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览之窗

2017-09-14

党史博览 2017年8期
关键词:陈云防务议题

毛泽东纠结一生的一篇文章

编辑《毛选》,毛泽东的原则是精益求精。为避免不必要的现实困扰,他舍弃了一些个性鲜明、很富情感色彩的文章。写于1941年9月前后,长达5万多字的《关于一九三一年九月至一九三五年一月期间中央路线的批判》,便属此类。

这篇长文着力批判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中央发出的《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在争取中国革命在一省与数省的首先胜利中中国共产党内机会主义的动摇》等9个文件。这9个文件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土地革命时期的“左”倾路线及其政策。毛泽东此文的写法,很像是读这9个文件的笔记,直截了当地层层批驳,不仅点了当时好几位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名字,而且用词辛辣、尖刻,挖苦嘲笑之语随处可见,写作时确实怀抱激愤之情。虽几次打磨,咄咄逼人的语气和文风,终究难以消除。当时没有发表,只给刘少奇、任弼时两人私下看过。在延安整风时如果发表,肯定不利于团结犯错误的同志。思考者可以个性化,文章家可以情绪化,政治家虽说不乏个性和情绪,行事却需控制,更不能“化”。此后20多年,毛泽东再也没有提到过这篇文章,看起来真的是当作记录一段心曲的“历史资料”,永远地搁置起来了。不知为什么,1964年春他忽然把这篇文章批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康生、陈云、吴冷西、陈毅等人阅看,还说:“请提意见,准备修改。”1965年1月,又批给谢富治、李井泉、陶铸阅看,还讲:“此文过去没有发表,现在也不宜发表,将来(几十年后)是否发表,由将来的同志们去作决定。”

1965年5月,毛泽东在长沙动手修改这篇文章。修改完后,一番犹豫,他依然没有公开发表,也没有内部印发。如何处理此文,毛泽东心里确实颇为纠结。将近10年之后,毛泽东又找出此文,打算印发给中央委员。又是一番犹豫,结果只是给当时的部分政治局委员看过。据说,1976年8月,毛泽东还请人把这篇文章读给他听。一个月后,他逝世了,带走了对这篇文章的深深情感和复杂心绪。

(凭君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3月30日,陈晋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岛礁争端国际传播四个阶段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初立场传播阶段:这一时期由于建国初期国力尚弱,关于岛礁争端国际传播主要以立场传播为主。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走向多元化的增强和调整阶段:一是传播主体多元化。二是传播手段多元化。除了立场传播之外,还辅以武装斗争、行政区划等手段引起国际关注,强化传播效果。三是传播议题多元化,改变了前一阶段传播议题单一化的状况,在主权宣示的基础上增加了资源开发、标准地名、国家领导人视察等议题,议题设置能力和主动权明显提高。

20世纪90年代至2012年突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基调阶段:“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针对中日领土争议提出的策略主张,后来也适用于南海问题。这一时期关于岛礁争端的对外传播主要突出这一基调,具体表现特点:一是坚持“主权归我”的前提。二是在东盟组织内传播。三是在与当事国的外交往来和合作开发中传播。四是加强了中国对争议区域开发、建设行为的合法性宣传。

2012年以来战略传播阶段:由于日本的“购岛”闹剧和南海摩擦的加剧,2012年以来把岛礁争端的国际传播纳入国家战略层面,主动出击,整合各个分散力量,引导国际舆论导向,收到不错效果。

(远方摘自《太平洋学报》2016年第10期,刘鹏文)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宣传工作比较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均十分重视宣传工作。然而,国共两党宣传工作的成效大相径庭。从宏观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国民党执掌全国政权后宣传日趋保守,而作为革命党的中共始终保持着极为凌厉的宣传攻势。对此,蒋介石的高级幕僚唐纵曾言:“本党在朝,對于政府之缺点,不能不加掩饰,攻击的话容易讲,亦容易听,颂誉的话不易讲,亦不易听。”

其二,中共宣传战线人才济济,国民党的宣传人才则乏善可陈。唐纵曾总结道:“异党在野,办文化宣传的人,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本党在朝,优秀的人才都做了官。”

其三,中共非常重视宣传的统一,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使其宣传日益涣散。为确保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得以贯彻,中共对宣传的统一非常重视,并做出了一系列纪律规定,为宣传的统一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相比之下,国民党的宣传却是极不统一的。

其四,国民党的宣传工作始终未能深入农村,而共产党则成功动员了广大民众。

其五,中共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国民党的作为却往往与其宣传背道而驰。

(义章摘自《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8期,卢毅文)

抗战胜利后陈云对东北战争形势的准确预判

抗日战争胜利后,作为中共中央东北局的重要成员,陈云从东北地区乃至整个解放战争全局的角度,对国共两党以及美苏两国等四方力量的复杂博弈进行了仔细分析,并做出了准确预判:

第一,东北问题的实质是美苏两国的战略争夺。陈云指出,为了赶苏联走,蒋介石叫美国出面干涉,以使东北问题国际化。苏联则一面将三大城市及长春铁路干线正式移交给国民党,一面却要求共产党退出大城市及交还已接收的政权。对此,陈云一针见血地提出了两点认识:一、“苏联采取这样的措施是必须的”,唯其如此,才可以拒绝美国力量直接渗入东北;二、在美苏激烈博弈之下,“国共之间还要打仗”,我们党“还须经过一个与国民党进行艰苦斗争的过程”。

第二,东北地区的斗争十分尖锐,是停停打打的长期战争局面,其原因就在于美国政府所采取的两面手法。陈云认为,当时东北地区的基本态势是敌强我弱,因此斗争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第三,从全国范围革命力量与反动势力斗争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革命一定能够胜利。陈云认为,国民党统治区民心厌战,国民党的统治危机已经日益加深,美国的援助也不能从根本上挽救其危机,起决定作用的是民心向背。据此,他认为中国革命一定能够胜利。endprint

(晓政摘自《党的文献》2017年第2期,董振瑞文)

尼克松政府时期中美防务关系进展中的抵牾

尼克松上台后,中美两国一些防务议题开始谨慎互动、初步协作,但由于两国高层就定位双边防务关系存在抵牾,中美防务关系至尼克松政府晚期遇困。

首先,核裁军及军事热线议题。美国对华对苏“双和”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将中国“制度化”至维持权力均势及地区稳定的国际秩序架构内。在1971年至1973年高频度的访华行程中,基辛格多次建议美中苏应签署相互通报紧急情况以化解战争风险的协议,筹建美中高层军事联系热线,并邀请中方参与国际核裁军进程。但周恩来明确表示中方不会被其所“束缚”,拒绝建立联系热线。中方清楚,作为常规武装落后的防守方,独立自主地保有一定数量的核武器是中国国家生存安全及利益发展之关键。因此,中国坚持游离在美苏核裁军框架外,并对中美军事热线问题予以搁置。

其次,美军亚太军力部署议题。随着中美防务磋商的拉开,中方就美国亚太军事存在表示不满,希望其从中国台湾、韩国、冲绳及东南亚等地撤军。但基辛格表示,美方不会撤军,不会牺牲与盟友的防务合作。此外,尼克松则向中方表明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及军事发展潜力,暗示美日同盟其实可以帮助中国遏制日本军事崛起。

再次,中美应对苏联威胁的应急反应机制议题。尽管中方已经就中美深层次军事交往表现出某种游离和谨慎态度,但在较为乐观的发展对華防务关系的战略认知与战略期许下,基辛格于1973年11月访华时,提出构建美中应对苏联威胁的应急反应机制与美中军事合作建议。

对此,周恩来表示,这是极其复杂的战略问题,必须请示毛泽东,而直至基辛格离京,中方对此并未做出任何回应。无疑,这是毛泽东就中美防务关系之深化持否定态度,为中美防务乃至双边关系的接近程度与亲密层级设了限、定了调。美方上述战略构想悻悻而终。

(登高摘自《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2期,忻怿文)

《永不消逝的电波》作者黄钢其人其事

黄钢(1917—1993),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政论家、电影剧作家。他是湖北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湖北省委第一任宣传部长黄负生烈士的遗孤。

新中国成立后,黄钢陆续发表了《亚洲大陆的新崛起》等许多名篇,被新闻界誉为中国当代十大名记者之一。此外,他还创作了两部电影剧本《团结起来到明天》和《永不消逝的电波》(与人合作),后者于1958年被拍摄成电影。

《永不消逝的电波》创作出来后,黄钢获得稿酬约2000元。负责拍摄《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八一厂原副厂长夏川曾对笔者说:“黄钢在《永不消逝的电波》剧本创作中起了主导作用,他将分得的稿酬全部捐献给了烈士子女教育基金会。”

黄钢是在“文革”末期从农村返城后进入北京市文化局创作组的,按当时的规定,他属于开会时车接车送的作家。但是,每次散会后,他总是背上背包就走,从不等车,与其他人似乎也无交流。

(维之摘自《纵横》2017年第4期,马尚瑞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陈云防务议题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My plan for new term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欧盟推出“史无前例”的防务计划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
Gai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surfacing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metal-on-metal bigfemo-ral-head tot ip psy
中法战争对台湾防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