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米阳光进千家
——绥江县民宗局工作纪实

2017-09-15何杨波,刘瑜澍,路平

今日民族 2017年5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群众

一米阳光进千家
——绥江县民宗局工作纪实

“绥江是非常典型的散居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县总人口约0.85%,总人数不到1700人,所以我们就更要把民族工作做细、做实,做到每一位需要我们的少数民族群众身上,让他们知道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会带着他们共同发展,共享社会建设的成果。”

天蒙蒙亮,绥江县民族宗教局局长姜燕武小巧的身影已经走在了去单位的路上。眼看要过年了,今天她要带着局里其他几位女同志,到民宗局的扶贫挂钩联系点木瓦沟村慰问少数民族群众。木瓦沟位于绥江县板栗镇罗坪村的大山深处,生活着24户苗族群众,是绥江县少数还不能通车的村寨。

越野车把她们送到罗坪村村口,大路没有了。姜燕武一行坐上老乡找来的几辆摩托车,在泥泞的土路上又骑行了半个小时,连摩托车也无法前进了,前面就是连绵的大山,丛林中的小径仅够容纳一人通过。姜燕武组织大家背起东西,步行向木瓦沟村进发。一个小时过去了,路程才走完一半,队伍中已没有人讲话,大家知道,只有保持体力才能走到目的地。

对姜燕武来说,每年要往木瓦沟村跑无数趟,越野车+摩托车+步行的交通方式她早已习惯,问她觉得这样奔波意义何在,她说:“绥江是非常典型的散居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仅占全县总人口约0.85%,总人数不到1700人,所以我们就更要把民族工作做细、做实,做到每一位需要我们的少数民族群众身上,让他们知道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会带着他们共同发展,共享社会建设的成果。”

绥江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县,有苗、彝、壮、白等25个民族,但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量少,在全县总人口中的占比更少,而绥江县民宗局就成了这10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的主心骨。“我2014年底回到民宗局工作,当时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民宗局的工作不是单一的工作,民宗局是一个综合的部门。凡是涉及到人的工作都涉及到我们,产业发展、医疗卫生、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姜燕武说民宗局就像个“小政府”,什么都得管。

民宗局干部古顺江心怀喜悦

姜燕武(右)与基层干部讨论发展

罗坪村村主任张友强介绍村寨规划

搬出大山,走好脱贫第一步

绥江县民宗局并不大,仅有6名工作人员,而古顺江又是其中唯一的男同志。这唯一的“强劳力”常年驻扎在绥江县少数民族人口较为集中的板栗镇罗坪村。罗坪村辖木瓦、罗坪、铜厂三个自然村6个村小组,有汉、苗、彝三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居住较为分散。2015年之前的罗坪村交通闭塞,有的村小组甚至不通网不通电,村民们居住条件差,经济收入低。经县民宗局多方争取,罗坪村被列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并在2013年被列为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罗坪村很多个组都在深山老林里,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差。为便于集中安置,我们把大家集中搬到交通通讯等各方面条件都相对好的地方,再对其进行集中打造,所以示范村建设的项目基本都建在条件较好的罗坪一组。”古顺江说。

据统计,2013年-2015年,罗坪村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035.5万元。村里的水、电、路、网都修通了,村民们四面透风的石木屋变成了砖混结构的小楼,山里采的山货、自己种养的农产品也有了向外销售的交通条件,村民们的收入由2011年的人均1050元,成倍增长为2015年的4028元,实现了增长283%。“现在,民族团结示范村的第一轮建设已经完成,预计今年6月底,部分村民们就可以搬进新居了。2017年,罗坪木瓦沟自然村再次被列入第二轮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覆盖。计划用三年时间,将我们苗族同胞所在的条件最艰苦的三组、六组整体搬迁至罗坪村一组,目前房屋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正在进行附属工程建设。”对罗坪未来的样子,古顺江有了更多的想法。罗坪村地处罗汉坪水库水源地,背靠原始森林,可以冬看雪景,夏避酷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同时,苗族是罗坪村世居少数民族,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可对其进行挖掘开发,将两种资源相结合,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区。“下一步村里要把多余的空房改建成家庭旅馆,要用好的文艺活动吸引游客,罗坪的乡村旅游就可以起步了。”

喝水不忘挖井人。罗坪村村主任张友强说:“特别感谢省市县各级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对我们村建设的关心,我们才有今天。以前我们住的房子又矮又潮湿,人在里面容易生病,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能住上那么好的房子。”罗坪村对口帮扶单位中材集团驻村第一书记任振城说:“我是2016年4月到这里的,亲眼看着罗坪村的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好,走到哪都是民宗局帮忙做的项目,上到活动广场、下到村口牌楼,老百姓对这些非常感谢。通过做项目、搞投资、拉支持,反映出了国家民族政策的成果。通过民族工作让老百姓能够了解国家民族政策,并从中得到实际利益,为少数民族群众和政府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扶持产业,让增收致富不再遥远

“让少数民族群众搬出来,住上好房子,只是个开始。我们筹划着在产业上对他们进行更多的扶持,建立村级产业合作社,让每个村都有经济支柱。”姜燕武基于这个想法,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扶持项目。

2016年初,姜燕武看到罗坪村村民杨华的高山草莓种植做得有声有色,生产周期短、市场风险小、利润高、见效快,且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姜燕武找到杨华,提出请他牵头,吸纳周边农户成立产业合作社的想法。为打消杨华的顾虑,姜燕武找来周边其他成功的合作社带头人,与杨华交流、传授经验,并承诺民宗局不仅会对合作社进行资金扶持,还会帮合作社协调其他部门的支持。

2016年3月,合作社挂牌成立,姜燕武第一时间向省民族宗教委申请了20万元的产业支持资金注入合作社,帮助他们提升生产设施、扩大生产规模。姜燕武算过一笔账:搬到罗坪村的少数民族群众,每户至少有一人在合作社学习技术的同时为合作社打工,每人每天的工资是80元,高山草莓的采摘期从11月到次年6月,有将近8个月的时间,每户少数民族群众单靠为合作社打工就可收入上万元。这还不算农户自己拿出土地种植草莓,由合作社统一收购所产生的效益。

除草莓产业外,民宗局还扶持农户养猪、养鸡、种植毛竹、天麻等,力求多渠道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增收。姜燕武认为,要让少数民族群众搬出来后“稳得住、吃得饱、能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事无巨细,为民族群众排忧解难

2016年5月的一天,绥江中城镇绍廷村28组的苗族村民罗某找到了民宗局。他说自己的弟弟快要病死了,弟媳不知去向,还留下两个七八岁的侄儿,自己家里也非常贫困,实在无力负担,请民宗局帮忙想想办法。听说情况后,姜燕武打算帮两个孩子申请低保,一问才知,两个孩子竟连户口都没有。没有户口就意味着没有社会身份,不但无法申请低保,甚至今后上学、找工作都成问题。

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广场

姜燕武和民宗局副局长熊国润一商量,决定先联系县公安局,为孩子上户口。公安局要求上户口必须先做亲子鉴定。这又难倒了罗某一家,孩子的父亲已经卧床不起,随时可能离世,而且亲子鉴定的费用要3600元,对这个贫困的家庭无疑是天文数字。在此情况下,熊国润做好了相关协调工作,第二天就让孩子的父亲入院,公安干警到医院为孩子和孩子父亲抽取了血样,并将签定费用减为1800元,由县民宗局支付。

一个星期后,孩子的父亲离世了。庆幸的是,孩子的户口终于有了着落。上户口那天,熊国润把两个孩子接到了派出所,在登记名字时,孩子的大伯说,他们一直都只有小名,民宗局是他们的恩人,你给他们起个名字吧。如今,两个孩子不仅在民宗局的协调下申请上了每月1000多元的孤儿低保,同时领到了3000多元的民政临时救助金,还在去年9月份踏入校园,圆了一直以来期盼的上学梦。

参加合作社致富的村民夫妇

新建的民居

跟随姜燕武在绥江采访的路上,听她讲了很多事:某某村的鳏夫老张性子太倔,不愿接受政府的扶助,如何被她们做通了思想工作;某某村的小李,走了两天的山路去跟亲戚借钱想做点事,被拒绝后找到了民宗局,局里几个同志自掏腰包为他凑足了本钱;某某村的杨大爹生了病没家人管,局里带着慰问品和钱去看他……

说起这些时,姜燕武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是少数民族,我肯定得管呀!”,她那口气就像在讨论自家亲戚朋友的家事,点点滴滴,稀松平常,却像普照的阳光,照进了散居在绥江各处的少数民族群众心里。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群众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多让群众咧嘴笑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