家和老师没有买过一套新衣服,每年冬天只穿1美元买的化纤毛衣和80年代买的一条尼龙裤。摄影是赵老师最大的爱好,他还是没有舍得给自己买一套专业的设备,而是和全家人共用一台卡片机。

但赵老师的慷慨又几乎近于极致。他所有的钱,舍不得自己用,也没有留给子女,而是全部捐了出来。最后的日子里,赵老师还决定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协和医院,以供科学研究。

2015年深秋,两位自甘肃山村来京读书的大学生来到了北京长青园公墓,在那里有一块“志愿捐献遗体者纪念碑”,他们在密密麻麻捐献者名字中,找到了那位曾资助他们读完高中考上大学的清华人——赵家和。

求仁得仁,慨当以慷。赵家和以毕生的信念和追求诠释着这四个字:大爱无疆。

(转自《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简报》2017年第2期,本刊有所删节)

猜你喜欢

积蓄赵老师助学
我的 “蜡烛”老师
自然之源
内黄县举办第四届 “村干部爱心助学,圆学子梦”金秋助学活动
赵老师的眼睛
各地妇联网课亮点纷呈 为复工复产积蓄力量
产业蝶变:积蓄由大到强的新动能
超级难写的字
巧设新授课助学单激活学生的深度学习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EMS爱心助学特快专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