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数学课堂因学具而活跃

2017-09-14叶素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8期
关键词:学具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叶素

摘要:少年儿童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有必要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数学知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创新能力。因此,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学具;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207-02

新课改由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重学习过程,为应用学具找寻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成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应用学具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而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使学生对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充满兴趣,必须赋予数学知识以形象、直观的外衣。例如:在低年级学习“数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水果图片、小棒、花生、石子与数字卡片,摆数的组成与分解、数的排列、数的大小比较等级。这些操作活动,使小学生的全部感官投入摆、说、想等一系列活动中。全体学生不但不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还会自觉、主动地去探究、交流,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同时,根据小学生对游戏与故事情节的生动语言比较感兴趣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赋予教学内容以一定的生活情境,渗透到游戏中去。例如,一年级学习了按规律性填空后,用动物图片(头饰)与数字卡片做“小动物”回家的游戏,先用彩笔画出两行简易的小房子,一行是 ,

另一行是 ,找四名小学生分别扮演小鸡、小兔、小狗、小猫,贴上动物图片或戴上自制头饰,把9、12、6、10的数字卡片贴在上面,然后放多媒体画面和录音:一天,雨过天晴,有四个可爱的小动物在草地上蹦呀、跳呀、唱呀,玩得可高兴呢。一会儿,太阳公公下山了,它们该回家了,怎么办?还好,它们记得自己家的门牌号码,并把它贴在了身上,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门牌号和各“小屋”中的数字排列规律,帮助它们回到自己的家,好吗?这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使他们的思维更积极、活跃,争先恐后地帮小动物找家。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求知状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应用学具为学生的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架起一座桥梁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让学生亲自操作学具,去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拆一拆、比一比、量一量等,其视觉和触觉等器官共同参与活动,就能促使大脑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活动,提高认识能力,加强理解与记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可以让他们准备好直尺、细线和学具图片等。在度量周长时,学生分小组合作,有的圆片在直尺上滚动一周,记下滚动的距离;有的用细线绕圆片一周,然后展开量细线的长度等。这时老师适时提出一个问题:怎样量的结果最准确?学生在量的同时,不仅仔细地观察、比较,还可掌握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然后用直尺测量圆的直径,记录几组数据,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三、应用学具,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数学概念大多具有抽象性,不易被学生理解。要克服这一难点,关键是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实践中感知,形成表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以此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学具的最大优点是,学生能动手、动脑、主动参与。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对数学概念中的平均分和是谁的几分之一的知识较难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一个学具圆片对折,说一说把圆片分成几份,是不是平均分的,讨论其中的一份是谁的几分之一,再让学生把这个圆片随便一撕,能不能用■表示,强调平均分在分数中的重要性。接着让学生拿出许多张学具圆片(用虚线早已平均分好的2份、3份、4份),从里面找出表示■的用彩笔画出,表示■的用彩笔画出。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理解■这个分数的概念,明白■是这张圆片的■。然后再让学生拿出长方形、正方形纸片折出■并涂色,鼓励他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对折方法。学生很快就折出了两种以上的表示方法,部分学生甚至想出3至4种的对折方法。这时,再用多媒体把这几种对折方法演示给全体学生看,并让操作的同学解说。这样学生通过折、涂、说等一系列操作活动,终于理解了分数概念、平均分的含义,并发散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四、应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学生在应用学具“条件问题搭配卡”时,就能很好体现这一点。例如,在教低年级“比多比少”应用题时,学生对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问题容易模糊,可以让学生拿出条件卡片。

(一)

问:可以给这些条件,搭配怎样的问题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意见不一致时,还能在争论中用充足的理由说服对方,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生很快提出了三个问题:①小明家一共养了几只鸡?②小明家母鸡比公鸡多几只?③小明家公鸡比母鸡少几只?接着让学生找出问题卡片与之搭配。如果卡片上只是三个问题中的一个,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把另外两个问题表示出来。多数学生会很快仿照学具制作出表示另外两个问题的学具卡片。这样学生不但会操作学具,还会制作简单学具,对发明创造不再畏惧。这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同学们,你们真棒,只要肯动脑筋,你们也会成为发明家的,激发学生敢于创造的热情。最后让学生把三个问题一一解答,在组内检验交流。整个过程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把以前所学的应用题知识加以综合概括,可以大大降低应用题的难度。解答完上面的问题后,还可让学生再找出条件卡片。

(二)

学生看了这样的条件,很快就能找出问题卡片,教师再引导学生:还能找出别的问题吗?很多学生又立刻搭配上一条 。一题两问,把这道题又深化了一步。通过这些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五、制作学具比应用学具,更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空间,即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这个空间中主动地去探究、发现、体验。例如,学习“圆柱的体积”时,学具袋中的材料,学生操作起来简便易行,但对切割、拼摆的过程理解不够深刻。如果先让学生在课前用萝卜削成一个圆柱,课堂上推导圆柱的体积,可先让他们把自己制作的圆柱竖直等分成4份,拼一拼看是什么图形;再竖直等分成8份,拼一拼是什么图形;等分成16份,拼一拼是什么图形……学生在切割、拼摆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然后再观察、比较新拼成的立体图形的各部分与圆柱各部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是V=Sh。

参与文献:

[1]庞东.《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Z].

[2]黄卉佳.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具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