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钟嵘《诗品》对陶渊明的合理评定

2017-09-14张晓贞

魅力中国 2017年27期
关键词:诗品风力陶渊明

张晓贞

摘要:钟嵘在《诗品》中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对诗歌的评价标准,形成了一整套最具时代风格的诗歌品评体系,他在诗歌批评上的建树及其对诸诗人的评价都对后代文人影响深远。但是钟嵘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和品级定位使众多批评家颇有微词。笔者此文,试从陶渊明和钟嵘《诗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审美原则出发,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究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及其对陶诗定位的合理性。

关键字:钟嵘;诗品;陶渊明;时代风格;审美原则

时代风格——“诗缘情而绮靡”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激流碰撞的时期,割据战乱不断,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生离死别的同时伴随着人性的觉醒,更激发了人们对生命自身和人生价值的思考。这个时期的作品流露出时光流逝、人生短促的感慨,正如曹植《赠白马王彪》中说“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宗白华说过,“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而陆机在《文赋》里集中体现出西晋诗学的观点之一——“诗缘情而绮靡”的诗歌理论和观念。其中“缘情”二字显得诗人更容易产生对人生的感慨与依恋,“情”字也包含对自然美的欣赏之情,表现的是个人细腻独特的生活感受,它打破了“诗言志”的框架,将文学的审美性和形式美纳入评判诗歌的标准中。沈德潜也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至此,“诗缘情而绮靡”的风格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的主要风格之一,辞采华美,骈俪文风也被六朝及后世继承下来作为梁陈宫体。对于陶渊明而言,他生活于晋宋之交,此时的文坛玄言诗风已经不为世人所认同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谢灵运的山水诗以善于描摹著称,不仅语言富丽精工,而且文风清新,巧妙地顺应了渐趋典丽精工的社会思潮。当人们都在关注外表的华美,争相追逐“缘情绮靡”时,那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极容易被掩盖。因此,陶渊明的诗歌在这个时代没有闻名于世,其幕后根源要归结为整个社会思潮发展的结果。

可以说,在文学刚刚走向自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社会中严重缺乏可以认识理解陶渊明智慧的成熟环境和思想,陶渊明未被列为“上品”显然是由于时代的局限造成的。

审美原则——“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钟嵘品诗,是非常推崇风骨、才气和自然的,他之所以对曹植有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将比兴和赋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将“风力”与“丹彩”完美的融合。

钟嵘在《诗品·序》中对一百二十二位诗人进行评价的同时提出了他评价诗的若干审美原则,除了提倡“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他还强调经过斟酌的情感和形式都得以彰显的美。为此,他设定了若干典范,“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然而陶诗“省净”、“质直”的特点显然不能迎合“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才高词盛,富艳难踪”等审美标准。

钟嵘认为陶诗“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应璩在《诗品》中位列中品,“善为古语,指事殷勤,雅意深笃,得诗人激刺之旨”。《诗品》中应璩源于魏文帝曹丕,而他认为其用语过于通俗直率,这充分说明钟嵘意识到陶诗具有通俗、淳朴的风格,间接指出陶诗源于中品之诗。“协左思风力”中风力是指“一种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感染人、鼓舞人的真情意气,是一种内在艺术力量”游国恩评价左思“胸次高旷,笔力雄迈,与陶之音节苍凉激越,辞句挥洒自如者,同其风力。” 但这不是“自然率真”的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钟嵘所尊崇的诗人为曹植而并非曹丕,在钟嵘的观念里,就算陶诗“省净”“风华清靡”,也不可能达到“上品”。综上我们能看出钟嵘为了迎合当时的文学审美,而忽视了陶诗的主要审美风格,左思之诗位居上品,那么陶诗居于中品也是合理的。

以偏概全——“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钟嵘在《诗品》中评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后人对此颇有微词。是因为他在肯定陶渊明的隐逸风格的同时却忽略了陶渊明“以隐逸寄出仕”之情怀,正是由于这种以偏概全的观点,钟嵘将陶渊明的诗置于中品。

钟嵘引用后人的评价“世叹其质直”来表达后人对陶渊明诗的感叹,但矛盾的是,他曾发语“岂直为田家语邪?”。不难看出,此时的钟嵘已经体会到陶渊明诗中不仅仅是在简单地描写田园生活,单纯地抒发闲适之趣,而是包含着无限的情感和意味。换句话说钟嵘已经感受到了陶诗独特的风格和言外有意的趣味,但也未能大胆突破时代审美风尚,对其“隐逸派”诗作没有明确而深入的思考,而把其诗列入中品,称为“隐逸之宗”。

清初诗论家陈祚明对《诗品》批评中认为陶诗亦有入世之意,不宜用“隐逸”来概括陶诗之旨。在陈祚明看来,陶渊明“千秋之诗,谓惟陶与杜,可也。”称陶渊明屡次入世,终因“心志抗骄”,“与世不谐”,“故屡屡辞官”。钟嵘认为陶渊明乃“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主要是在强调陶诗闲适的特点,没有关注到陶诗内涵中的意外之趣,更不用说弥漫在诗歌意境中的悲悯情怀了。受社会时代的影响,在追求“诗赋欲丽”的时代,很少有人能看到陶渊明的自然率真之美。钟嵘《诗品》将陶渊明列为中品,只是意识到“协左思风力”“质直”和“隐逸”的一面,显然与后世认识有差距,但从钟嵘所处时代与他的审美标准看,确是合乎情理的。

总而言之。钟嵘在《诗品》中所阐发的诗歌批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对诸多诗人的评价也备受认可。而陶诗所具有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美学价值也在苏轼的大力发掘后被给予肯定。钟嵘将陶诗置于“中品”而非“上品”的做法受到了特定时代的风格及审美原则的影响,他以偏概全地将陶渊明封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与此因素有关。无论如何,我們都认为钟嵘对陶诗的评定并非滑稽之谈,而显得颇为合理。

参考文献:

[1]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2](清)陈祚明评选,李金松点校:《采菽堂古诗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3](南朝梁)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版。

[4]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袁媛:《钟嵘<诗品>陶诗居中品辨析》,《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6 期。

[6]张伟:《论清初<诗品>接受史的“异质性”》,《文学艺术》2014年第3期。

[7]刘明月:《浅评钟嵘<诗品>对陶渊明的评价和定位》,《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年4月。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品风力陶渊明
《二十四诗品》21世纪研究述评
为什么风筝有线能飞,断了线就飞不了了?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典雅
陶渊明失败了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高古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帆不是越大越好
最大的积木风力涡轮机14.62万块积木建造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