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主观色:实质探索
2017-09-14刘茨
摘要:本文以7名视力健康大二学生为受试,以本哈姆盘和自制的多种图形纸盘为材料,采用心理物理学中的最小变化法探索了红—蓝主观色的实质。结果表明:红—蓝主观色现象与传统的主观色现象是不同的,灯光照明和旋转方向上黑白相间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黑白颜色变换的频率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红—蓝主观色,最小变化法,实质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158-03
一、引言
笔者在做螺旋错觉等演示实验时发现了红—蓝主观色现象。由于这种现象和规律与已有文献上[1-3]所描述的主观色现象(本文称之为经典主观色)颇为不同。故笔者接连进行了探索,发现了一系列规律[4,5]:红—蓝主观色只在日光灯照射下的多组速率范围内才出现,主要颜色为红褐色和浅蓝色,伴随着主观辐条,并且主观辐条数量随转速的减少而倍增,主观辐条数与相应的静止速率之积为常数等。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除了照明光线外,只有实验材料有所差异。所以笔者比较了本哈姆盘和扇形、角星形纸盘,发现:①两者都有黑白相隔,但前者在茎向和旋转方向上均有黑白相间,而后者只在旋转方向上有黑白相隔;②前者是细条纹相间,而后者是粗条幅相间;③前者三组弧线离黑半圆的弧向距离是不相等的,而后者是黑白条幅宽度相同,即黑白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是这些因素影响了主观色的彩色吗?笔者使用几种将两类图形的特征结合在一起的图形进行实验,以冀检验。其次,为什么只有明显的红褐色和浅蓝色呢?黑白两种客观颜色是否和主观色中的两色分别对应呢?笔者试图以形状上的不同来定性判断颜色上的对应关系。
二、方法
1.器材:BD—Ⅱ106A型实测变速色轮(北京大学仪器厂)、40W日光灯(广州上南灯具厂),有纹扇形,右纹扇形,左纹扇形,不等角扇形(圆心角分别为10°、40°、70°、100°),本哈姆盘,白十字架(详见附图)。
2.被试:7名大学生(其中女生3名),视力正常,无色盲、散光现象
3.实验设计:使用六种材料分别在自然光和日光灯照明两种情境下进行实验。采用心理物理学中的最小变化法;实验顺序采用ABBA法,且递增递减系列的总次数相等,前后出现的机会相等。对每一种图形下的每一种判断,每一个被试做20次。
4.程序:使被试适应实验室的灯光和环境,熟悉实验的步骤,并试做几次实验以确使被试理解并达到实验要求。指导语:告诉被试,当色轮旋转后,他将会看到彩色,一旦看到彩色辐条出现、消失或静止时就马上报告“出现”、“消失”、“静止”,当主观辐条静止时还需要报告其条数。在报告后立即将眼睛转向别处,稍事休息,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判断。被试每做40次后休息5分钟。
三、结果与分析
实验中发现无论哪一种材料,都在日光灯照明下出现红—蓝主观色现象,就连本哈姆盘也在一定速率下出现了不明显的红—蓝主观色现象。但在白天、傍晚没有日光灯照明的情境下任何材料均无此现象产生。对本哈姆盘,不管是在日光灯下还是在黄昏、白天均有经典主观色产生。当顺时针旋转,则从内到外依次出现红色、青色、蓝色;用反向图形实验时颜色出现的顺序相反(色轮仍顺时针转动)。除本哈姆盘和带细弧线的扇形,其他扇形均无经典主观色现象出现。而左纹、右纹扇形出现一些特殊现象。左纹扇形在740r/m时出现闪动的蓝色、紫色;在174r/m左右时出现经典主观色现象。右纹扇形在712r/m左右时出现闪动的蓝色、紫色,在574r/m左右时出现闪动的青色,在200r/m左右时出现经典主观色现象。在较低速率下有纹、左纹、右纹扇形也产生经典主观色现象,但此时红—蓝主观色现象消失。
在高速旋转下,红褐色辐条类似于十字条板状,浅蓝色辐条则类似于扇形,由此可推断红褐色与白色、浅蓝色与黑色分别对应。
由表1知,不等角扇形在不同速率下产生的主观辐条数为自然数的排列(不小于3),有纹扇形产生的辐条数只有4、6、12。对左纹、右纹扇形则只观察到有3条、5条。白十字架产生的现象基本上类似于黑四角星。而在纸盘高速旋转下,红褐色辐条类似于十字条板状,浅蓝色辐条则类似于扇形,由此可推断红褐色与白色、浅蓝色与黑色分别对应。静止速率则与文献中的相应数据没有差异。
四、讨论:
1.红—蓝主观色的产生条件,红—蓝主观色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日光灯的照明。在白天、傍晚没有日光灯照明的情境下任何材料均无此现象产生。而只在日光灯照明的条件下的某些速率范围内现象才出现。而且这一范围相当宽阔,从271.25r/m直到2014.23r/m。这些范围相对于某一材料是固定的,而对不同材料则差异很大。随速率减小,这些范围间的间隔逐渐减小,直至出现交叉。可见,照明光谱是红—蓝主观色产生的必要条件。这与有人认为经典主观色的产生与光谱成分无关的观点是不同的。其次,红—蓝主观色产生的另一个条件是弧向黑白相隔。实验中所用的材料均有黑白相间,包括只有一次黑白相隔的本哈姆盘。也因此它产生了红—蓝主观色现象。说明是材料的结构:黑白弧向相隔是红—蓝主观色产生的直接因素,而弧向细线是经典主观色产生的条件。
2.红—蓝主观色的特征,首先,红—蓝主观色现象基本上只在两种颜色:红褐色和浅蓝色。在实验中用一系列材料,除了左右纹扇形出现一点闪动的青色、紫色外,未能使红—蓝主观色的颜色发生更多变化,纵使采用与本哈姆盘有相同弧线的一些图形,也仅仅是在不同速率下分别出现了两种现象。在实验中用白十字架来探索红褐色、浅蓝色与黑白的对应关系时发现,红褐色辐条和浅蓝色辐条的形状不完全一致,所以黑白分别与红褐色和浅蓝色一一对应。其次,每当红—蓝主观色出现时,均伴随有一定的主观辐条和静止速率。两者均与图形结构有关,一定的客观辐条产生相应的几组条数固定的主观辐条。两者的关系如下:主观辐条数=客观辐条数N×n(扇形n=1,3,5…;角星形n=1,2,3,4…)。对不等角扇形有点特殊,出现的辐条数依次为3,4,5,6,7,…等。为什么是这样呢?可能是由黑扇形的相对大小决定的。高速率下,较小面积的扇形可“忽略不计”,因而产生较少的辐条。随速率的降低,四个扇形逐步都起了作用,于是就产生较多的辐条。所以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复合刺激。有纹、左纹、右纹扇形也较为特殊。但如果将左纹、右纹扇形看为黑白各半的圆盘,将有纹扇形看为两个黑扇形和两个白扇形,那么前者符合扇形材料规律,而后者则符合角星形材料规律。第三,无论是扇形还是角星形,同一种材料的主观辐条数和相应的静止速率相乘基本上等于同一定值,這一可能结论反映了什么呢?是否速率与主观辐条的乘积在这个定值附近时才能产生红—蓝主观色现象?这个定值也许与视觉感细胞、视神经传导中的编码活动规律有必然的联系,是红—蓝主观色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另外,主观辐条和主观色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还是两种有联系的独立现象?是否有无颜色的主观辐条而未能观察到。主观辐条常常顺时针或逆时针慢速转动,其转动方向及静止状态反映了什么呢?由于客观辐条数确定,而主观辐条的条数、运动状态随转速而有所变化。所以可认为是变化或者说黑白颜色变换的频率引起了主观辐条现象及红—蓝主观色现象。由此可印证“主观色的产生也可源于在神经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混乱导致了大脑皮层的错误判断”的观点[4,5]。最后,主观色的饱和度受色轮速率、光线强度和材料结构的影响。对同一图形产生的主观色来说,静止速率越大,则主观色的色彩越鲜明,即其饱和度越高;对不同图形产生的数量相同的主观辐条而言,图形越简单其饱和度越高。主观辐条转动时的色彩没有静止时的色彩鲜明。其次,图形中黑色面积越大,主观色的饱和度越高,以黑色为背景的白十字架的现象最明显。其三,日光灯的光线较强,则颜色越鲜明。
3.红—蓝主观色与经典现象的比较,本研究表明这两种现象是不同的,照明条件、图形结构、基本颜色等均有差异。下表详细地列出了两者在各方面的不同:
附录:
缩小了的实验用图形,均为圆形,且实际直径均为26.1cm,依次为左纹扇形、右纹扇形、有纹扇形、不等角扇形、白十字架。
参考文献:
[1]杨博民.心理学实验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427-28.
[2]俞文钊.实验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223-26.
[3]邵郊.生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97-203.
[4]刘茨,贾海燕.红—蓝主观色:规律验证[J].琼州大学学报,2006,(2).
[5]刘茨,贾海燕.红—蓝主观色:现象和规律[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