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餐桌礼仪文化比较研究

2017-09-13朱云霞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差异文化

朱云霞

内容摘要:作为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之一,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食物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餐桌上的食物尤为如此。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有着很大的差异。中西方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异正是其不同文化使然,因为餐桌礼仪差异所折射出的就是文化冲突。本文以“文化相对论”为理论基础,对中西方餐桌礼仪进行分析研究,并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多方面深入探讨导致差异的原因。本论文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帮助人们增强跨文化的意识,通过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部分进而更加完善我们的中国文化。

关键词:餐桌礼仪 差异 文化

正如世界知名人类学家克莱德·克卢肯霍恩(Clyde Kluckhohn)在《什么是文化》中所说,“人吃什么当然是受到可用性限制,但也受到文化的限制”(Kluckhohn,1990:39)这句话意味着餐桌礼仪以及餐桌上的食物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中国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中国人在餐桌上共同分享菜肴,而西方人则在各自的盘子里吃饭,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和”与西方人对个人的重视。特别要注意的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礼仪上的差距很大。

毫无疑问,学习和利用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正确餐桌礼仪,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从而避免文化冲突。基于“文化相对论”,本文尝试分析西方与中国的礼仪差异,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其深层原因。

文化相对论由弗朗茨·波斯(Franz Boas,1852-1942)倡导,他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原始的发展,文化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不是更好或更差(Lin,1999:83)。文化相对论认为,各种文化都不存在优先,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不能被歧视。它强调了文化多样性的积极价值,在作者对中西方桌礼仪进行比较研究之前,我们必须在表格礼仪方面理解文化相对主义的本质,对文化差异采取适当的态度。只有在跨文化交流中才能实现这一点,我们才能期待相互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和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餐具差异,就餐功能,座位安排。

1.餐具差异

筷子与叉刀是中西之间礼仪礼仪的主要区别。

在中国,筷子是重要的就餐工具,每一顿饭都少不了筷子。中国的小朋友在2或3岁时就会被教导如何使用筷子,由筷子组成的吃饭系统要求所有家庭成员一起吃饭,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家庭价值观和家庭关系。另一方面,也许最令西方人惊讶的事情之一就是有些中国主人喜欢把食物放在客人的盘中。在正式的晚餐中,一般设有、有“公共”筷子和勺子,但有些主人可能依然会使用自己的筷子,这是中国友谊和礼貌的象征,并且表明你已经接受了主人的温暖和好客。如果追溯祖先,中国的这种行动就是中国古典哲学“和”或和谐的体现。这也是人们在中国人之间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

然而在西餐中,刀叉是重要的就餐工具。刀被用来一次将大块食物(如牛排或剁碎)切成小块。刀和叉子在吃完后应该对角地放在板的另一侧,并且不能放在盘子上。西方人总是把锋利的刀刃放在里面,其实使用的规则很简单:从外至内使用。

2.就餐功能

中国人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和机会邀请他人吃饭,如开业,闭幕式,外宾拜访或新闻发布会等等总是伴着一顿饭。另外,无论婚礼和葬礼,还是家庭成员的生日,吃饭都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意义上,吃饭不仅被认为是填饱肚子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加强沟通和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

在西方,就餐的功能比较简单。西方人吃一顿饭的目的可能只是享受盛宴,不同于强调人际关系的中国人,西方人比中国人更独立,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

3.座位安排

在中国,餐桌一般是圆桌,以表达团聚的美好祝福。一般来说,面向南的座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而北面的座位则比较次要。这种传统与中国古代文化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南方象征着最高权力和权力,而北方则低得多。对于其余的客人,他们坐在左侧的座位比右侧的座位更重要。

与中国相反,在古老的西方国家,最尊贵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左侧。在古代,刺客曾用右手匕首进行暗杀。只有当客人安排坐在主持人的左边,刺客进行刺杀是不方便的,但是主人更容易制服刺客和保护客人。当然,这种老式的暗杀已经没有了。现在西方人最关心的是从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安排座次。

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文化深层次文化结构中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异。对于中西文化而言,不同的文化既不优于也不逊于另一方,不同的餐桌礼仪应该得到相同的尊重。事实上,比较研究将新的“血液”融入不同文化中,并将新的概念灌输到其他文化中,这将为每一种文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Chang.K. C.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USA:The Vail-Ballou Press Inc., Binghamton, N. Y., 1977.

[2]Hall. E. T., Beyond Culture. New York: Anchor Books, 1989.

[3]Kluckhohn, Clyde. Culture and Behavior.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2.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吴澎.中国饮食文化.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09.5,10-11.

[6]易中天.闲话中国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1,26-26.endprint

猜你喜欢

差异文化
文化与人
相似与差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