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简帛零札(八则)*

2017-09-14陈送文

考古与文物 2017年6期
关键词:整理者帛书马王堆

陈送文

(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近读马王堆汉墓帛书和银雀山汉简,或校释文字,或与传世文献对勘,成札记八则。

1.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德圣》四五二—四五三:四行成,善心起。四行刑(形),圣气作。五行刑(形),惪(德)心起。和胃(谓)之惪(德),其爱胃(谓)之一,其爱胃(谓)之天,有之者胃(谓)之胃子。

“其爱胃(谓)之一”一句中,整理者释为“爱”字的字形作:

按:此字当释为“要”,整理者释为“爱”,误。

2.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十六经·顺道》一四一下:“能毋有己,能自择而尊理乎?”

整理者释为“尊”字的字形作:

按:此字当释为“奠”,读为“尊”,整理者释为“尊”,误。

3.《管子·心术上》:“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

“虚无无形谓之道”一句,

《春秋繁露·天道施》第八十二引作:“管子曰:‘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

《周易述》“虚中以治之”条引作:“《管子·心术篇》曰:‘虚无无形谓之道。’”《文选注》卷第十一引作“虚而无形谓之道。”

《文选注》卷第十八引作“虚无无形谓之道。”

《文选注》卷第二十引作“虚无形谓之道。”

《文选注》卷第二十一引作“虚无无形谓之道。”

《文选注》卷第二十九引作“虚无形谓之道。”

从传世典籍中的引述来看,“无”字是否为衍字,一时难于判断。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第六》“虚无”条:“‘虚无无形’本作‘虚而无形’。洪云:《文选·游天台山赋》注、《啸赋》注、左太冲《咏史诗》注,引此并作‘虚而无形’。案:今本《文选·啸赋》及《咏史诗》注皆作‘虚无无形’盖后人以误本《管子》改之,唯《天台山赋注》未改。念孙案:下解云‘天之道,虚其无形’,则此文本作‘虚而无形谓之道’明矣。今本‘虚而’作‘虚无’亦后人所改。”[1]《管子校注》:“刘师培云:洪、王并以‘虚无无形’为‘虚而无形’之讹,所校是也。《文选》嵇康《杂诗注》,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注》并引‘虚无形谓之道’,则不叠‘无’字,甚明。”[2]马王堆帛书[壹]《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道法》一下:“虚无刑(形),其裻冥冥,万物之所从生。”整理者注:“《管子·心术上》:‘虚无无形谓之道’,《文选》注引作‘虚无形谓之道’,今本《管子》衍一‘无’字。”[3]整理者说法可从,亦证明了王念孙之校读正确。《文子》:“虚无者,道之所居。”《文子》:“虚无者,道之所舍也。”可与《管子·心术上》:“虚无形谓之道。”参看。

4.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称》一六〇下—一六一上:“不用辅佐之助,不听(圣)慧之虑,而侍(恃)其城郭之固,古(怙)其勇力之御。是胃(谓)身薄。身薄则贷(殆)。”

整理者释作“慧”字的字形作:

按:“慧”字字形一般作:

5.马王堆汉墓帛书[叁]《春秋事语》一六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九二:“文羌(姜)迥(通)于齐侯,亘(桓)公以訾文羌(姜),文羌(姜)以告齐侯”

整理者释作“迥”字的字形作:

按:此字当释作从辵从同的“迵”字,整理者释为从辵从冋,不确。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十六经·五正》九一下“迵”字作,其形可参。《马王堆简帛文字编》亦释为“迵”,括注为“通”[6],可从。

6.马王堆汉墓帛书[叁]《战国纵横家书》一二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八八:“臣之勺(赵)。”

整理者释作“之”字的字形作:

按:审视图版,此字当为“至”字,不是“之”字。

7.马王堆汉墓帛书[叁]《战国纵横家书》一五须贾说穰侯章一四二—一四三:“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之尝有也。”

整理者释作“尝”字的字形作:

按:此字当为“当”字,不是“尝”字。此处“当”字读为“尝”。从“当”与从“尝”之字相通之例可参看《古字通假会典》298页【尝与当】条。

8.银雀山汉墓竹简[贰]《论政论兵之类·兵之恒失》一〇一六—一〇一七:“兵见善而怠,时至而疑,去非而处邪,是是而弗能居,不能断者也。”

整理者注:“《周书·王佩》:‘见善而怠,时至而疑,亡正处邪,是弗能居。此得失之方也,不可不察。’简文‘是是而弗能居’,意谓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但就是不能按照正确的去做。《周书》‘是弗能居’当亦此意,‘是’字下可能脱一重文。”[7]

此段文字传世本《逸周书》作:“见善而怠,时至而疑,亡正处邪,是弗能居。此得失之方也,不可不察。”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注:“懈惰者不可与为善,犹豫者不可与乘时,舍正大而趋邪僻,虽有天位,弗能安居。盖未有不审于得失之术而能佩德者也。”[8]从其注释可知,“懈惰者不可与为善”当是解释“见善而怠”之意;“犹豫者不可与乘时”阐释“时至而疑”的含义;“舍正大而趋邪僻,虽有天位,弗能安居”阐述“亡正处邪,是弗能居”之意。从《论政论兵之类·兵之恒失》来看,传世本《逸周书》于“是”字下当脱一重文符号,“此得失之方也”之“此”当指代前面的“见善而怠,时至而疑,亡正处邪,是弗能居”四项。以此看来,朱右曾对“亡正处邪,是弗能居”一句句意的解释不太准确。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对“见善而怠,时至而疑,亡正处邪,是弗能居。此得失之方也,不可不察”一句的译文为“看见善事而怠慢不前,时机到了而犹豫不决,失掉正道而处于邪道,这样就不能安居。这些是得与失的方术,不能不仔细地观察。”[9]从其译文可以看出,黄先生解释“是”为“这样”,解释“居”为“安居”。黄先生在《逸周书校补注译》一书的修订本中解释“是”为“谓是以、因此”[10]。亦误。从以上论述可知“是弗能居”此句出土文献作“是是而弗能居”,第一个“是”当为意动用法,可以解释为“认为什么是正确”的意思,“居”当解释为“处置”,引申为“实行”。《周礼·考工记·弓人》:“居干之道”,孙诒让正义:“居,犹言处置也。”

“是是而弗能居”一语又见于银雀山汉墓竹简[贰]《论政论兵之类·君王问答·文王与太公》。《论政论兵之类·君王问答·文王与太公》一三五三—一三五四:“文王问大(太)公曰:‘何谓止道起道?’大(太)公[曰]:‘……邪,是是而弗能居,止道也。’”

整理者注:“《明传》作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王者,道之所止也。’无‘是是而弗能居’句。敦煌写本《六韬》残卷(伯希和3454号)作太公曰:‘见善而迨,时至而勿疑,去非而勿处,故义与明是矣而不能居。此四者,道之所止也。’文字较今本为多但有讹误。《周书·王佩》及本辑壹·三《兵之恒失》亦有与此相似之文字。《周书·王佩》:‘见善而怠,时至而疑,亡正处邪,是弗能居。此得失之方也,不可不察。’《兵之恒失》:‘兵见善而怠,时至而疑,去非而处邪,是是而弗能居,不能断者也。’据《兵之恒失》,敦煌本《六韬》‘时至而勿疑,去非而勿处’二句‘勿’字皆当属衍文,盖因‘勿’‘而’二字形近而误衍,又‘处’字下夺‘邪’字。敦煌本‘故义与明是矣而不能居’句,当与简文‘是是而弗能居’句同意,但文字可能有错误。今本《明传》盖因脱去此句,遂臆改‘此四者’之‘四’为‘三’。但如将末二句作为一事看待,则今本‘三’字不误。”[11]

《论政论兵之类·君王问答·文王与太公》一章文字与《六韬·文韬·明传》多相近。《六韬·文韬·明传》作:“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敦煌写本《六韬》残卷(伯希和3454号)作:“太公曰:‘见善而迨,时至而勿疑,去非而勿处,故义与明是矣而不能居。此四者,道之所止也。’”“迨”,王继光《敦煌唐写本〈六韬〉残卷校释》一文解释为“及也”[12],误。“迨”,传世本《六韬》作“怠”。“迨”当读为“怠”,解释为“懈怠”。“时至而勿疑,去非而勿处,故义与明是矣而不能居。此四者,道之所止也”,王先生注释为“《七书》本作‘时至勿疑’。《七书》本作‘知非而处’。此句有讹误,义不可晓。《七书》本无,故下云:‘此三者道之所止也。’”[13], 20世纪初在黑水城遗址又出土了西夏文译本《六韬》。西夏文译本《六韬·文韬·明传》作:贾常业《西夏文译本〈六韬〉解读》一文直译为“太公曰:‘善见不怠,时至不疑,非知时止,此三种者,道之滞止所。’”意译为“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14]可参。

附记:小文草就于2013年3月1日,随后向《考古与文物》杂志投稿。2017年12月6日收到校稿通知。小文待刊期间,裘锡圭先生主编,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纂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全7册由中华书局于2014年6月出版。“要”字改释,《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4册第120页亦已指出,请查看。“若”字,《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4册第186页改释为“嘒(慧)”。“迥”,《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3册第196页亦指出。“至”,《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策〉释文》(《文物》1975年第4期)已指出,小文漏引,实为疏忽,亦可参看《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3册第219页注释[二]。

[1]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466.

[2]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762.

[3]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书[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44.

[4]陈松长编著,郑曙斌,喻燕姣协编.马王堆简帛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430.

[5]同[4].

[6]同[4]:64.

[7]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40.

[8]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M].皇清经解续编,卷九页5-6.

[9]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411.

[10]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修订本)[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377.

[11]同[7]:175.

[12]王继光.敦煌唐写本六韬残卷校释[J].敦煌学辑刊,1984(2):37.

[13]同[12].

[14]贾常业.西夏文译本六韬解读[J].西夏研究,2011(2):66-67.

猜你喜欢

整理者帛书马王堆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你是“书桌堆砌者”吗?
梁潮印簵·钟鼎文帛书人物传写
新出楚辞《李颂》校释
传记书坊
新版《红楼梦》续写者由“高鹗”变“无名氏”,红学家认为这样更客观
楚帛书近十五年研究简述
“马王堆”走进上海龙美术馆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教学口令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