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趋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价值探析
2017-09-14李化
李化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个人终端的迅速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而与之相对应的微交往、微传播等信息循环时代也在不断常态化。从微文化传播视角出发,分析新背景下高校学生成长特征与需求特性,立足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领学生微生活的正效性,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价值,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业态的开启。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052-02
一、引言
“互联网+”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与创新路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开端。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但作为微载体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还尚不成熟。在“互联网+”成为国家宏观战略的社会背景下,互联网技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契机。将“互联网+”的应用模式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关键在于完善高校微载体建设,形成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业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具备跨界思维,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的建设优势与创新驱动作用。所以,本文结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新变化,在深刻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基于我国互联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互联网微载体的应用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应用进行价值探析,以求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快速推进。
二、“互联网+”趋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概念界定
“互联网+”最初并不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由产业界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其基本概念最早由阿里研究院、腾讯研究院等产业界研究机构提出。主要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企业的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甚至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知识创新与社会创新方式,“互联网+”也为创新思维、发展理念和新兴模式的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其运行机制还具有单一性、一般性的缺点,微载体的具体应用还缺乏实践检验。对于在高校已形成了成熟运作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未形成有力的影响或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最初来源于“微文化传播”,其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态,起源于新浪、腾讯微博的流行普及,成熟于微信、微电影的融合发展。在当前这样的一种社会背景下,信息化、数字化的快速普及,使得人们对于互联网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微載体作为互联网时代中文化传播的重要依托,其发展应用正逐渐得到人们的接受与了解,其基本作用正通过具体实践来掌握,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具体运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将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微载体首先是作为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其次才作为新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的具体呈现。从理论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在我国的教育实践是一种融合网络新媒体的创新元素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尝试,其使用与推广必将兼有新时期的数字媒介特征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特征。而在新时期以来,微载体也被视作网络微文化传播的衍生品,随着当今社会个人终端的快速普及,智能手机几乎成了每个人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几乎没有社会人游离在手机网络这张大网之外,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微博、微信、微课等一系列新型微文化传播途径的不断成熟,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移动网络技术的普及和WIFI城市覆盖率的提升,以微载体为媒介的微文化传播日趋成熟,并且在传播推广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便捷性、及时性和热点性等重要特征逐渐得到了大众的认同,其覆盖范围以及传播效率不断提升,同时微文化传播与以往的面对面交流不同,以微载体为媒介的传播将人的主体性放大,充分尊重了每一个学生在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允许其保有自身的个性化特征。
三、“互联网+”趋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主要功能
1.教育主体个性化,高校学生较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是互联网时代微载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也是数字化便利的重要体验者。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为其提供了一个提升主体感受、体现群体特征的数字化平台,其碎片化、特征化、仿真化的特点充分满足了大学生对于新颖事物的需求,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的参与率和虚拟体验的投入率,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积极发展。同时,从传播主体来看,微文化传播所具有的快捷精短的特点,较为适应高校学生的具体需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除了课程任务,还有很多的碎片化时间值得利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这一点,学会将自己的具体工作与学生的碎片化时间结合起来。
2.教育内容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运用立足于微文化传播,旨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为其内容的多元化提供新的内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个人终端的覆盖面不断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平台,为其提供着满足不同个性群体学习偏好的学习内容、不受时间空间局限的社交方式、丰富新颖的娱乐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的网络舆论环境,它对于碎片化时间的高效利用以及方便快捷的使用方式,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3.教育方式交互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在教育方式上也具有较为领先的优势。在传统教学媒介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教师主导节奏,学生即使积极性较高也无法转换自身被动的学习状态,总是停留在老师讲授而学生接受的情况之下,这一问题对于学习情况差异较小的班级还不明显,而对于学习情况差异较大的班级来说就十分严重了,老师这样“一刀切”的工作方式会让班级内不同梯队的学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这对于教师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是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的。
四、“互联网+”趋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发展路径
1.融合新兴思想,提升微载体的理论认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转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内容、方式和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彻底的改变。面对这样的一种演进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认识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是一种新兴事物,是年轻人赶时髦的工具,或者认为微载体是学生陷入消极生活态度的罪魁祸首,微载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益处。
2.坚持创新原则,拓宽微载体的实施形态,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同时也是微文化传播与高校政治工作的一次彻底融合。微载体必将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型升级,也必将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跃进。微载体的实施形态需要不断完善,以适应不同高校实际问题以及不同特征的学生群体。
3.强化科学监督,完善微载体的实施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在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互联网这一战场上,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攻克。例如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同人群观念的交错、复杂思想的融入等,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难题,如何避免学生在这一复杂环境中价值取向趋于矛盾化与功利化,则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在使用过程中得到有效监管,同样也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
参考文献:
[1]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01):175-178.
[2]佘双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83-89.
[3]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114-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