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善儿童体质现状的“三方联手”干预策略

2017-09-13王东

体育师友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体质

王东

摘 要:改善和增强学生体质是一个长期的、严谨的综合系统工程,文章从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能发展现状、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现实的社会问题三个维度对儿童体质的影响進行分析,提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手”同步干预的具体措施,以期对增强学生体质起到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体质;发展;学校体育;家庭教育;社会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4.020

社会的迅猛发展,新事物、新环境不断涌现,对学生的意识行为产生了新的影响,近二十多年来,学生的体质状况改善并不明显。应该明确的是,改善和增强学生体质是一个长期的、严谨的综合系统工程,不能依靠哪个部门哪一方面的单打独斗,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同步积极干预。

1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能发展不均衡

由于对体能发展的科学性及其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的认识不够全面与深入,加上学生数多、安全、场地、器材的配套跟不上等诸多因素,体育教学沦为单纯的速度、力量项目的重复练习,器械类技术动作练习所占的份额极低。普遍存在的现象有:

1)很多学校没有单双杠、攀爬等器械;

2)跳箱、山羊已封存多年;

3) 整个学期或多个学期不上垫上技巧;

4) 中长跑项目基于安全因素被策略性地去除;

5) 即使有运用器材的也只是少数投掷器具和球类(篮球、足球)主打,所谓学生一只球,老师轻松学生自由(不排除教师的职业倦怠)。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们的体育课在体能发展中能量论体系内容占主要比重,其中心肺功能、耐力也很欠缺;需要借助大量器材来完成的控制论体系内容(可有效提高平衡、敏捷、灵巧、柔韧等素质)的动作锻炼教学几乎是被忽视或忽略的。

2 家庭教育中教养方式对儿童体质的影响

独生子女家庭的集中出现“重组了”中国的家庭结构,“四二一”的模式带来了教养方式的明显变化。

2.1 过度地满足儿童的物质需求

独生子女政策让中国产生了很多“独苗儿童”,过度的满足儿童的物质需求是不争的事实,这其中就包括食物的摄取。高能量食物摄取过多等不良习惯使得少年儿童肥胖症迅速增加。有数据表明,我国少年儿童的肥胖率已接近发达国家。

2.2 对儿童的过度保护

受“文化成绩第一”思想推崇,实行“只要成绩好,生活我全包”的家长很多。儿童被弱化成“上学放学全接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低能力群体,必要的身体活动和运动锻炼严重缺乏。有学者认为:儿童如果缺乏运动刺激,相应的神经系统机能将得不到自然成长,以此为基础的人的生长发育及其表现出来的体质健康也随之遭受影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剥夺的不仅是儿童的体育运动,还在某种程度上摧毁了促进少年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物质基础,为儿童体质健康不良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2.3 锻炼意识淡薄

“广场舞”折射出一个值得回味的现象:锻炼最积极的群体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作为中流砥柱的中青年人却相对较少。工作节奏快、事务繁多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锻炼的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最关键的还是人的锻炼意识没有形成,因此锻炼行为也就止步不前。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在人生教育的第一阵地“家庭”里,父母没有较强的锻炼意识和行为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要想孩子积极地去锻炼是很困难的。

3 现实的社会问题对儿童体质的影响

3.1 网络侵占了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中国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互联网,信息的获取更快、交流的渠道更多更便捷,效率也很高。但同时带来的问题也不少:不良信息对儿童思维的影响,沉迷于网游对学生学业的影响,而最大的伤害是其侵占了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久坐不动的习惯就逐渐形成。由此引发的视力和体质下降成了社会的难题。

3.2 望子成龙下的应试压力

现行的教育体制加上家长的望子成龙,少年儿童从小就承受着“应试”压力。这种压力反映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最直接的表现是课业负担重,导致儿童得不到适度锻炼和充足睡眠,影响身体的健康发育。

4 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联手”干预思路与策略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相关行为调查》结果提示,“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合力”没有形成,其运动意识与行为没有明显改变。《行为调查》表明,导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原因尚不能在短时间内被消除,但针对存在问题实施积极干预迫在眉睫。

4.1 家庭层面:思想上重新审视,行动上身体力行

家庭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的起点,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的、终生的。因此,父母一定要从思想上审视自己的育儿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

4.1.1 制定可行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一旦形成,就会积极性地影响人的一生。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并努力地执行,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以周为单位,周一至周五因为在校学习,每天晚上可以选择一个素质项目(仰卧起坐、跳短绳、平板支撑、俯卧撑、 支撑倒立、仰卧推起成桥、横纵叉)进行锻炼(定时或定量);周末时间充裕,可以安排晨跑、球类、远足或爬山、器械等活动,亲近自然,锻炼身体。建议周一至周五的项目父亲或母亲一起陪同练习,周末周日可以家庭之间结伴出行,这样不仅可以指导儿童锻炼,还能增进儿童同外界的接触与交流,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4.1.2 注重合理饮食结构和习惯的养成

儿童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这些是在生活中日积月累形成的,父母的安排和学校的引导至关重要。应做到:谷物要粗细搭配、荤素结合、注重食物多样化;引导孩子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少油少盐;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进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endprint

4.1.3 自理能力的培养

自理能力的增强,能够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儿童锻炼行为与习惯的养成。明确的时间观念: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使孩子“有章可循”,如饭前洗手;睡前和起床时要洗脸刷牙;提倡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如打扫房间、整理自己的衣物和学习用品、提倡结伴骑车或步行上学等。

4.2 学校层面:形式上营造氛围,教学中全面发展

4.2.1 以赛促练,激发学生兴趣

单纯的运动技能和素质练习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采用游戏、竞赛的形式进行,不仅可以展示体育拔尖生的风采,更能促使广大的学生群体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因此,校园体育活动氛围的营造显得尤为重要。以班级为参赛单位的年级组比赛是最适合、最典型的方式,它具有机动性、多样性、广泛性、实效性等特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增加班级的凝聚力,还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更加投入和认真。

4.2.2 精心创设,均衡体能发展

雷夫·艾斯奎斯说:假如你命该扫街,就扫的有模有样,如米开朗基罗在画画,如莎士比亚在写诗,如贝多芬在作曲。学生体质的提高,离不开广大体育教师的认真、投入和用心。我们的体育老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基于课程标准,围绕学校的开展的体育主题活动和比赛,将发展身体素质与体能的练习巧妙地融合在教学环节中,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丰富练习内容和手段,引入地方特色、社会流行的项目,注重能量论体系和控制论体系内容的均衡分布,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4.2.3 合理评价,促进健康成长

要实现学生体质的全面发展,合理评价是不可忽视的环节。过往的“一根皮尺一块表”式的简单评价体系,导致了對学生个体差异的忽视,未能真正地发挥体育学习评价对于“教”与“学”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我们的体育老师要对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本质、相应的评价知识与技能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优化,充分发挥评价的鉴别与证明(学生现有体能和技能水平的测试与评定)、诊断与改进(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判断和控制)、反馈与交流(通过评价信息的反馈与交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调整)、导向与激励的作用(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朝着学习目标发展),让体育评价更具服务性、激励性和育人性。

4.3 社会层面:政策上积极支持,制度上不断完善

学生体质的发展和提高,除了家庭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外,国家在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与完善则是发展和提高学生体质的最大推手。

4.3.1 合理布局学校建设,严格限制班级学额

班级学生数多是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体育教师的精力,削弱了教学效果,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国家应责成各地方政府,合理布局学校建设,严格限制学校师生比的定额并规定学生与体育教师数量的合理比例,逐步推行小班化教学,增加学生的人均活动面积,提高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

4.3.2 制定安全保护法规,完善学生活动保险

受安全因素的影响,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对抗性、有身体接触的活动不断减少,很多校长和教师怕学生在学校运动时出现问题、打官司、赔钱,这成了困扰校长和体育教师的“思想魔咒”。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学生在校的意外伤害处理预案,由政府出资,统一购买校园活动意外险;并进一步加强制度管理,理清责任,解决教育工作者的后顾之忧,从而激发学校和老师让学生积极进行锻炼的热情。

4.3.3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学生体质比重

把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小学生评优、中考成绩和高考成绩的重要参考;把体育教学质量纳入教师个人评价和绩效工作的考评体系,将学校体育开展情况作为学校测评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提高学生、家长、学校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

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以家庭为基点,以学校为平台,在时间上会扩展到一个人的终生,在空间上将扩展到全社会。学校、家庭、社会将构成儿童成长的一体化环境,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影响。而体育教育,将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因素。将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全面、系统地进行管理和发展,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头等大事。

参考文献:

[1] 顾渊彦,刘春明.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10(9).

[2] 吴键.增强学生体质功夫更在学校体育之外[J].中国学校体育,2010(9).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社会体质
兼加体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