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区时期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的再思考

2017-09-14张品良

新闻爱好者 2017年8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中国共产党

张品良

【摘要】我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中,对苏区时期中共新闻事业发展的探讨较为忽视,对其在中共新闻宣传史中的历史地位重视不够。其实,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探索,党的新闻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因此,加强对这一时期中共新闻事业的探讨,有助于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和中共新闻事业发展的源流。

【关键词】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起,新闻事业就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新闻实践的需要而展开,通过传媒来宣传党的主张,传播中国革命的思想。苏区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取得了一系列新闻宣传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笔者认为,对这一时期党的新闻事业的探析,将有助于搞清楚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源流。

一、关于苏区时期党的新闻事业的研究现状

苏区时期是指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上井冈山)至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这个时段。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当作党的事业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传播史。至今,虽没有一本完整的关于苏区新闻事业史的专著面世,却有不少学者将苏区新闻事业作为其著作中的一部分来进行阐述,但所占篇幅都很少,大都是对苏区新闻事业作简单扼要的介绍。如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全书61万多字),这本书对新闻史的叙述完整而深入,资料翔实而全面,然而这样一本权威史书,也只是用了5000多字概括了“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吴廷俊的《中国新闻史新修》(全书73万多字)中用了5500多字概括了“中华苏维埃的崭新新闻事业”;丁淦林的《中国新闻事业史》(全书48万多字)中用了5600多字概括了“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等。即便是国内屈指可数专论中共新闻宣传史的论著,也没能对苏区新闻事业进行深入的探析。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辑的《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1980)中,没有一篇关于中央苏区时期(1932—1935)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文件选入其中。林之达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宣传史》中“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宣传”,也只批判了党内三次“左”倾路线对宣传工作的影响,而对苏区新闻宣传所取得的成就只字未提。美国历史学家史华兹在《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一书中写道:“在诸如毛泽东的传记之类的著作中,关于苏区早期历史以及苏区与中央委员会的历史有很多内容依然特别含糊不清。”[1]美国学者怀利甚至认为,延安整风前“没有人提到毛泽东1938年前的任何著作”,“甚至在整风运动中及整风运动之后,在毛泽东的理论地位逐渐被全党认可时,也几乎总是提及诸如《论持久战》(1938年)、《论新阶段》(1938年)和最具影响的1940年出版的《新民主主义论》等遵义会议之后的作品”[2]。可见,我国现有著作对苏区新闻事业问题的探讨是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的,既忽略了苏区时期新闻理论的创新贡献,也忽视了苏区时期新闻实践上的成就。

应该承认,苏区新闻事业受到了“左”倾错误路线的严重影响,在指导思想上和具体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新闻工作出现了不少问题,过于从本本出发,形成了脱离实际、单纯为宣传而宣传形式主义的某些做法。但苏区的新闻事业有恶果也有成果,我们不能只看其恶果而不顾其成果,把苏区新闻工作成果简单斥之为“左”倾错误就了事,而忽视苏区时期新闻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当我们重复当年更多的是基于政治考虑的结论,以‘左的错误为这次失败定性时,往往忽视了其中包含的历史的、社会的诸多因素。政治定性的高屋建瓴后面,被断送的可能是一个个正在具体影响着社会历史的细节,历史离开了细节,总让人想到博物馆那一具具人体骨骼,的确,那是人,但那真的还是人吗?”[3]众所周知,苏区时期是中共领导的革命史上所受艰难困苦时间最为漫长的一段时期,革命形势变幻莫测,情况十分复杂,在党的领导下的广大军民,经受了长时间的、严酷的斗争考验。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者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当时当地特定的历史条件与场景、时代语境的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客观的分析,这是无法绕过去的事实。所以,苏区新闻事业的主流是好的,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当时革命斗争实际需要的。事实上,苏区时期党在领导军民粉碎敌人军事“围剿”的同时,全力展开了反对敌人文化“围剿”的斗争,新闻宣传工作被放在苏区中共的重要议事日程中。苏区党和人民群众不仅粉碎了国民党部队的四次“围剿”,而且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探索,形成了頗有特色的苏区红色新闻事业的发展。苏区新闻工作在“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下出了不少问题,然而,也正是“左”倾错误路线在苏区的盛行,极大地唤醒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他们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坚韧的政治毅力,同党内“左”倾错误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在这一过程中创造的新闻理论与方法,是中共新闻宣传史中的宝贵财富。因此,苏区新闻事业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传播效果是显著的,否则怎么会有苏区如此众多的百姓踊跃参加红军,参加担架队、运输队、慰劳队、救护队等支援前线行为的发生?从一组数字来看,赣南寻乌县只有8万人,参加红军的有2.5万人;兴国有23万人,参加红军的有8.5万人。若当时没有党的新闻宣传发挥作用,会有这样的参军热潮出现吗?没有苏区积极有效的新闻宣传的进行,要取得反“围剿”这种实力悬殊战争的胜利更是不可想象。所以,我们必须有正确对待和理性审视历史的态度,充分肯定苏区新闻事业的历史功绩。

二、苏区时期党的新闻事业取得的主要成果

苏区时期的新闻事业,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生成的,尤其是从井冈山革命斗争到中央苏区的创建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就是依据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党的新闻事业取得了众多成果。endprint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来看。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从零开始的,中国共产党的新闻理论体系建设也是从零开始的。苏区中共新闻思想的主要创新成果,集中体现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著述中。苏区时期,尽管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盛行,他们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盲目照搬苏俄革命经验,死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但在当时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左”倾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对本本主义进行了彻底批判,他们从中国的新闻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毛泽东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4]。苏区中共新闻理论创新成果,主要反映在毛泽东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红军宣传工作问题》(1929)、《反对本本主义》(1930)、《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1931)、《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方针和任务》(1934);陈毅写的《关于红军的宣传工作》(1929);杨尚昆写的《转变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1933);张闻天写的《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1933)和《关于我们的报纸》(1933)等文章之中。这些论著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率先吹响了反对本本主义的号角,对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初步阐述。比如,毛泽东当时就提出了“红军宣传工作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左手拿宣传单,右手拿枪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反对本本主义”“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党八股”等新闻宣传的著名论断与观点,并以其指导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闻实践,积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进程。在这些新闻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游击办报”“群众办报”“重要武器”“文化军队”等一系列新闻创新范畴。这些中国化的新闻理论的生成,绝不是孤立偶然的,它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为之后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起了奠基石的作用。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真正尝试发轫于苏区时期。

其次,从党在苏区时期的新闻实践成果来看,任何思想理论的传播都不仅取决于内容的先进和话语的权威,而且还取决于有效负载新闻内容的媒介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反对把他们的理论当成“书斋里的学问”,而是积极倡导将他们的思想学说紧密地联系人民大众的社会实践,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人民大众精神食粮的同时,在新闻传播实践上,也充分运用众多渠道促使人民大众更好地掌握与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苏区新闻传播充分遵循了马克思主義新闻观,并依照现代传播规律,创新丰富了中共的新闻实践。中国共产党针对革命根据地特殊的传播环境,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运用众多传播媒介载体,形成了一个巨大而严密的新闻传播网络,展开了强有力的新闻宣传工作。苏区军民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依然编辑出版发行了大量的纸质媒介。1930年1月8日,中共福建省委在给红四军前委的一封信中提出,要“建立经常的出版刊物,内容登载鼓动而浅显的文章,及党的理论和策略的简白说明”“建立新闻性质的日常刊物登载群众斗争情绪,苏维埃底下群众生活及各地消息来鼓动群众”,要“设立通讯社”等。[5]据《中国共产党江西出版史》《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出版史》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底至1934年底,江西苏区编印出版的图书共542种之多。其中,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版图书434种,占江西苏区出版图书总数542种的80.1%。[6]该时期报刊图书成为苏维埃革命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发展得如火如荼。仅中央苏区创办发行的红色新闻报刊就有155种之多,这些报刊至今存有实物的就有70余种,如《布尔什维克》(1927年10月,以下均为创刊时间)、《红旗》(1928年11月)、《实话》(1930年10月)、《青年实话》(1931年7月)、《战斗》(1931年11月)、《红色中华》(1931年12月)、《红星报》(1931年12月)、《苏区工人》(1932年5月)、《斗争》(1933年2月)等。各种报刊纷纷创办就充分证明了苏区新闻事业的发展状况,这些新闻宣传报刊体现出了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鼓动性、彻底的革命性,为推进苏维埃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早期重要探讨党的新闻思想的文章,诸如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长冈乡调查》《苏维埃的文化教育》、张闻天的《论我们的宣传工作》《关于我们的报纸》等就是在上述报刊上发表的。

三、苏区时期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地位

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人民掌权条件下的苏区,新闻事业随着苏维埃革命实践而蓬勃发展起来,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苏区新闻事业的成绩是主要的,把新闻宣传的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体现了新闻鲜明的政治性、战斗性、革命性、大众性和鼓动性,取得了巨大的传播效果,使中共新闻事业达到了一个高潮,写下了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灿烂的一页。

一是苏区时期迈开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第一步。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已开始了初步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新闻宣传的尝试,在中共新闻宣传史乃至中国新闻传播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虽然苏区时期多是基于一种原始、朴素的“中国化”思考与实践,还没能上升到一个自觉理性的思想高度。再说,“苏维埃”舶来于苏联,中国苏维埃革命也难免会照搬照抄苏俄革命新闻工作的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时期中共已开始了初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尝试。如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新闻宣传的“重要武器”论,“为人民服务”观,“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思想以及延安整风时期提出的“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党八股”等新闻思想,毛泽东在苏区时写的《红军宣传工作问题》《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献中已有了初步阐述与分析。苏区“此时的新闻思想,虽然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但却有着丰富的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7]。美国的“史化慈极为重视1927年至1930年,将其视为‘毛泽东基本特征形成发展的创造性时期。他说,在1935年遵义会议毛泽东实际掌握党的领导权之前,其战略思想中的‘基本要素就已十分明显;实际上,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他代表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中(1928年10月5日)寻觅(到)踪迹”[8]。可见,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已迈出了第一步,其价值与意义是弥足珍贵的。虽因历史的局限性,苏区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认识还缺乏深度,还没有从理论上完整地揭示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规律,但它为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深化与成熟奠定了思想基础。endprint

二是苏区时期党的新闻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苏区可以说是中共新闻事业的摇篮,是党的新闻事业的发源地和重要的实践基地,没有苏区新闻工作的实践,就不会有之后中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和走向成熟。“如果说延安整风时期是共产党新闻思想基本成熟时期的话,那么,土地革命时期则是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奠基时期。正因为有了这个基础,党的新闻理论才会在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过程中,结出累累硕果,成为世界新闻理论宝库中独树一帜的理论之一。”[9]其实延安时期众多优秀党媒就发轫于苏维埃革命运动,“为了团结各种力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色中华》从1937年1月29日起改名为《新中华报》。红色中华通讯社也于1937年1月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10]。即是说,延安的“新华社”源于苏区的“红中社”,延安的《新中华报》源于苏区的《红色中华》。范敬宜就认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一系列思想、作风与传统,说来也无不是从红色革命根据地发源的。所以,从新闻方面讲,江西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摇篮”[11]。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人民掌权条件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随着苏维埃革命实践而蓬勃发展起来,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取得了巨大的传播成效,因此,苏区新闻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容否定的。

三是苏区新闻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构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新闻理论创新离不开传承,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萌生于苏区时期。苏区的新闻事业是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时期党的新闻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是珍贵的财富,其中不乏当今值得借鉴的精华。因此,我们必须从历史源头和发展逻辑来考察党的新闻事业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厘清其演进规律,梳理出創新成果,总结出经验教训,以便让历史启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客观总结中国革命时期新闻工作形成的历史经验,秉承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构建的动力支持。尽管历史经验需要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来汲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必须始终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前进,这样才能产生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理论成果,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是在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长期创造与积累起来的理论成果,就此,要充分认识吸收苏区党的新闻事业所积累的基本经验,这无疑对中国新闻战线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建构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XW001)“从苏区到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历程及经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本杰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M].陈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9.

[2]雷蒙德·F.怀利.毛主义的崛起:毛泽东、陈伯达及其对中国理论的探索[M].杨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42.

[3]黄道炫.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5]刘云,吴水弟.中央苏区宣传文化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0.

[6]彭家璋.江西苏区图书出版物研究[J].党史文苑,2007(1).

[7]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15.

[8]雷蒙德·F.怀利.毛主义的崛起:毛泽东、陈伯达及其对中国理论的探索[M].杨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15.

[9]傅柒生,李贞刚.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报刊图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240.

[10]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12.

[11]范敬宜,李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74.

(作者为江西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

编校:郑 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新闻事业的文化属性
新疆新闻事业发展概述(1911年-1978年)
论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