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瑰丽文化浪涌三江潮

2017-09-15何杨波,黄薇,杨涛源

今日民族 2017年8期
关键词:工作队博物馆民族

瑰丽文化浪涌三江潮

扎根乡土创精品,真情演艺暖人心

兰坪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始建于1960年,原名“兰坪县文艺宣传队”,2002年更名为“兰坪县三江艺术团”,2012年又更名为“兰坪县民族文化工作队”,承担着全县文艺演出、人才培训及文艺辅导、文化交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工作。自创建以来,工作队深深扎根兰坪各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沃土,坚持“双百”方针,大力实施文艺精品战略,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本土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承保护,深入宣传党的民族团结、文艺方针政策,为推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兰坪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区域的天然垭口,这个多民族聚居的“三江之门”,不仅是连通三条大江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成为中国西南川、滇、藏民族文化走廊的结合部。普米族游牧文化、白族支系拉玛人的古老文化、傈僳族传统原生文化在这里交汇,不同的语言、歌舞、节庆、服饰、宗教、饮食、居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共同构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有氛围和格局。在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中,蕴藏着深邃的思想光芒和情感力量。

数十年如一日的基本功训练

由工作队创编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母亲河》,便是兰坪当之无愧的艺术名片。作为中国舞蹈最高奖项,“荷花奖”被业内人士誉为“专家学术奖”,《母亲河》是全国首部获“荷花奖”的县级文工团作品,是云南省首部由县级政府投资的歌舞剧,也是首部以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普米族的生命历程为内容的作品,同时还是云南首部在省会城市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县级文工团作品。可以说,《母亲河》是工作队最值得骄傲的作品,更是兰坪文化艺术创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走进工作队明亮的排练教室,演员们正倚着把杆训练基本功,豆大的汗珠挂满额头,“这样的场景在这间教室数十年如一日。”队长王思笑道。为完成省、州、县每年安排的不少于70场的下乡演出任务、10场的春节下乡慰问演出,工作队每年都要根据宣传要求或活动主题,自主创新编排15个以上的节目并保证按质按量完成,这需要演员们付出150多天的汗水进行排练。

“我们的演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群众看戏难的问题,所到之处,好评一片。”王队长骄傲地说。兰坪地处高寒山区和干热河谷,山地面积占95%,90%的村寨坐落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半山区,民间谚语“瞧见了村子,走到太阳落”,就是对这里村落分布和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工作队下乡演出条件之艰苦,是平原地区或坝区文艺团队演员无法想象的。”王队长说,“队员们每进村演出一场往返平均需要1天半,完成每年70场的下乡演出任务需要120多天,队员们舞台上是演员、舞台下是搬运工,演出前是建筑工、路途中是行军者、晚寝时是背包客。”

演员搬运演出道具

在队里工作了21年的副队长张彦平也深有感触:“我走遍了全县4乡4镇、101个村委会,从13岁被选拔为《母亲河》主要演员起,演出便成为生活的重心,打地铺、吃干粮、喝山泉、风吹雨淋已成为家常便饭。值得欣慰的是,仍然有年轻人愿意吃这份苦,成为民族文化宣传战线上的一份子。”“也想到过放弃。”进队10年的年轻舞蹈演员李琳笑道,“确实太苦了,但任何困难都比不过老乡们观看演出的热情,无论刮风下雨,演员不走,观众不散,只要想起他们在瓢泼大雨中为我们卖力鼓掌的场景,我便下定决心为他们跳尽最后一丝力气。”她坚定的眼神中泛着感动的泪光。在这条用血汗铺就的下乡演出之路上,工作队历代演职人员将青春奉献给了兰坪农村这片广袤的舞台,他们无怨无悔,激昂高歌,切切实实让党的惠民政策、民族政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旋律响彻山村。

踏着前辈们坚实的足迹,凭借队员们坚定的信念,工作队始终把扎根乡土、真情演绎、促进民族团结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把勇于创新、力求精品、巩固发展本土民族文化作为不懈的追求。在不断深化机制创新的推动下,包括音乐、曲艺、民间艺术、舞蹈等各个门类精品迭出,硕果累累。先后创作出《普米酒歌》《山韵》《成人礼》《桑巩啊百刷》《拉玛人爽开益》《普米四弦舞》等一批获得省级奖项的优秀作品;多次代表兰坪县参加全国、省、州民族歌舞乐展演或赛事活动。展示了兰坪县民族团结进步、民族文化繁荣的精神风貌。

队长王思

副队长张彦平

舞蹈演员李琳

条件简陋的后台

雨中坚持演出

普米族传统生活用品

让普米族传统文化穿越时空

木楞房、火塘、砍柴刀、毡衣、马鞍……这些普米族人过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已经渐渐在日常生活中绝迹。但现在这些东西被抢救性地收集、陈列于兰坪普米族博物馆,直观地展现了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

2016年1月15日,位于县城中心玉屏公园旁的兰坪普米族博物馆建成并开馆,伴着山涧流水、樱花满谷,博物馆装饰一新,迎接八方来客。其室内外陈列均按普米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复原展示,再现了普米族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展品全部征集自怒江地区,年代从清代至近代,跨度约300年。开馆至今,共接待国家、省、州、县领导、学者、专家参观45场次,1000多人次。吸引着全国的普米族同胞及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游人前来参观,形成兰坪旅游的一个亮点。

“不用四处奔波,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普米族人过去的生活痕迹,简直就是一场‘奇妙之旅’。”带孩子前来参观的市民王晓燕说,“来博物馆参观不仅能让人开阔眼界,还可以让孩子直观地感受本民族传统文化,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从节约时间成本、缩短空间距离来说,博物馆能提供穿越时空的奇妙体验。而从参观者心理需求角度而言,在繁忙的工作生活节奏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愿意体会和认可博物馆文化,选择放慢节奏,在欣赏中学习和充实自我。

“目前所看到的是阶段性成果。”为博物馆建设费尽心力的兰坪县民族宗教局局长殷远宏介绍道,“自博物馆建设初期,先后投入约500万元,实施完成了馆内外装潢,馆内文化展台、展柜、展板,多媒体设备,安防、消防等设施的安装布设和室内空间布局改进,以及电子器材植入、普米族文物租借、民族特色雕塑植入、民居模型建设等陈列布展。为提升改造,2017年,还从三峡集团帮扶资金中调整188万元作为项目资金来源,继续稳步推进普米族文化传承保护项目建设。”

普米族传统生活方式复原展示

“硬件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办展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殷远宏对博物馆的未来充满期待,“博物馆要‘活’起来,还得在加大投入和发掘特色上下功夫。一方面需要政府继续加大支持,另一方面博物馆自身也要转变思路,创新形式,拓展多元化服务体系,增强用户体验。”

目前馆中可以看到用树脂材料制作的炭火,通过光、电、声的配合,好像正散着热气;电子投影屏加入了体感设备,能让孩子们站在屏幕上捕捉小鱼……现代科技产品的融入,的确使传统博物馆生动了起来。

“科技手段有效地激发起观众对博物馆的持久兴趣,最终目的还是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进博物馆,能像那位母亲一样,跟自己的孩子在这些老物件前,叙说当年的感知和现在的认识。”殷远宏意味深长地说。看着眼前这些历史文物陈列在那里,每天静静地在自己的位置上,向每一位过客发出文化的信号。虽然这些信号时间有长有短、距离有远有近,但是它们所发散的民族文化却可以绵延不绝,“我认为这可能就是博物馆所承担的独特的历史使命吧。”

猜你喜欢

工作队博物馆民族
吉林省各地驰援长春工作队
——兰台人名录
博物馆
MINORITY REPORT
扶贫工作队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传承 民族 文化
露天博物馆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