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门学作为地方学的研究意义初探

2017-09-13林健

丝绸之路 2017年16期
关键词:玉门关玉门油田

林健

【摘要】本文首先界定了玉门概念的时空内涵,并围绕玉门关与玉门油田两大纽带元素论述了构建玉门学的基本特征与独有价值,最后结合其他地方学建设的启示探讨了以甘肃玉门作为研究载体建立“玉门学”这一综合性地方学的可行性、必要性与迫切性、以期推动地域文化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玉门;玉门关;玉门油田;地方学;地方文化

地方学是以特定地理单元作为研究载体的综合性学科。以敦煌学为代表的地方显学吸引了多学科学者驻足,已形成完善的学术体系,为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的加速,各种地方学体系建设得到了学术界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北京学、温州学、鄂尔多斯学等学科层出不穷。多数新兴地方学科在保持地方学文化价值的同时亦注重其现实意义,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玉门市为甘肃省西北部的县级市,与县级敦煌市同属地级酒泉市代管。玉门作为一个沿袭长达两千余年的地理概念,其承载的文明意象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从边塞要地到丝路重镇,从石油摇篮到转型前沿,玉门的角色在中华文明史上独具一格。有关玉门的学术研究并不鲜见,然而现有研究大多只关注特定领域。玉门的独特性是其自然、社会与人文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必要将其作为整体加以分析。本文从地方学视角出发,讨论建立“玉门学”(Yumenology,Yumen Study)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玉门学研究问题。

一、玉门概念的内涵

建立玉门学研究体系,首先需要确定玉门这一概念的内涵。玉门的内涵源于地理名称指向性。玉门作为地名,《山海经》中始有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其是否具有真实指向性难以考证。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将军大胜匈奴,河西走廊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统辖。西汉遂在其西境置玉门关作为边防要塞,后在今玉门市赤金镇一带置玉门县开垦经营,这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玉门始治。后世诸代,玉门县几经废立,县治与辖域多次变化,但其行政中心及主要聚落并未离开现今玉门市方圆约百余公里的辖域。从主要史实及行政区划因素出发,狭义的玉门地理概念是指现今玉门市辖域。

然而,在历史和现实中,即使只考虑作为地理名称的玉门,它也与周边区域密不可分。玉门关与玉门油田是两条重要纽带。玉门关是考究玉门历史渊源及边塞文化意象的载体。西汉始置和后世复置的玉门关在具体位置和搬迁历程方面仍有争议,涉及地域主要包含今敦煌市、瓜州县、玉门市至嘉峪关市一带。玉门油田是研究玉门现代经济与特殊社会问题的载体。自1939年老君庙油矿开采以来,油田采区已逐步扩大并超越玉门行政地界;2003年,市政府与石油管理局(油田分公司)分别启动的搬迁工程,使得当今玉门呈现特殊的“三子城”态势——玉门镇新市区、老君庙老市区、酒泉市肃州区油田生活基地。因此,广义的玉门地理概念必然包含各个时期的玉门军、政、企辖地或驻地,特别是玉门关与玉门油田涵盖的地理范围。

地理指向性确定了玉门概念的空间范围,而玉门概念的时间范围则不局限于汉置玉门关之后的历史。以人文研究为核心的传统地方学往往追溯至当地得以考证的人类文明起源,就此而言,玉门学的研究对象可追溯至火烧沟文化遗址所代表的新石器时代。考虑玉门现代经济与石油资源的密切联系,在分析特定问题时,玉门学的研究对象甚至可追溯到地球矿产形成的地质时期。地方学关注地方社会延续与文化传承,必然涉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玉门,经济转型对于长远发展势在必行。因此,玉门概念的时间范围也必须涵盖可预期的未来。

二、玉门学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玉门学作为一门地方学,其研究的可行性在于玉门这一地理单元满足地方学研究的基本特征,而必要性在于这一地理单元存在地方学研究的独有价值。

(一)玉门基本特征造就的研究可行性

地方学不是一个地理单元内部所有学科的简单整合,而要求跨学科的研究对象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从而能够使用一致的研究方法构建独特而系统的研究体系。客观上,这就要求研究对象具有多样性与交互性。地理单元的规模大小和历史长短决定其潜在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但规模与历史的跨度却有可能削弱研究对象的交互性,从而降低建立综合性地方学的可行性。就玉门而言,其恰到好处的规模与历史特征造就了性质优良的研究对象,进而为提出具有共通性的研究方法打下了基础。

玉门地理单元内承载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与人文元素:古生物化石、新石器遗迹,雪山冰川、戈壁绿洲,丹霞地貌、硅化古木,丝路宗教文化、边塞诗词歌赋,石油摇篮、铁人故里,军垦建设、知青支边,政策移民、举城搬迁,政企合一体制、计划单列单位,资源枯竭型城市、风电产业化基地,诸此不胜枚举。地貌的交汇和政权的交叠在自然和社会两方面造就了上述元素在连续中有所分割的局面,进而增强了同类元素的多样性。而地广人稀的环境和兴衰交替的世代则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压缩了上述元素的交互作用域,显著提升了不同元素的交互密度。

以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为例说明。玉门地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的共性特征在于农耕文明向游牧文明的楔入。东接中原、西通回疆、南临青藏、北至蒙古——多种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交融互通,成为中華文明包容共进的样板。西汉元狩二年所置的河西诸县随着不同民族政权的更迭而易名、迁治或消亡,玉门却是其中唯一将县名传承至今的“活化石”。1949年以来,各地支援油田建设的军人和知青不少扎根玉门,使得玉门成为少数民族种类较多的河西城市。随着甘肃省“两西”工程的开展,玉门又设立了由移民构成的、宗教特色鲜明的民族乡。石油、铁路和国防工业部门的密集整体搬迁亦对人口结构产生了突变性影响。民族构成的众多演化因素是构建地方学研究体系的良好素材,这使得玉门成为研究资源与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业与民族等交叉学科问题的优质载体。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共通性研究方法在于将工业化视角有机融入民族问题研究。endprint

(二)玉门独有价值蕴含的研究必要性

并非每个行政区域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地方学。特定地理单元之所以能够孕育富有研究意义的地方学,必然要求其具备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独有价值,即特殊性。这种价值通常需要依托于地域特征明显的物质实体或抽象事物,例如敦煌学依托的洞窟文物。唯有特色鲜明的元素才能使得地理单元具有独立构建地方学的必要性。玉门学的价值依托物主要包含承载历史意象的玉门关与聚合现代符号的玉门油田,二者作为纽带联结了玉门时空范围内的大量特色元素。

西汉玉门县源于玉门关罢屯置县。尽管罢屯置县是由敦煌小方盘城东撤还是由嘉峪关石关峡西进目前尚无定论,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二者在名称和历史沿革上的延续性。汉唐两个盛世王朝,始置或复置的玉门关既成为过中原政权的西北边境,又成为过通向西域属地的咽喉要道。其作为河西走廊的西至,在汉唐等朝的版图上具有显眼的位置。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玉门关独特的边塞文化意象,千百年来多少诗词歌赋寄情于此,玉门关由此成为玉门学人文问题研究的核心元素。同时,玉门关联结着玉门学的地缘政治、经济贸易、民族关系等社会科学问题,其历史纽带价值不言而喻。

玉门石油资源早在西晋时期便有记载,而真正工业化开发始于1939年。玉门油田的独有价值首先在于它是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它在工业领域创造出无数个中国第一的同时,培育出铁人精神、“三大四出”等影响全国的特色工业文化。石油工业的一家独大加之曾经的军事管制和政企合一历史,使得玉门油田产生了市局二元的特殊社会结构。老采区产能严重下降后,市局两家各奔东西的搬迁举措使得老市区成为了罕见的“共和国废城”。玉门特有的社会现象几乎都与石油产业相关,新兴工业城市的普遍矛盾因人口构成和流动的复杂性等因素变为玉门油田的特殊矛盾。玉门油田由此成为玉门学社会问题研究的核心元素,它是无可替代的现实纽带。

玉门关与玉门油田在有限地理单元内的组合模式在全国可谓凤毛麟角,这种高度特殊性成为独立构建地方学的充分条件。两条纽带交互作用可以产生别具一格的研究课题,例如传统边塞文化与现代玉门精神的关系、历代城池兴衰对当今经济转型的启示等,这同样提升了构建独立地方学的必要性。

3、其他地方学对建立玉门学的启示

敦煌与玉门同属河西走廊,但敦煌学的建立基础相当特殊,它高度依赖于举世无双的洞窟文物。这些文物涉及文化领域之宽广,保存之完好,是其他地方学难以匹敌的。玉门学虽然无法复制敦煌学的物质基础,但在系统与综合的研究方法方面当以具有百年历程和国际视角的敦煌学为师,同时应借鉴敦煌市以文化元素打造城市名片、发展地方经济的地方学“反哺”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中心城市建立的地方学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中以北京学、上海学为典型代表。这些城市建设地方学具有与其政治、经济地位匹配的优势:一方面,历史悠久、经济繁盛的中心城市能够积累丰富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具有聚拢学术研究力量的能力。玉门学无法复制中心城市的科研条件,但在学科建设方面有必要借鉴它们提纲挈领、有的放矢的工作思路。

相比之下,鄂尔多斯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玉门学的参考价值较大。鄂尔多斯与玉门具有相似之处:民族交融,移民众多,矿产丰富,经济转型等等。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鄂尔多斯模式”可谓鄂尔多斯学的主要纽带。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人文资源与民间智库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以民办公助体制成立的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逐渐成为凝聚学人,传承文化,激励创新,创造价值的“学术发动机”。研究者们既注重历史考据,出版了大量富有学术价值的作品;也关心现实发展,为近年来的经济转型出谋划策。玉门地理单元的基本特征与独有价值并不逊色于鄂尔多斯。在城市精神和文化符号方面,玉门相比鄂尔多斯色彩更加鲜明;在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调整等问题上,玉门相比鄂尔多斯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建立玉门学的内在条件成熟,预期产出丰厚。研究玉门学有必要借鉴鄂尔多斯学的立足点和方法论,特别是民办公助体制这一外部条件对于发展学术和刺激经济的双重作用。

三、玉门学的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是否深刻、能否延续关系到一门地方学的生存和发展。玉门学研究不图大而全,但求地方特色与实用意义。玉门丰富而多样的研究对象为提出广泛的研究问题奠定了基础,而这一地理单元的独有价值显著强化了研究问题的深刻性与延续性。这里列举几个典型问题,并简述现有文献基础。

(一)典型问题

下列问题具有跨学科特点,有必要纳入综合性、系统化的地方学研究。

1.玉门文化开放性研究

在总体印象偏向保守的中国西部,河西走廊因丝绸之路的贯通和多民族政权的更迭而独具放眼四海的开放文化,而20世纪建设的若干河西工业城市因全国各地移民的迁入成为新的文化熔炉。玉门在其中独领风骚,因为其具有独特的文化输出属性。从汉唐玉门关边塞意象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播,到现代玉门精神通过援建事业的发扬,玉门以稀少的人口承担着知名的文化符号。玉门文化开放性与河西文化总体特征有何异同?玉门从古到今的历次文化融合与输出过程有何关联?王进喜等著名人物如何充实并弘扬了玉门文化?这些问题均有待深入研究。

2.玉门移民社会形态研究

玉门油田的居民既有世居于此的各族群众,又有通过军转、支边、知青等途径汇聚于此的工业移民。不同于周边其他工业移民输入城市,玉门当代还经历了多次政策性人口迁移,涉及内部流转和对外输出。围绕单一工业形成的移民聚落具有適应生产方式的生活形态,从而造就了特别的个体与群体心态,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社会与文化特征。油田居民近似普通话的融合方言对乡土认同有何作用?移民心态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有何影响?李季诗词等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玉门人”概念应如何界定?这些问题只有考察玉门特有的社会形态才能找到答案。

3.玉门经济转型中的人文策略研究

玉门市在摆脱资源枯竭型城市困局的过程中,树立新的经济增长点必然成为政策研究的重中之重,而学术界亦应有所担当。一方面,这是关注和改善民生的需要,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以迁城为代价的转型案例也是当代难得的研究素材。地方学视角的经济转型研究应致力于探索人文因素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玉门远古文明遗迹和特色自然风貌的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玉门工业遗产的利用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玉门与卡塔尔等产油国在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方面的对比借鉴等问题,是现阶段具有人文和经济双重价值的研究课题。endprint

(二)文献基础

文献资料能够反映前人从特定学科视角对玉门的关注,它们是地方学研究的重要参考对象。玉门古时因地处边陲、人烟稀少,系统性的方志史料不足,但因其为边防要地和石油产地,在诸多朝代正史或方志中屡有不同侧面记载。现存较早期的独立玉门地方志为清代《玉门县志》(多种抄本),而最为全面的地方志则是1991年出版的《玉门市志》。玉门油田建设于现代,因而史料广泛且完善——从科学专著型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三)玉门油田》到企业全书型的《玉门油田志(1939-1986)》,从承载石油人记忆的《往事萦怀话玉门》到记录油田建设史实的《石油摇篮》。玉门官方重视资料整理,市政协编纂的多辑《玉门文史资料》收录了玉门社会的珍贵回忆,档案部门长期以来编辑的《玉门大事记》是玉门当代史的真实写照。民间亦有诸多玉门题材的出版物,从文学创作(如《玉门诗抄》)到研究文集(如《玉门历史考古》),从专题考据(如《玉门关和玉关道》)到大众丛书(如《玉门史话》)。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篇名包含“玉门”的学术文献现有1061篇(截至2015年5月15日),报纸、年鉴等其他文献亦有千余篇。期刊与会议论文的关注点涉及玉门经济、文化、地质、生态等问题,其中经济转型研究在近十年来得到了显著的重视。文字载体之外还有影像资料。大量官方背景的新闻与纪录片涵盖了现代玉门的各个发展时期,而诸如实验电影《玉门》、微电影《孤城》和摄影作品《玉门人家照相馆》等新兴艺术创作的出现,则反映了民间对玉门问题的日益关注。丰富的文献资料是玉门学研究的先导和基石,在充分利用的同时不应忘记创作充实。

四、玉门学研究的迫切性

研究玉门问题的迫切性首先在于当代重要研究对象走向消失的危险。玉门学不同于敦煌学等偏重历史考据的地方学,其研究对象涉及大量现代乃至当代事物。2003年启动的迁城是玉门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迁城之后,玉门老市区的人口锐减,城市功能逐年萎缩,围绕石油工业产生的一系列历史见证物正遭遇无情的自然侵蚀,并受到潜在的人为破坏威胁。与其成为稀有文物之后再加以考据,不如立即保全和研究现存物证。迁城的前因后果关联着玉门学的诸多当代课题,深入而有效的研究需要借助一定的社会科学方法。同当事人的接触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有效途径,研究者有必要珍惜转折时期玉门社会各个阶层的记忆资源,在保留集体记忆的同时特别注重正在散落和即将逝去的个体记忆在地方学研究中的价值。

研究玉门问题的迫切性还在于其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社会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石油开采几近枯竭后,玉门市政府一方面着力建设清洁能源、矿冶建材、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作为重振城市硬实力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古代文化发掘、自然遗产保护、特色旅游开发等项目,作为重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软实力建设既需要实践探索,也需要理论指导。在现阶段玉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系统化的地方学将是城市重新定位的重要催化剂,并有机会成为重新确立玉门城市软实力的核心理论。此外,基于玉门的研究与实践对于中国众多资源枯竭型城市,特别是河西走廊地区其他工矿城市以人文思路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道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同时,地方学实践经验表明,在学术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综合性的学科框架有助于集中人力物力资源,高效开展研究工作。对于关乎经济民生的诸多玉门问题,构建综合而统一的玉门学体系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五、结论

在2015年央视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中,玉门作为“宝藏”被大着笔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古老丝绸之路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作为丝路重镇的玉门在见证了河西走廊的歷史辉煌,巩固了共和国的工业命脉之后,正待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玉门以边塞文化和工业文明为代表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保护和探索玉门历史价值所做的努力。有关玉门的研究问题具有多学科、跨领域的特点,以地方学角度切入不失为一种系统而有效的思路。在石油资源枯竭、城市定位转型的关键时期,本文提出的“玉门学”有助于凝聚学术资源,为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发挥积极的作用,将玉门这一资源宝藏转变为文化宝藏、研究宝藏。?

【参考文献】

[1] 仝建平,张有智.关于地方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评论,2008,(2).

[2] 张宝秀,成志芬,马慧娟.我国地方学发展概况及对北京学的再认识[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

[3] 张涛.“河西学”的学科构建和初步设想[J].河西学院学报,2005,(3).

[4] 陈育宁.鄂尔多斯模式与鄂尔多斯学[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8(上)[C].北京:同心出版社,2008.

[5] 杜振涛等编.玉门市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6] 李并成.石关峡:最早的玉门关与最晚的玉门关[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

[7] 闫沛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甘肃省玉门市产业转型对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2011.

[8] 高玉江等编.石油摇篮·记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玉门关玉门油田
碳中和油田的未来之路
我国海上油田新发现
玉门H低渗透裂缝油藏强化泡沫防气窜实验研究
这里是玉门
凉州词
凉州词
玉门关历史变迁考
在低渗、低压油田实施油田整体压裂的探讨
十万大军出玉门 天山南北奏凯歌——记第一野战军和平解放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