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后青春期”现象探究
2017-09-14李晓彤孟凡戴淑妮
李晓彤+孟凡+戴淑妮
摘要:进入大学后,随着环境变化,部分大学生会出现心理不适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心理状态带来的问题叫做“后青春期”现象。本文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结合当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通过对近几年来外国语学院学生“后青春期”现象的个案分析和探究,查找其原因,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能更好地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促进其心理的不断成长,从而有利于他们迎接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关键词:“后青春期”;叛逆;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082-02
每个人在“青春期”都会与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在这些互动中,他们渐渐成熟,形成独立的心理生命。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会在青春期顺利蜕变,有的会因为种种原因,或许是他们觉得自己弱小,惧怕来自外界的各类威胁,因此压抑自己的主动蜕变,刻意排斥自我情感;还有一部分孩子会以夸大“顺从”情绪的方式来压制自己的“叛逆”。总体上来说,大学生们的心理发育水平相对于他们的生理发育水平是滞后的,特别是有部分“乖孩子”看似平静地度过青春期,但进入大学后,开始出现心理不适的现象,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叛逆行为,我们把这种心理滞后发育的现象叫做“后青春期”表现。
一、大学生“后青春期”表现的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和挑战,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各种意识形态逐步注入大学生的思维中。年轻人自主意识、权利意识的增强,在一定的程度上伴随着反叛心理,他们想极力摆脱大人的控制,对学校、家庭等正面的教育产生了一种抵抗的态度。近年来,因为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各类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俨然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
就外国语学院的现状来看,在大学教育中,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传播给当代大学生,使得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加具象的认知。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多地接触到西方开放的思想文化,于是他们崇尚自由,不喜欢被约束、被管教,常常追求着所谓的自由平等。其实,大学生正处在心理状态转变的重要时期,在青春期后期的叛逆心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的思维已经足够成熟,一切外界的干涉都会被无意识地抵抗,此时如果疏于引导,逆反心理造成的一些不当行为就会引发不可预计的影响。
二、大学生“后青春期”现象个案调查研究
案例1:A同学曾是高中的尖子生,以生源地前几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但是进入大学后开始逃课、泡吧,所选课程皆未通过。在与其约谈的过程中,该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在对该生的长期关注中,发现她仍旧我行我素。与其家长约谈时,了解到该生有个弟弟,父母关注弟弟较多,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她。该生在高中时期也出现过类似的状况,家长老师也多次向她指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但是因为其成绩还不错,就没有过度关注。在家长心里,她一直是懂事的孩子,升入大学后出现这种情况让家长难以置信。
在这个案例中,该生看起来是盲目自信而叛逆,其实她是想通过一些叛逆行为来引起家人的注意。大学里许多学生都会出现迷茫、无助的情绪,这时候非常需要得到关注,但是由于家人在兄弟姐妹身上的关注过多,于是他们潜意识地形成通过叛逆的行为来争抢关注度的想法。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尽管学生也可能下定决心要好好表现,但是那时往往已经习惯于这样懒散的生活,觉得努力也无济于事,进而开始逃避现实,从而出现更加叛逆的行为,并且将原因归咎于最初使他产生逆反心理的那种渴望被关注的情绪。
案例2:B同学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学生,来自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考入大学也是村里的一件大事。进入大学以后,父母不在身边,自主学习的模式让他有了很多业余时间。他接触到了网络,家里也凑钱给他买了一部属于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但是他迷恋上了网络游戏,从小到大没有放肆玩过的他,最终迷失了自我。他终日沉浸在网游中,无心学习和社交,本就内向的他选择在网络中逃避现实。后来,该生的母亲来学校陪读,想要帮他戒掉网瘾,但是,该生虽不再沉浸于网络游戏中,但还是无心学习,也不想与其母亲多加交流。
经过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发现造成该生最初沉浸网络游戏的原因就是突如其来的新事物,使得来自农村的他应接不暇。由于母亲文化水平较低,在发现孩子这种情况之后有些束手无策,想到的办法就是向亲戚朋友寻求帮助,部分亲戚会给该生打电话说教,使得该生的心理负担较大,并且反感母亲的做法,但是不愿意直接和母亲交流,导致了他的“后青春期”表现。
三、“后青春期”表现常见成因探索
1.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大学生形成叛逆心理的重要因素,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长期以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会在某一时间突然爆发,就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例如,父母的婚姻关系是否和谐、兄弟姐妹的关系是否平等都是造成叛逆的诱因。个别家庭采取强压模式教育孩子,这些孩子在小的时候被迫服从管教,虽然行动上是顺从的,但是心理上并没有认同。于是,当他们步入大学,自主学习和生活的模式使他们渐渐意识到自己是可以独立去思考、行为的,一些极端的“后青春期”表现就是为了向家长们表示“你们已经无法控制我了”。还有一些家庭父母婚姻关系不和谐,或者是父母比较偏爱自己其他的兄弟姐妹,造成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爱,他们希望通过一些叛逆的行为引起家人的注意,从而博取更多的关注和爱,这类诱因往往体现在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身上。
2.社会因素。此乃另一大诱因。步入大学的时间段基本与一个人在生理年龄上成年的时间段相重合,在这一阶段他们逐步接触社会,有了新的认知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学生的意识还未形成稳定的模式,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行为思想的影响,从而走向叛逆,走向极端。新媒体在新一代年轻人的思维意识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在青少年中广泛受到欢迎的娱乐节目、微信推送越来越多,但是其中不乏一些三观不正的因素。在“后青春期”较为敏感的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就极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对负面因素的认知。endprint
3.主观因素。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在逐步趋于成熟,此时的他们不喜欢被当作“孩子”看待,希望被理解和尊重,因此,对待老师和家长的意见,他们会按照主观的意愿选择性地接受,认为迎合自己想法的观点就勉强接受,但是与自己的想法稍有违背就会反感、回避,甚至走向相反的方向。与此同时,为了体现自己的独立性,他们想要展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这也就是他们选择做一些不寻常的叛逆行为的原因。
四、应对“后青春期”表现的对策
1.家庭方面:随着孩子心理与生理的同步成长,家庭教育模式也要进行调整,要充分尊重孩子,避免强迫式接受的教育,多采用引导支持的态度。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家长们最好身体力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待人接物的方法,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心理状态还处在动荡状态的孩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社会方面:应该积极推广励志向上的媒体内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治安和文化环境的管理,在现在的发展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支持一些内容积极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减少对于个别无营养的负面新闻的炒作,帮助大学生樹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校方面:作为教书育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阵地,学校的作用不容小觑。要不断优化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对缺乏的情况下,高校辅导员对于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促进心理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和研究“后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表现,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有针对性地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进而有效地开展好学生心理辅导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茅兴.全面狙击青春期叛逆[J].绿色中国,2010,(23):38-39.
[2]迟桂荣.大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6):97-98.
[3]张玉强,孙淑秋.大学生另类行为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6):34-38.
[4]李文军.试谈“问题学生”的成因与对策[J].考试周刊,2010,(20):223-224.
[5]孙婕妤.学生青春期叛逆心理问题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0):92-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