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秦派二胡”的艺术特色
2017-09-14
早在20世纪中叶,“秦派二胡”就已经在我国的戏曲流派中盛行,如今已经发展为一套成熟严谨的艺术文化体系。通过对“秦派二胡”特有技法的不断研习,可以充分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魅力。“秦派二胡”最早是我国黄河流域和陕北一带的二胡艺术流派。伴随着文化的发展、历史的变迁,“秦派二胡”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秦派二胡”无论从作曲的编排上还是节奏的搭配上都如实地反映出陕西一带人们的生活状态。这种粗犷的性格特点和淳朴的风土人情充分地在戏曲中体现。历史文化的积淀为当地人的审美意识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众多的音乐作品在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上更加符合当地的音乐文化,如迷胡戏、碗碗腔和秦腔等。“秦派二胡”在演奏方面更加与众不同,在演奏风格上,左手控制揉弦往往采用按、压的方式进行弹奏,右手运用弓的时候需要紧贴琴弦进行拉动。这样的操作也被称为搂弦。这种技艺的方法最早来源于板胡秦腔,通过对按弦的力量和力度进行控制,熟练运用自己的指法和力量进行操作,这种独特的技法和乐曲音律自成一体,形成了“秦派二胡”别具韵味的演奏风格。
由鲁日融编写、2013年5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秦派二胡艺术研究文论(精)》一书,从“秦派二胡”的形成与发展谈起,就民族器乐地方派别的新景观展开评述,首先从“秦派二胡”的生成与繁盛开始说起,从“秦派二胡”艺术的当代视角、“秦派二胡”在当代二胡艺术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秦派二胡”与民族音乐传统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总结了秦地二胡风格流派的历史形成过程与其对当今的艺术贡献。编者还引用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对“秦派二胡”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析。如对“秦派二胡”艺术引发的探索,包括艺术特色分析、戏曲元素探析、流派风格鉴赏,等等。编者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就“秦派二胡”的审美意蕴与演奏张力进行研究,包括传统音乐视野下的“秦派二胡”的探索与实践,如何就“秦派二胡”专业教学开展学科建设的思考等。关于“秦派二胡”的教学,书中选用了从陕西音乐风格二胡曲的教学体会进行举例,并提出了关于“秦派二胡”教学与教材建设的几点建议。
该书还阐述了《蓝花花叙事曲》所代表的二胡叙事曲的戏剧性特点、《秦腔主题随想曲》所代表的二胡音乐的个性与共性、《秦腔主题随想曲》中二胡的激越豪放与凄婉雅致等。“秦派二胡”既具有时代性特点也充满了地域性的内涵。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全书通过大量的理论引用,旨在告诉读者在训练“秦派二胡”的演奏技巧中,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创作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极领会作品的精髓,不断挖掘新意,创作出更富有表现力的音乐作品。
“秦派二胡”的艺术特色中保留了众多传统的音乐文化特色,在演奏风格上历经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表演艺术特色更独特,因此,更加需要在艺术传承和技艺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其艺术形式,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不断挖掘“秦派二胡”的艺术成就,探索它在音乐风格和音乐特色上的教育模式和训练方法。“秦派二胡”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尤其当地古朴和淳厚的民风、粗犷高亢的性格特点都是其重要的文化因素。“秦派二胡”的音樂文化厚重,这些文化的积淀对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秦派二胡”在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吸收了大量的民间素材,并经过长时期的改编和创造,不但从编排的内容上更加丰富和形象,而且在元素和风格上更加多元化,既保留了原有民歌中的清新,也蕴含着文化的深沉,形成了流畅平稳、婉转优美的曲风。音乐作品的技法是一种需要长时间训练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将艺术风格当作一种技巧来研习,同时结合更多的美学语言和想象力丰富演奏内涵。“秦派二胡”发展至今已近百年,经过无数的艺术家的努力和开拓,最终实现了将秦地音乐文化逐渐融入到现代二胡创作中来。这些历史的、文化的艺术风格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和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秦派二胡”的风格特点和人文内涵。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所谓“风格并不是固定的模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格,任何时候都是如此”。所以艺术风格的培育需要不断地探究和总结。这对于今后的“秦派二胡”艺术理论成就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为陕西省社科基金“赵季平音乐研究”(课题编号:2015J043);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秦腔艺术影响下的二胡发展特色研究”(课题编号:16SKYB12)的阶段性成果]
(顾晓莹/硕士,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