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REAH VASSA 雨安居

2017-09-15孟涛涛摄影作品

今日民族 2017年8期
关键词:僧侣信众佛教

孟涛涛 摄影作品

PREAH VASSA 雨安居

孟涛涛 摄影作品

编者按:这期推介的摄影作品,是孟涛涛先生近10年来跟拍云南和东南亚各国僧侣在“雨安居”期间的修行所得,通过这种日常生活的记录,我们对发生在雨季的这一独特的修行方式和期间信众的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

对云南读者来说,雨安居并不陌生。傣族地区重要的节日“结雨安居节”(当地俗称“关门节”)就与此有关。从“结雨安居节” (“关门节”)到“解雨安居节”(当地俗称“开门节”)之间的三个月,正是当地僧侣的雨安居,而这两个节日,大体上就标志这段僧侣修行期的开始和结束。不过,雨安居对傣族信众而言,其内涵不仅仅是宗教的。这期间也是他们的农闲,除了去寺庙礼佛,他们“不出门工作或拆盖房屋,亦不婚嫁”,在民国的西双版纳,“各猛的头人升降进黜都在这天决定”,所以,也是政治上重要的日子。

今日民族:“雨安居”这个拍摄主题,对很多读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它的含义是什么?

孟涛涛:这是一个佛教用语,来自于巴利语Vassa。Vassa的意思是“传授佛法期”。佛陀住世时,曾规定僧团,在每年三个月的雨季期间,禁止僧人四处走动,要安住一处,反省自身,精进修行,同时,向信众传经说法,接受供养。对佛教徒而言,这是一段特殊的时期,或者说,这是一段更为严苛的时期。

今日民族:雨安居,作为宗教习俗,是不是只有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影响的区域较为明显?为什么?

孟涛涛:是这样的。“雨安居”作为原始佛教时期就有的佛制戒律,其约束性和基本的意义,对于每一个佛教徒来说,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佛教长时期、大范围的传播流变,导致了修行体系和方法的变异,对待雨安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派别就会有所不同。南传上座部是和原始佛教最接近的传承,当然会更重视一些。其次,这和信众的分布也有关系。

今日民族:您拍摄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的雨安居,有没有不同之处?特别关心的是,中国境内跟东南亚国家,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孟涛涛:所有我知道的有南传上座部佛教流传的区域,我至少都拍过一次。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我国的云南。这些地区的雨安居,会有一些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差别,但基本的理念和过程是一样的。最大的差异,我觉得是信众的态度和其中的活动种类和规模。

今日民族:拍摄雨安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期间,就您的观察,有没有一些文化上的变迁?

孟涛涛:大概是十多年前吧。所谓变迁,我想就是“雨安居”这一佛制戒律越来越世俗化。“世俗化的宗教”和“宗教的世俗化”,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这种变迁,究竟是属于哪一种,还说不清楚。

今日民族:雨安居,涉及到僧侣与民众的生活。雨安居期间,您观察到的僧侣生活,大体是什么状态?在这个期间,会有特别需要做的事吗?另一方面,民众又是如何参与的?

孟涛涛:僧侣的日常生活更为集中、紧凑。托钵、诵经、静修、说法等等。信众要定期到寺院里听僧人讲经说法,供养僧人。受戒的信众要定期到佛寺里,拜佛、坐禅、持戒。不同的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规矩。

今日民族:您的拍摄,跟一般描述习俗的摄影,有很大不同。您的拍摄方式、呈现出的最终效果,都与这种雨季的习俗,有着某种内在的一致,给人安静、内省的感觉。这是偶然的契合,还是有意的构建?或者,这和真实的雨安居,差距有多大?

孟涛涛:我拍照,一直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感觉和判断来拍的,主观的成分比较大,我构建我自己的影像体系,至于要探讨这个体系和现实的差距么,我觉得没有意义。

今日民族:读者肯定也关心拍摄的过程。比如,拍摄一个地方,或者这样一张照片,会用多长时间,住在寺庙,一般待多久?在东南亚拍摄,语言的障碍怎么解决?如何获得信任?

孟涛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每年都在拍,一年会去两三个地方,一个地方十到二十天不等。语言不是问题,我会在当地找合适的助手,我很守规矩,不会为了拍照而触犯各方面的禁忌。

今日民族:拍摄这些照片时,有没有印象特别深的事?有没有那种“决定性瞬间”?

孟涛涛:每年都是在雨季拍,泥泞、潮湿、闷热、蚊虫各种。每次去之前,都纠结,但每次都去了。有一次在柬埔寨乡村,拍僧侣托钵,走了很远的路,下大雨,我看到了跪等在雨中布施的信众中,有我认识的一个僧人的母亲……就我而言,关于“决定性瞬间”,我并不刻意去追求,也不太看重。

柬埔寨 暹粒 2013

缅甸 茵莱 2014

老挝 琅勃拉邦 2011

中国 西双版纳 2015

缅甸 蒲甘 2012

本文图片选自孟涛涛摄影专题《外面仍有小雨》。孟涛涛,男,出生于云南,毕业于兰州大学计算机系,云南大学人类学系影视人类学研究生班。曾任教于云南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教授书籍设计及印刷工艺。现从事品牌规划、建筑设计及平面设计工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视觉艺术实验室及环境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著有摄影集《时间的痕迹·路边》《一念见方》《在多云的天空下》(尼泊尔),《季风还没有到来》(斯里兰卡),摄影文集《没有胶卷的暗盒》,散文集《迪庆三章》等。2014年、2015年,分别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及华南理工大学举办尼泊尔摄影个展《在多云的天空下》。

(责任编辑 刘笑)

猜你喜欢

僧侣信众佛教
服务信众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探微
李白与佛教思想关系再探讨
佛教艺术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夕阳下的僧侣与大佛
缅甸·仰光
不该举手时别举手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泰国近半数僧侣超重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