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7-09-13张鸣
张鸣
一.后现代、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绘画领域中,据考证,它是用来指称一些比较前卫的绘画作品而早期使用这个词。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首推汤因比,他将“后现代”看做是一个历史时期,认为后现代是一个启蒙精神信仰发生强烈崩塌的时代。从语词结构上看,“后现代”(Postmodern)是“现代”(Modern)之后的意思,可以指称在现代之后的崭新时代,尽管可以在时代概念的意义上这样使用“后现代”,但不论是现代主义的捍卫者诸如哈贝马斯等人抑或者是被归入为“后现代主义”阵营的福柯等人,都从不承认我们已经进入到“后现代”时代之中。
陈嘉明教授在谈论到“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混乱时指出原因,他认为最关键在于区分清楚几种不同的概念:一是作为历史意义上的‘时代概念的‘现代与后现代(历史分期);二是作为文化艺术意义上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三是作为时代精神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而于伟教授也认为“后现代主义”有多种不同视域之下的阐释,“‘后现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界定,即社会经济的、文化的和艺术的。在社会经济方面,‘后现代指的是一个以信息、传媒等为主导的新时代……在文化方面,‘后现代指的是一种反理性主义、反中心、反主体性的思潮……至于艺术上的‘后现代,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前卫艺术运动……”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论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对教育研究方法论作了大颠覆的同时,也对作为教育精神价值的代言人——教育目的进行了“哥白尼革命”。传统的现代教育目的同样是建立在启蒙运动的理性和自由基础上的产物,其旨培养一种“完人”,它不仅关注人的职业技能,而且将解放人类的宏伟目标纳入到其视域之中。现代教育目的的基本路径是事先预设一套普遍性的社会规则和行为模式,其次是对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规则加以引导和规范,最后是对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做出评价。即承认世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本质性和中心性的有序整体,教育的作用是为人提供一个准确合理的定位,从而引导人理性而自由地向合乎于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但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这种有序的整体世界不过是由现代人所构想和书写的“权力话语霸权”,世界的本质是无序、偶然和不确定的,而教育也只不过是遵循着由现代人以利益之名所确定和型构出来的一套规则程序而已。
教育无目的论正是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教育目的其中一种,它一方面将“人”的主体性意识从工具性作用中解放出来,回归了人的自由个性;另一方面也重新诠释了人类与社会以及自然关系的价值,重设一套“自我构建”的秩序规则,使得青年大学生能够自主地把握自身特点而有针对性地发掘出潜在能力和创造出自我本质,摆脱以往以“理性”之名而自我绑架的束缚,还原一个真实纯洁动人的个体。但不可否认教育无目的论不仅是不符合自身逻辑的观念,同时也在其不断的演进中给我国的大学生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据此次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调查表明,这种消极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
2.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教育场必然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带来新的思考,而后现代方法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向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后现代主义拒斥中心,排除权威,反对一元化的秩序格局,因而可以将后现代主义研究方法论归纳为多元化特征,其目的是在一个明朗开放的学术环境下通过不同视角来分析讨论问题,并对现当代时期的以逻辑和实证为主的自然科学方法论做一个评判。“关于一种固定的方法或者一种固定合理性的思想,乃建基于非常朴素的关于人及其社会环境的观点。”
正是由于认识对象的无限性和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任何科学知识的方法论都是无法穷尽的。不但如此,法伊尔阿本德更是认为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是一种偶然和无序的表现,因而应该推崇“什么都行”的无政府主义的多元化方法论原则。这种方法论原则的实质是将所有能够更好地认识对象的方法论都合归一处而不再区分彼此,目的是寻求一种个性得到绝对地自由与张扬的方法论。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
1.坚持以人为本为原则的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精神人格,引导大学生树立批判精神。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多的依靠学校、班级等组织体来进行,而个性的发展则容易被忽视。同时,以往的高校学者和教师掌控着知识信息,并判定他们这些垄断知识的阶层为有智识的一类,而将自己这个阶层的话语定义为真理而强加给学生。但现在,随着高校环境的变迁,高校学生应当认识到自己并不是垄断阶层的权力隶属者,并不需要依靠膜拜垄断阶层来获得知识生存,高校教师和学生是以平等的身份共筑一个对话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反思性的关系,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少一点学术理论的迷狂,多一点学术理论的信仰。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对自己学术理论的绝对服从,而应当引导学生通過自己的自由意志来体验追求知识的过程。第一,加强大学生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等西方思潮的认识,深入剖析西方思潮的产生缘由和发展脉络。后现代主义思潮缘起于西方现代困境之下,是对西方现代性的一个深刻变革,其中的意义逻辑必然应与我国国情和现状做结合研究才能够做到客观公正。第二,让大学生参与到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过程,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与老师一致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掌控着知识信息,必然能够逐步地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养和学术研究水平,增强心理成熟度;同时由于对知识信息的掌握又必然能够更加高屋建瓴地分析问题,提高自身的判别能力,以此更好地抵御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思潮的侵袭。
2.坚持一元化为指导、多种社会思潮并存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教育文化场的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它不断变革着我们阐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符码,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占领一片天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表达着人之为人的本性需求和快速地适应新的环境变化。而这种表达和适应又可以归结为一种思维的创新和态度的转换,它通过反思传统现代主义的霸权语言病症,而提倡建立多元化的语言秩序。
坚持一元化为指导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性地位是我们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坚持多种社会思潮并存范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在肯定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一元化思想的同时,也应当借鉴和吸收后现代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积极作用,运用多种社会思潮视角观思维方法,将多种社会思潮范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此宏观地把握住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全景。作为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兼容并蓄、不断发展的思想,它本身就包涵和赞同了各种可能的、有选择性的分析范式,并肯定世界的多元化存在和价值。因此,任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意义的思维方法都可以纳入到马克思主义视域之中进行分析讨论进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坚持有限理性的教育目的
任何一种整齐划一,压制个性发展的机器式的统一引导模式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当今的教育目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因为认识到这种局限性和差异性就否定教育目的存在的价值,正是由于我们认识到了这种局限性和差异性才有必要通过确立一个方向和标准来引导与启蒙人的心性,正所谓“有教无类”,实际上正是因为“有教”所以才能夠做到“无类”。只有对教育目的抱有良好愿景且肯定多元化思想和个体独特性的有限理性范式才是真正科学分析与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方式。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将理性自身的局限性和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作为影响因素纳入到考察的范围之中,坚持有限理性的教育目的。
坚持有限理性的课程观。有限理性的课程观实质是在践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准确理解和定位高校学生在课程教育内容即知识的讲授、经验的传递、思想的领悟、行为的规范等方面的有限性认知。有限理性的课程观一方面是将课程教育内容扩展理解为不但包含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所限定的内容,而且还包含各种经验、思想精神以及行为意志;另一方面还根据这些课程教育内容的内涵区别结合人类的理性认知能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观进行分类定位。
运用引导式教育观,引导式教育观并非排除理性能力而一味倡导经验和信仰的作用,相反,它强调和重视理性,但这个理性不是源于他人对自己的预设判断能力,而是由自己通过运用理性能力走出这个迷糊状态。换而言之,在引导式教育观中,教师只是起着一个苏格拉底般的接生婆作用,学生个体具有自我生命体认的资格,教师和学生有共同的平等地位,并都能够自主地参与到整个教育活动中来探求与拷问真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简华春.转型时期高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6(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