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酒在《三国演义》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2017-09-13叶武鑫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酒宴吕布三国演义

叶武鑫

內容摘要:酒在《三国演义》情节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情节发展中充当了在酒宴时击杀的暗号和鸩酒杀人这两种重要的道具,其次是某些情节发生转折的必要因素,最后是一些紧张情节中的舒缓剂。

关键词:三国演义 酒 情节

酒,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从酒自身出发——酒的酿造、品类、饮用礼仪、酒器等,都形成了颇为深厚的酒文化,而且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上至国家祭祀,下至市井生活,酒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毋庸置疑,在文学中,从《诗经》开始,酒便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其以独特的意象内涵,为中国传统文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样,在明清小说中,酒以其八面玲珑的特性,受到了各种题材小说的青睐。在以绿林好汉为主的《水浒传》中,酒烘托出英雄的豪迈;在描述家庭生活的《红楼梦》中,酒则点缀出日常生活的安逸。而在《三国演义》中,酒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物形象,更在情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即从以下三点予以论述。

一.情节发展的重要道具

在《三国演义》中,酒常常在某些情节发展中充当较为重要的道具,辅助情节的发展,而其作为道具的作用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饮酒间,掷盏为号”——酒(盏)作为饮宴间击杀的暗号。估计自鸿门宴起,酒宴在中国政治活动中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三国演义》作为一本政治军事的教科书,自然将这一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在书中看到了很多与酒宴相关的政治活动。比如以下几例:

相见毕,玄德献上首级二颗。操惊曰:“此是何人首级?”玄德曰:“此韩暹、杨奉之首级也。”操曰:“何以得之?”玄德曰:“……因此备乃说一宴,诈请议事:“饮酒间,掷盏为号,使关、张二弟杀之,尽降其众。今特来请罪。”——《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1]

瑜曰:“玄德世之枭雄,不可不除。吾今乘机诱至杀之,实为国家除一后患。”……遂传密令:“如玄德至,先埋伏刀斧手五十人于壁衣中,看吾掷杯为号,便出下手。”——《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2]

却说玄德归到寨中。庞统入见曰:“主公今日席上见刘季玉动静乎?……以统之计,莫若来日设宴,请季玉赴席;于壁衣中埋伏刀斧手一百人,主公掷杯为号,就筵上杀之;一拥入成都,刀不出鞘,弓不上弦,可坐而定也。”——《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3]

以上不过略举三例,在酒宴中以掷杯为号者尚有多处。显而易见,这里酒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具位置。因为酒宴这一环境的特殊性,使得掷杯成为顺理成章的情节。也大致可以看到,借用酒宴来达到某些政治目的在《三国演义》中相当普遍。而其模式大致都是请某人赴宴,事先暗藏刀斧手,并计划于席间“掷杯为号,就筵上杀之”,以便能兵不血刃地解决一些政治问题。同时,还能发现无论是《三国演义》中欲表现出心胸狭窄的周瑜为了杀害刘备曾打算采取过此手段,还是刘备阵营的庞统,甚至是书中极力予以正面表现的刘备都采用过这一手段,可见利用酒宴击杀他人并无任何道德问题。这与下面即将提到酒的另一个道具作用是不同的。

2.“鸩酒”——用以杀害别人的另一种方式。如果在酒宴间掷杯为号以击杀他人在《三国演义》中尚无道德问题,那在书中又为所谓的穷凶极恶之人设计了另外一种较为卑劣的以“酒”为载体的杀人的方式——鸩酒。在书中有如下几处:

帝又宠幸王美人,生皇子协。何后嫉妒,鸩杀王美人。——《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4]

六月,何进暗使人鸩杀董后于河间驿庭,举柩回京,葬于文陵。——《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5]

帝与后、妃正在楼上,宫女报李儒至,帝大惊。儒以鸩酒奉帝。——《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6]

操骂曰:“吾以诚心待汝等,汝等反欲害我耶!吾不杀汝,汝必杀我!”喝左右乱棒打死。随即入宫,将伏后所生二子,皆鸩杀之。——《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7]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以鸩酒杀人这种行为,只可能发生在诸如何进、董卓、曹操等恶贼之流。而且鸩杀的对象,往往是地位较高的皇亲贵胄,甚至是皇帝自己。比如何进杀董太后、李儒杀少帝、曹操杀伏后二子,其实都是以下犯上。虽然这实是一种叛逆行为,但仅就双方政治斗争而论,这些人又是必须除去的,因此这就产生了一些不易解决的政治问题。因此,以鸩酒杀人方式的出现,就为解决这些政治难题提供了一个较为便当的途径。这也是酒在《三国演义》中充当道具时所体现的作用。

二.情节转折的必要因素

所谓情节转折的必要因素,是指酒在一些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到了转折性的关键作用。此与第一点不同,在第一点的两个方面中,酒仅充当道具,或多或少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绝不是决定性的。比如,鸩酒其实可以被白练所代替,并不是唯一手段。但有时,酒则会成为情节转折的必要因素。比如以下三处:

第一次在《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刘备因为曹操的“二虎竞食”之计,被迫攻打袁术,只好留张飞守徐州。而张飞却因为喝酒之事打了吕布的岳丈曹豹,结果被曹豹与吕布里外勾结,趁张飞酒醉夺了徐州。显然,酒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首先,如果不是张飞非要强迫曹豹喝酒并因此打了曹豹,也不会使得曹豹心生怨恨而勾结吕布;其次,若非张飞因酒而醉,曹吕二人恐怕也不容易拿下徐州。若徐州不丢,则刘备与袁术之战则很难说,因为刘备与袁术大将纪灵之战是占了上风的,虽然最后未必一定能如何,但仍可退回徐州。但正因为张飞喝醉了酒,丢了徐州,刘备失了根据,又被夹击,因而大败,自此,情节发生了转折,刘备不得不开始寄人篱下。

第二次在《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曹操第一次攻打张绣,张绣竟然毫无反抗就投降了。这使得曹操有些飘飘然,结果趁着酒醉纳了张绣的嫂子邹氏。张绣气愤难当,准备反叛,但又惧于曹操贴身侍卫典韦的威势,于是又派胡车儿将典韦灌醉并偷了他的武器。反叛的结果,是典韦身死、曹操大败。在此处,曹操与典韦的酒醉,都使情节发生了重要转折。曹操醉酒,人在酒醉状态情欲更加难以自控,因此曹操才纳了邹氏,使得张绣羞愤而反叛。而典韦的酒醉,直接致己身死,同时也使曹操失去侍卫而导致大败。试想,如果没有这两次酒醉,恐怕张绣也就因此归附了。所以,酒在这里成为了情节转折的必要因素。endprint

第三处则在《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楼吕布殒命》,吕布被曹操打败,退守下邳,而下邳又被沂、泗之水淹困。而吕布则整日在城内饮酒作乐,一日却发现自己“形容销减”,于是下令城内戒酒,但凡饮酒者皆斩。然而偏偏又因为手下的侯成、宋宪喝酒而打了二人,结果二人反叛,使得吕布轻而易举被擒。其时曹操本已因后方不稳且下邳难以攻克而萌生了退意,但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转折,使曹操较为轻易地攻下了吕布。这里酒自然也起到了使情节发生转折的重要作用。

可见,喝酒误事是不错的。有时,历史完全是偶然的。一些偶然事件的发生就会改变整个历史的进程。而在小说中,故事情节的转折发展,有时也完全依赖某些意外的因素。在《三国演义》中,酒就充当了这一因素。然而虽是一些意外,但又使人感觉很正常,丝毫不觉得突兀。比如张飞因为喝酒失了徐州,读者不会觉得奇怪。但如果是关羽,这就会让人费解。因而,即使是这样看似很意外的因素,其内在仍与人物的性格息息相关,可以说虽是意料之外,但却在情理之中。

三.紧张情节中的舒缓剂

小说的情节,应该一张一弛,有急有缓,有时需闻战鼓,有时则如沐春风。若如能于紧张中见舒缓,则更是妙手。而这种舒缓的出现,是需要借助某些因素的,否则就容易显得生硬。而在《三国演义》中,酒就常常充当这一因素。如以下几处: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之前华雄已败了孙坚,杀了骁将俞涉,斩了上将潘凤,诸侯惊惧,气氛何其紧张。而关羽自荐,又被袁术奚落,情节进一步紧张,而曹操此时竟“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感觉顿时缓了一些,竟然还有时间温酒,可见悠然。关羽则更竟说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关羽显得也很从容。最后“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8]文中并未说关羽是否饮了此酒,但以“其酒尚温”来看,应是喝了的。而行文最为巧妙处,则是至“其酒尚温”便戛然而止了,后面便是一首赞诗,让温酒留下无限余味。斩华雄本是一件极其紧张的事,但却因一杯温酒,让人读起来便觉丝丝舒缓,此皆酒之功也。

再如《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曹操原是请刘备喝酒,但此时刘备已和董承签了衣带诏,估计也在害怕事发。于是有如下文字: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9]

仔细分析,许褚、张辽来请之时,刘备当非常紧张,所以才“惊问”,而当听到曹操说“在家做得好大事”时,刘备已经魂不守舍了,“唬得玄德面如土色”。读到此处,想来不仅刘备是紧张,读者也颇为紧张,因为读者知道刘备签了衣带诏的,所以潜意识里也在替刘备担心,到此处已极其紧张了。而直到曹操说出,我只是来找你喝酒时,“玄德心神方定”。到此处,情节才趋于舒缓了。可见,酒又一次起到的舒缓的作用。

再一处便是《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当时两军对峙,大战一触即发,何等紧张,空气中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然而,在如此紧张的时刻,曹操竟然办起了酒宴,饮酒作诗。这个情节的插入,丝毫不觉有战争的前兆。但其妙处也正在于此,便是于紧张之中见了舒缓。

通过以上三点分析,可以充分看出酒在《三国演义》情节发展中的重要性。无论仅是作为道具,还是使得情节发生了转折,亦或使紧张趋于舒缓,都使得情节愈发精彩。而究其原因,一则是因为中国浓厚的酒文化传统,使得酒进入小说成为可能;另一个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务必根据人物的性格、情节的需要把握酒切入的时机与深度,否则便会适得其反。于是,才能看到如此精彩的《三国演义》,亦方能品味其中酒的味道。

参考文献

[1]〔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贾勇星.酒中有成败——论《三国演义》的借酒用计和酒误大事[J].怀化学院学报,2009,(06):56-58.

[3]尹福佺.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酒的功能[J].文学教育(上),2013,(12):94-95.

注 释

[1]〔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155页.(后凡引《三国演义》均出自此书,不再说明著作信息,仅标注页码。)

[2]第392页.

[3]第523页.

[4]第17页.

[5]第20页.

[6]第33页.

[7]第576页.

[8]第45页.

[9]第186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酒宴吕布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吕布其实有情义?
水淹吕布
腊节
吕布其实有情有义?
宣河镇:理顺“三气”遏制农村滥办酒宴歪风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猛将吕布缘何成了最失败的跳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