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扬琴的基本音色及拓展音色

2017-09-13方圆

艺术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扬琴

方圆

摘 要:文章主要通过理论概述和谱例分析的方式阐述了扬琴的基本音响状态和经过艺术家拓展开发后的音响状态,对扬琴音色开发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指出音乐想象力和艺术思想对音色开发的影响和意义。文章末段提出了一些关于新音色开发的理论设想与实现技术。

关键词:扬琴 基本音色 拓展音色 音色开发

音色是音乐的灵魂,就像色彩对于画的意义。音乐中的音色变化是乐曲情绪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要想创造出好的音色除了要有辨别声音优劣的敏锐听觉,还要具有一定审美意义上的创新意识。东西方对于音色开发的视角有所不同,在西方传统的音乐观念中,比较注重多声织体的结构开发,寻求多声部音乐中音乐想象力的创造;而东方传统的音乐观念不以多声织体的和谐配合为主,而是在单声部的天地中追求音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一、扬琴的基本音色

扬琴音色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经过长时期音乐实践形成的基本音色;第二个层面是指在常规音色已形成的基础上,通过扬琴艺术家丰富的想象联觉能力和音色再造技术所产生的与常规音色不同的声音变化。

1.击弦工具与音色的关系

扬琴琴弦裸露在外的乐器形制决定了它要通过一个外力媒介来作用于琴弦,使之振动发音,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琴竹”就是扬琴的击弦工具。据了解,大多数国外扬琴的击弦工具都是木质的,它们较中国竹质的“琴竹”来说,缺乏弹性,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演奏技法的开发。琴竹曾有过“琴键”、“琴笕”等称谓,现在已统一规范为“琴竹”,这样既能清晰的说明它的制作材料,又能与钢琴键盘上的“琴键”区分开。琴竹分为竹头、竹身、竹柄、竹尾四个部分,它的形态、材料、长度、硬度、重量等都直接影响到演奏者的演奏及音色的变化。一般来说,琴竹偏硬偏重,音色厚重有力,琴竹偏软偏轻,音色则柔软轻盈。另外,与钢琴的小榔頭一样,现代扬琴的琴竹头也有东西包裹,现在普遍使用的是橡胶皮,也有少数为了制造音色的变化,而使用麂皮、铁皮包裹的。在常规演奏中,胶皮包裹、以竹子为原材料的扬琴琴竹敲击出的音色则更为清脆透亮,富于弹性,麂皮包裹的琴竹敲击所得的声音较为柔和圆润,而铁皮琴竹敲击琴弦的声音类似琴竹起初没有任何东西包裹时敲击所得的音色。以竹子作为击弦工具的材料除了使我们拥有了独一无二的扬琴音色,同时也给技法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性。扬琴中颤竹、浪竹、上下滑颤等技法,就是利用琴竹特有的弹性来完成的。正因为使用琴竹击弦,才形成了中国扬琴自成一套的竹法技巧和浓郁的表现特色。

2.击弦点、触弦点与音色的关系

好的音色由诸多因素构成,就扬琴而言,持竹、运竹的方法,击弦的速度、力度、角度是否正确等等,都决定了能否发出好的音色。从琴弦振动的物理现象上看,扬琴的有效弦长(琴码到滚珠之间的距离)的7/1或1/9处发音最佳我们通常把这个击弦点称为扬琴发音的常规击弦点。这个击弦点位置不能随意改变,演奏时若离琴码太近,声音听起来干瘪生硬,没有余音,而离琴码过远,又会让声音变得松散单薄,体现不出扬琴“颗粒性”的发音优势。因此,击弦点位置的准确,是求得良好音质的基础。就常规演奏来说,力求击弦点的稳定是保证音质的关键,钢琴就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击弦点越是规范、稳定,声音的质感和音色就越好。但是,扬琴形制所带来的灵活性使我们在选择击弦点时也不能太过教条。由于扬琴高低音区琴弦的有效弦长及制作材料均不统一,造成了两者在振动过程中的差异,随之而来的是音色上的差异。基于扬琴没有钢琴那样每组弦有其对应的榔头来完善音色,要想使声音好听,我们固然不能用同一副琴竹在同一个击弦点上来击弹所有的琴弦,而是要根据有效琴弦的长短及琴弦材质在常规击弦点的基础上做细微调整。演奏低音时,可以选择稍稍远离琴码的位置(约有效弦长的7/1处),此处击弦,在削弱不谐和音的同时也削弱了高泛音的振幅,使声音浑厚、低沉。除了注意击弦点位置,手指触碰琴竹的感觉应相对变得柔和,为的是让声音听起来更加圆润。在演奏高音部分时,击弦点可略靠琴码近一些,这样力的传递能较快达到共鸣箱,同时手指触碰琴竹的感觉应硬朗干脆一些,让声音明亮、清脆。总结扬琴关于击弦点位置的选择,是在一个规定范围内根据乐器发音的物理特征做细致变化,演奏者需要有敏锐的声音听觉,用耳朵对声音的敏感和需求去调整手上的演奏方法,选择合适的击弦点位置,以满足音色的需要。一切所谓击弦点的选择都是出于对音色的考究,求得一个好的音色是所有音乐家毕生都要去探索和思考的。

触弦点位置,是指琴竹头与琴弦接触的位置,它是区别于击弦点的另一个与声音紧密相关的因素。通常在琴竹头中间偏后的地方音色最为饱满,因为这个位置是琴竹头重量的集中点,用这个部位击弦发出的声音坚实有力。击弦时琴竹太靠前或靠后,都会影响声音的力度与音质,因此手在移动中对琴弦的距离感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往往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了音准上,容易忽略手对音位距离感的培养。如果距离感把握的不准确,击弦位置稍有偏差,声音就会发躁或发飘,并且很容易碰到相邻的其它琴弦,使声音听起来不干净,杂音多,音乐表达会大打折扣。相比较而言,钢琴由于有击弦机的存在,固定了榔头接触琴弦的位置,就避免了类似问题的出现。

3.击弦角度与音色的关系

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击弦角度同样是容易被演奏者忽视的问题。击弦角度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琴竹触弦时与琴码形成的角度,二是指琴竹与琴面形成的角度。按照振动物理学来判断,琴竹与琴码平行的演奏方法更为合理。演奏者双手与琴码保持平行,当琴竹落弦时,其与每根琴弦的接触位置都是在同一点上,保证了一个音的多根琴弦击弦点的统一,同时保证了每根琴弦振动频率的统一。反之,如果双手在击弹时与琴码形成角度(多为“八字”形),一个音上多根琴弦的击弦点位置就会有细微差异,振动频率不一样,音色固然不好听。琴竹与琴面形成的角度是指琴竹头要与所奏每个音上的多根琴弦在同一平面上接触,保证每个音的每根弦都能够平均受力,使得琴弦充分振动,发音平衡。如果手腕抬的过高或过低,与琴弦平面形成角度,触弦时可能只会弹到每组音的一部分琴弦,琴弦受力不均得不到充分振动,同样会对音色造成影响,声音发虚不通透,且容易出杂音。琴弦长期受力不均,还会出现断弦的现象。endprint

总结以上论述:扬琴在刚传入中国时,琴竹上没有任何东西包裹,音色类似现在反竹的声音,近一个世纪,才逐渐使用了包裹着胶皮的琴竹,其音色也成为扬琴最常用的、最具代表性的基本音色。扬琴形制及发音方法,带来了演奏中可能出现的很多影响声音优劣的人为操作因素,由于没有钢琴击弦机那样一套精密、稳定的击弦系统来规范每一次的发音,这些随时会对音色造成影响的因素只能通过演奏家精湛的技术去避免,要用钢琴击弦机的精准去要求。琴竹击弹这个重复动作,依赖的是演奏家的控制力和把握性,只有使击弦点、琴竹的触弦位置以及击弦角度等等关系到音质的因素都规范准确,才能获得清脆、透亮的理想音色,发挥乐器本身之所长。这里要说的是,正是因为有了形制所带来的发音方式的灵活,才给扬琴基本音色的变化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扬琴基本音色的变化可以通过演奏中击弦工具的变换以及击弦点、触弦点、擊弦角度的调整来实现。

文章中曾提到,相比较西方音乐来说,东方音乐更注重在单线条的音乐旋律中寻求声音的变化,其中基本音色的变化则是使用最普遍的。比较钢琴通过手指触键实现其音色变化的方式,扬琴基本音色的控制非常灵活且极具技术含量。

二、扬琴的拓展音色

音乐需要通过声音的不断变化来表现乐曲的情绪,随着艺术家们思维的拓展,现代扬琴所运用的音色也越来越丰富。在演奏中除正竹外,泛音、拨弦、勾弦、反竹这几种音色是与基本音色反差最大的,这些音色是在继承传统“铁丝弦类似反竹的音色”后,陆续发展变化出来的。另外,在这些音色之上扩展出来的左右手组合音色可以随演奏家、作曲家的音乐想象力所及而丰富。扬琴演奏中已经有很多技法组合,比如左手反竹、右手正竹,左手拨弦、右手正竹等,这正是现代扬琴在音色方面所追求的“音响表现的多层次,多色彩和多样化,立体的音色结构和听觉透视”的体现。随着艺术家们对音色表达的不断追求和开发,扬琴也借鉴了很多其他乐器的音色,类似滑抹、吟揉、摘音等技法就是艺术家们借鉴姊妹乐器的演奏技法所得。在当代很多扬琴曲目中,对于技法与音色的开发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陆续出现了相对于传统扬琴来说较有突破性的新技法。关于这类技法的开发大多是出于艺术家们想象力中对于新的音响效果的追求,无论是作曲家还是演奏家,都希望创造出新奇、美妙的新音色,建立区别于传统的、新的音响听觉效果。以下想通过谱例来说明现代扬琴乐曲中音色的拓展。

1.拨弦音色(拨弦及拨弦组合)

拨弦是音乐想象力中对其他拨弹乐器音色的模仿。演奏者手持琴竹尾端,用竹尾拨擦琴弦,发出清脆透亮、类似反竹的声音。由拨弦衍生出来的滑拨技法,也是现代扬琴作品中越来越多运用到的音响效果。

(1) 拨奏及和音拨奏

谱例1 《红河的春天》 刘希圣、李航涛曲

(2) 拨奏技术上衍生的滑拨技法

谱例2 《双手开出幸福泉》 丁国舜曲

2.抓弦音色

抓弦是音乐想象力中对其他用指甲拨弹乐器音色的模仿。演奏者用指腹和指甲直接接触琴弦,发出指甲拨擦琴弦的声音。在抓弦类音色中衍生出的其他技法包括抹、挑、托、劈等,同时可以实现抓奏二个和音或三音和弦的音响效果。其演奏形式突破了扬琴本身的演奏形式,吸收了古筝的弹弦技法,音色较扬琴的基本音色来说有很大的开创。

和音抓弦及手指滑拨

谱例3 《竹林涌翠》 项祖华曲

3.反竹音色

中国扬琴至今在某些乐种(比如广东音乐、潮州音乐)中仍保留着原初的音色状态,反竹的演奏技法是竹子接触琴弦而产生的与现代扬琴基本音色反差很大的音色,也是扬琴作品中常用的变化音色。

反竹技法组合

谱例4 《渔岛月夜》 莫凡曲

4.噪音音色

噪音音色是音乐想象力中对打击乐器音色的模仿,在扬琴演奏中大多体现为用琴竹击打琴板或用手击打琴弦的表现方式,以渲染音乐的气氛。

琴竹击板

谱例5 《觅》 杨青曲

5.特色音色

特色音色是现代扬琴作品中逐渐显现的、在一定意义上突破扬琴基本演奏技法的、以更大限度的改变音色及音响效果为宗旨的新音色。迄今为止出现的新音色技法包括:指套点弦,竹尾击弦,弓子拉弦等。扬琴中这类新音色的演奏技法与“加料”钢琴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通过运用某些辅助工具或改变常规演奏方式来改变基本音色及音响的常态。

(1) 滑音指套及指套点弦

谱例6 《天之火》 左继承曲

(2) 竹尾击弦

谱例7 《觅》 杨青曲

总结扬琴的音色发展,目前形成了两种局面——以追求基本音色质量为目的的对于演奏技术的规范,和基于新音色开发中的对于传统演奏方法的突破。前者是通过规范技术来规范基本音质,后者则是通过打破常规技术来塑造新音色。扬琴特殊的乐器形制(琴弦的裸露)和发音方法(击弦的灵活),给音色开发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探寻建国以后几代扬琴艺术家开发扬琴音色的思路,大多是通过借鉴、参考姊妹乐器的独特音色,开发并综合运用到扬琴的音色中。拨弦、摇拨、击板、勾弦、泛音、双泛音就是在这种思路中开发出来的音色。当代作曲家以及扬琴演奏家对音色的开发探索出一条新的思路,即对扬琴已有的所有音色进行重新组合,开发出新的组合音色,并进一步拓展音色设计的想象力,选择除扬琴自身击弦工具之外的辅助工具来演奏,制造出新奇的音响特征。勾弦泛音、敲击无乐音音位、弓子拉弦等就是这一思路开发出的产物。

本文认为,追求音色的丰富变化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人类审美心理所追求的自然状态。扬琴的音色开发,其本质脱离不了艺术家主体对于声音不同特性的创造性发挥,因此,扬琴的音色开发空间是无限的,是随着艺术家想象力企及而拓展的。

参考文献:

[1]王沛伦.音乐辞典[M].台北:台湾文艺书屋印行,1975.

[2]项祖华.扬琴弹奏技艺[M].香港:繁荣出版社,1992.

[3]李玲玲.中国扬琴演奏技法和特色[C].北京:中国民乐编印,2001,1.

[4]芮伦宝.略谈扬琴教学[J].艺苑音乐版,1996(3).

[5]项祖华.扬琴发音的动作规范[C].技术天地.

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扬琴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基于扬琴演奏中的音乐感知分析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浅谈中国扬琴的传入与流传
浅谈中国平均律扬琴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浅谈扬琴演奏技法的创新与传承
中国402扬琴张弦系统的改良与试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