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及健康心理的养成教育

2017-09-14李丽红缪祥彦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7期
关键词:健康心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

李丽红++缪祥彦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越发突出,成为了关系民生的头等大事。长期的父母分离状态,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经常性缺失父母关怀,给其成长造成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心理成长历程更加烦琐、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社会不稳定性。在深入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时期,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在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做出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养成教育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健康心理;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7-0047-02

一、引言

伴隨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为推动社会经济腾飞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这也加重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儿童心理发育理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关怀及教育必不可缺。大多数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关键期,他们尚未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更易走向性格极端,自卑、孤僻、焦虑等心理现象丛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是社会主义建设关注的焦点。本节在简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就其成因进行了概括论述,为后续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支持。

1.特点。一般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青春发育关键期,受外界环境干扰严重,加之特殊的成长环境,较之普通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面对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压力,为了改善生活现状,许多农村父母不得已外出打工谋生,而又因环境局限性,导致留守儿童数量激增。略显孤独的成长环境,亲情的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胆怯、冷漠、敏感、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由于长期无法得到父母在心理、生理上及时的引导关怀,农村留守儿童一旦遇到问题,常常会出现暴躁等情绪,安全感得不到满足,主观臆断为其他人会对自身进行排挤,容易产生敌对和戒备心理,甚至因一点小事与周围人群出现冲突,暴力行为更是频频发生。此外,过大的年龄差距,也使得农村留守儿童与祖辈之间出现沟通交际困难,遇到问题更偏向于自主解决,独立性极强,孤僻的性格由此养成。偏激、模糊的认知,也时常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匮乏,久而久之导致成绩每况愈下,这种恶性循环更是加重了其畸形心理。

2.成因。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众多,大致可分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几类。其中,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中的第一堂课,主要发挥启蒙和熏陶的作用。大部分农村家庭综合素质水平偏低,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认知不足,单纯地认为只需交给学校即可,忽视了儿童身心健康发育,过度放纵、溺爱的管理模式,导致儿童出现偏执个性。而学校教育作为儿童成长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对其身心健康影响作用巨大。现实生活中,部分学校对自身教育功能价值定位不清,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所提供的服务也不尽完善,难以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学校对儿童的个性特征认知不足,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单调且单一,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很难弥补孩子成长中亲情的缺失。社会教育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投入加大,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却还客观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致使农村留守儿童课外生活相当匮乏,加之管理机制不健全,其在网吧、茶馆等场所的活动随处可见。

三、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养成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全方位参与,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良因素影响,才能取得有效成果。具体而言,作者结合上述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对策,以供参考和借鉴。

1.学校教育。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维系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上义不容辞。新时期,学校必须要尽快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认真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及成因,逐步改革优化教学课堂,给予其全面的人文关怀。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其系列思想行为表现直接影响了工作成效。对此,学校需进一步确立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的重要地位,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及时更新他们的思想理念,提高其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使之提供完善的教育服务。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生为本理念渗入,重新整合素材资源,将心理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在激励他们有效行为的同时,给予其中肯的建议。同时,教师还需组织多样化的文化实践活动,潜移默化中熏染学生高尚情操,养成其良好的自我约束习惯。此外,教师还应与学生建立紧密的互动关系,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日常,与之进行深度交流,分析其个性心理,重点关爱留守儿童,弥补他们亲情上的缺失。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所具备的功能价值独树一帜。对于家长而言,孩子是欢乐的源泉、未来的希望,要重视自己的思想行为表现,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不可过度强调满足儿童物质需求,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在沟通上,了解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与学校进行实时信息交流,有针对性地做出指导,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家庭还需尽可能将孩子带在身边,给予其充足的亲情关爱,即使无法实现这一点时,也需慎重选择监护人,闲暇之余多与孩子交流,可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实现,使之时刻感受父母关怀,以朋友的身份进行沟通交流,更多地询问他们的内心想法,防止心理健康问题积累。尤其对于外出务工的父母而言,决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孩子成长,即使面对再大的生活压力也应抽出时间回乡与孩子团聚,平衡好自己作为家长、社会人所肩负的职责,弥补留守儿童情感上的空缺。

3.社会教育。特殊的成长经历,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更迫切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怀。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下,各类社会团体应积极开展公益事业,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政府方面,应逐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娱乐经营场所管理,肃清社会环境,尽可能避免不良影响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侵染。同时,各地政府还需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成长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引进外资,推动农村经济繁荣,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就近工作的岗位,降低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在此过程中,还需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为农民工子弟提供平等教育机会,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政策福利支持,帮助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减少父母与子女分离的现象。另外,社会媒体还需发挥宣传教育功能,及时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广泛宣传人本理念,激励公众参与,传播教育博爱、平等、宽容的精神,普及我国儿童保护相关法律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养成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复杂多变,其影响因素众多,本文做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业界更多学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认真分析其特点表现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养成教育建议,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义秋,朱翠英.不同学龄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5,(01):105-110.

[2]杨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商,2015,(47):293+284.

[3]梁瑞,徐凌忠.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03):267-270.

[4]于慧慧,夏冰月.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6,(02):183-187.endprint

猜你喜欢

健康心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
积极心理学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塑造中的应用
——评《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发展及塑造研究》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宫外孕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
青少年不健康心理的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