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事件与希望感对中职生抑郁的影响
2017-09-14李聪凌宇陈晴
李聪 凌宇 陈晴
摘要:为了研究生活事件与希望感对中职生抑郁的影响,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湖南省长沙市7所中职院校的1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且把生活事件与希望感对中职生抑郁的影响做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其他、学习压力三个因子和希望感对中职生的抑郁有重要影响。通过提高青少年的希望感,减少负性生活事件,从而有效的预防中职生的抑郁。
关键词:生活事件;希望感;中职生;抑郁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102-02
青少年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也是身心经历巨大变化、面临多种成长危机的时期。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抑郁情绪发生率高,症状多种多样,表现复杂,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而且,青少年抑郁与当前和将来的疾病状况相关,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学业和社会功能危害很大,也增加青少年自杀风险。因此,在青少年中展开抑郁的调查非常必要。
一、研究对象与工具
(一)对象
本次调研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湖南省长沙市、常德市、益阳市、望城区、浏阳市等5个市区的7所中等职业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共1200名高一、高二的在校学生接受了测试,收回有效问卷965份,回收率为80.4%;年龄14—17岁(15.5±1.5岁);其中男生329名(34.1%),女生636名(65.9%)。
(二)工具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该量表是用来评定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的频度以及所对应的应激强度的自评量表。调查研究对象12个月内的生活状况,某个因子的总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在这一方面遇到的负性事件多,而且应激强度大。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分半信度为0.88,重测信度为0.69,α系数为0.91。
2.希望特质量表。英文版《希望特质量表》是1991年由Snyder等人编制的,同质性信度在0.74—0.88之间;重测信度在0.80左右。量表总分越高,表示个体的希望水平越高,α系数为0.84。
3.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为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的Radloff于1977年编制,用于抑郁症状的筛查。要求受试用0—3级评定最近1周内症状出现的频度,总分为0—60分,α系数为0.92。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中职生生活事件、希望感、抑郁间的相关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抑郁总分与希望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希望感越高,抑郁状态越低;希望感越低,抑郁状态越高。生活事件与抑郁状态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中职生越受生活事件的影响,抑郁水平就会越高。
希望感是个体趋向内在成功感的积极动机状态,希望感高的人容易取得成功。那么,对于中职生来说也一样,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这些压力会让他们产生负性情绪,希望感高的学生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这些问题,即使第一次尝试失败,他们也会开辟新的路径去解决问题,不会轻易被负性情绪击倒;这样就会降低中职生遇到困难的失败感与无助感,从而降低了抑郁发生的可能性。
(二)生活事件、希望感中职生抑郁的回归分析
为了更加准确地探究生活事件、希望感对中职生抑郁的影响,本研究将希望总分、生活事件、生活事件各因子作为自变量,以抑郁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的逐步回归所得的结果。从表2中可以看到,希望总分、生活事件等6个变量预测抑郁总分时,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共有5个,分别是希望总分、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其他、学习压力。模型5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497,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243,即希望总分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14.2%。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抑郁=-0.550×希望总分+0.220×生活事件+0.625×人际关系+0.336×其他+0.334×学习压力。
在多层回归分析结果中,希望感总分、生活事件总分、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其他及学习压力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以希望感对抑郁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能解释14.2%的变异量;这就要求中职生要有高希望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低头,勇于克服困难。其他因素因子表明,失恋或恋爱有问题、担心父母责骂等对中职生抑郁都会产生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中职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也需要来自学校、家庭及个人共同努力。那么首先就要求中职院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得到落实。其次,对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针对性,对待不同年级使用不同方案。最后,学校要尽力减少负性生活事件,禁止教师对学生体罚、辱骂等,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严厉制止校园暴力,避免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另外,家庭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功能是衡量家庭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并为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首先,父母应避免期望过高,以及过度的溺爱、刻薄、指责或打骂等行为。其次,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崔丽霞,史光远,张玉静,等.青少年抑郁综合认知模型及其性别差异[J].心理学报,2012,44(11):1501-1502.
[2]赵洁,王世嫘,林艳艳.山东省初中生抑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调查[J].青少年学刊,2015,(5):14-16.
[3]杨文辉,周烃,彭芳,等.湖南省岳阳县青少年抑郁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6):937-938.
[4]李颖.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华少年,2016,(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