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制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探析
2017-09-14周兰兰
周兰兰
摘要:《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把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住院医师教育的始终。作为未来的医生,不管从当前新医改的现实,还是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及医生职业精神现状出发,都必须加强医学生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加强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育应从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医学文化的熏陶、社会实践、监督评价、舆论环境、相关政策配套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职业精神培育;医学生;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8-0034-03
国家卫计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自2015年起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高等院校医学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生在5年医学院校毕业后,以住院医师身份接受3年系统化、规范化培训。并强调把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住院医师教育的始终。作为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医疗执业水平,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安全,关系到医疗卫生改革的效果,关系到医疗行业长远的发展,关系到医学教育的成败。因此,加强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十分必要。
一、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及其在规培制度中的地位
医学职业精神是医生在职业活动中将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对医学从业主体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纪律等的内在要求,更是医学从业主体践行医学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加入推行由美国内科学会等单位倡议,并获得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医学组织认可的“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活动,将医师职业精神概括为三项基本原则和十条职业责任,置患者利益至上、尊重病人自主性和促进社会公正,是医师职业精神崇尚的三项基本原则。《意见》对培养要求是全方位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医德医风、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政策法规、人际沟通交流等。《意见》明确要求培养医学生高尚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医术与医德的全部内核在于职业精神,它是医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点内容,居于核心地位,不可动摇,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活灵魂”教育。
二、当前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现实与困境
1.从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来看,职业精神教育有待提高。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以“学科本位”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对医学生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授。虽然很多医学院校也开始认识到“职业精神”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存在课程开设散乱化、教材选用随意化、教师配备随便化的“教前无矢”特征;教学过程中“教而无实”,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上浅尝辄止;教学结束“教后无评”,缺乏评价标准体系。医师职业精神教育往往停留于学生基础阶段,而忽略了临床实习阶段及其后的医疗教育全过程。医学专业具有学制周期长、课程多、成本高、学习任务重、竞争淘汰激烈等特点,学校和家庭教育“唯分数论”,容易造成医学生课程研读中学习的功利性增强,更注重实用性,即认为对自己将来有帮助的课程才会认真学习,而人文素养的培养被放在极次要的位置,忽略职业精神的养成,职业使命感弱化,职业认知容易产生偏差,职业责任感不强。
2.从医生职业精神现状来看,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必须加强。近年来,随着医患关系的紧张化、医疗执业环境的严峻化、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等外界环境的变化,一些医务工作者的执业积极性受挫,执业认同感淡化,逐渐抛弃了“医乃仁术、仁爱救人”的传统医德思想,漠视患者权益,服务态度生硬,医疗过程中缺少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医患间的信任感日益下降。甚至有少部分医生受社会上功利主义的影响,去过多地追求物质利益,在给病人诊疗时开大处方、重复检查、收受红包;或者执业责任感不强,医生上班“偷菜”致患儿死亡、“左腿骨折、右腿手术”等事件时有发生。部分媒体夸大某些醫生的不良行为,导致社会对医生群体的信任度下降,医患矛盾增多,医患关系积重难返。医学生基于现实现状与课堂预设理想模式差之甚远,直接影响职业信念的养成和医学专业精神的发扬,甚至动摇医学生的职业理想。此外,少数医务工作者的行为也直接影响到了医学生的行为,导致部分医学生的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弱化、是非真伪辨别不清,价值观产生偏差。
3.从医疗卫生改革的现实来看,规培制度的实施对职业精神培育带来严峻的挑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全面启动,对中国未来医学发展生产了深远影响,在带来机遇的同时更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医学毕业生就业有“三大变”,变“毕业找工作”为“毕业先规培”,变“自主培养”为“统一培养”、变“拿毕业证找工作”为“拿培训证找工作”。虽然《意见》在收入待遇、社会保障、学位衔接、组织管理上有明确规定,但由于中国地区之间、医院之间差别巨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我国发展不平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医生和医学生最关心的是培训质量和待遇问题。比如有些医院存在“以用代培”的问题,住院医师较多地从事简单的重复劳动。在薪资上,住院医师与相同学历的其他行业同龄人存在过大的差距。规培时期,是年轻医生由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生职业路径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过早、过多地面临生活带来的压力,容易挫伤医生的职业尊严,淡化职业理想,影响其坚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职业道路的积极性。面对新政,许多医学生忐忑不安,认为“5+3的培养模式”变相延长了3年的就业时间,学医时间成本增加,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培训后的工作去向并不明朗。部分医学生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对专业学习提不起兴趣,不知道何去何从;甚至少部分学生表示5年大学毕业后可能不再从事医生这个职业。“规培”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年轻一代对于从事医学事业的职业选择。当前复杂的医疗环境和较大的经济与就业压力使得部分医学生的职业信念动摇,不看好职业发展前景,从医意愿下降,职业归属感不强。endprint
三、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契机,推进医学职业精神培育途径创新
1.构建人文课程体系,识读医学职业精神本质。構建一个系统全面的职业精神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医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知与情感。制定职业精神教育教学大纲,引导医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树立职业理想、养成职业习惯、遵守职业纪律、强化职业责任。在基础医学阶段主要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如医学伦理学、行为医学、医学心理学等,将入学宣誓、医学导论作为入门课程,使学生认识医学的概貌,将学生引领入神圣的医学殿堂;在公共基础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继续社会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临床医学期在专业课程中认识医学的奥秘,培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热爱、研究能力的提升及医学技术的熟练掌握;在医学人文课程中认识医学职业的人学维度,培养学生对医学、医生职业、患者、社会的责任、情感等。除了开设1至2门职业精神教育课程外,还将医生职业精神的内涵、标准及要求融入到医学专业课学习中,使学生在临床科室见习实习中都能接触到与职业精神教育相关的各种教学议题。运用案例分析、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PBL等多种教学手段,设置伦理学咨询辅导中心,开设医学职业精神论坛,全方位、多维度、多渠道地渗透、延伸、扩展教学内容。职业精神教育需要在具体的临床情景中学习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尤其需要重视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德培养,发挥教学医院名医大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注重医学职业价值的理性引导,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受职业美德。
2.弘扬医学文化经典,传递医学职业精神气息。传统地文化经典和医学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了丰富的“明德修身崇医”的思想,对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打造高品味的特色文化环境,着重突出医学特色和职业要求,使校园文化景观大到建筑设施,小到一草一木,都蕴含鲜明的医学人文精神。富有职业精神意义的雕像、校训石、纪念碑、名言警句牌,遍布于教学楼、学生公寓社区、校道、文化长廊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公共空间,创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职业精神的内涵、要素和榜样充满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开展与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提高有关的主题活动,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与内容,使价值观教育、人文精神、道德情感与文化熏陶融为一体,营造提升行为修养、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的氛围,以期在医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课内课外无处不在地渗透职业精神的要求,使他们从学生时代就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的职业精神,明确职业责任。
3.践行医学社会实践,追寻医学职业精神价值。强化医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不可或缺的环节。职业精神培育不能仅仅依靠和谐的医德说教,更需要让医学生通过生命体验和道德体验等医学职业实践操作,感悟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医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由学生向医生过渡,既提高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提升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因此,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符合医学生自身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把职业精神教育同医疗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境体验来提高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价值尤为重要。组织医学生参与患者的临终关怀、遗体告别式,激发作为直接对人类生老病死负责的医生的职业使命感,树立职业理想信念。
4.完善监督评价体系,笃行医学职业精神终生化。医师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医学生的在校学习及其后的医疗生涯全过程,确立客观、有效、全面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评价体系对医学生职业精神的维持和提升至关重要。构建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与开发医学生职业精神测评量表,以学生多个职业特性作为考核指标,对医学生进行终生化职业精神教育。具体指标有:为人是否正直、有无责任感、是否关注专业进展、是否具备医患沟通技巧、是否尊重患者与同事,以及对疾病的社会心理层面的理解等。评价方法包括:学生自评与互相观察评价、教师评价、客观标准化临床考试、标准化病人和模拟病人评价等。为提高评价的信度与效度,真实地反映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现状,不能仅考虑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更重要的是纵向的全过程评价,主要包括新生入学初评价、中期评价、毕业前评价、毕业后评价。
5.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彰显医学职业精神正能量。社会舆论导向影响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发展方向。医患关系纠纷始终是近些年的社会热点话题,对医患关系对立无情的描述不仅强烈地吸引着公众眼球,其实更狠狠地冲击着医学生的职业信念培养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医学生高尚的职业情感和精湛的职业技能,这不仅是医学教育的使命,也是社会对医学教育的期待。新一轮的医疗改革需要有高度责任感、客观公正,并坚持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原则的新闻媒体,以服务于改革发展的大局。
6.以医师职业精神为导向,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配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明确提出将“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医学教育分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3个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属于毕业后教育。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而又紧迫、系统而又复杂的综合性工程,不同阶段的医学生面临不同的职业精神困境和问题。
全面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既需要医学教育相关措施的规范性制度安排,也需要明确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改革等相关政策保障。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应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顶层设计、政策配套、培训方案的制定及培训管理等进行多方位的深层思考,加大政策扶持,提升配套服务。
参考文献:
[1]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3〕56号http://www.gov.cn/gzdt/2014-01/17/content_2569096.htm.
[2]徐玉梅,刘明.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现状调查及分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一[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1)41-45.
[3]王建敏,王香平,樊洁,等.医学生临床阶段职业精神培养实践探索与思考[J].中国医院,2015,19(2):71-73.
[4]马菊华,严世荣,王火松.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估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2):259-2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