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多元音乐文化观成因分析
2017-09-13杨育新
杨育新
摘 要:文化观念的形成取决于文化主体、环境以及文化态度。本文通过对契丹族的族源历史及生态、文化环境,以及民族文化观念的梳理和论证,综合分析辽代多元音乐文化观念形成的根本原因。论证本属于游牧文化体系的契丹族进行了一场游牧文化亦或游牧伦理的“出走”。相信这一探索对辽代乐舞乃至中国古代乐舞史的部分结论具有一定的支撑意义。
关键词:辽代乐舞 多元音乐文化观 文化出走
由契丹民族建立起来的辽朝,享国210年,历9帝,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除清朝外最为长久和稳定的朝代。辽朝立国于中原大地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时期,隆盛于被周遭环伺的宋朝避退求存之际。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辽朝以其独特的文化观和政治态度颠破了“胡虏无百年之运”的宿命,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辽代文明。
辽代乐舞中有一类被称为国乐,是契丹民族在形成、发展、壮大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歌舞精华,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歌舞。国乐用于特定节日的朝贺、宴饮之中,并与曲破、散乐等诸多歌舞形式穿插演出。国乐在辽宫廷中的应用与重视也体现出了辽在最大限度吸收中原先进文化的同时,也有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强烈意识。与国乐相对,辽代还设有诸国乐,为契丹下辖各藩及其邻国独具地方特色的歌舞,像唐十部乐一样,在接见使臣和进行宴飨时运用,既可展现国威亦具有无可替代的娱乐性。《辽史·乐志》载“其诸国乐主要包括汉乐、渤海乐、回鹘乐、敦煌乐、女真乐及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诸部乐等。”国乐与诸国乐的应用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契丹的民族文化政策。我们通过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从辽代乐舞中发现了大量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的信息,无论从其曲名、使用的乐器还是乐舞的阵型、舞人装束及舞姿方面,都能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即辽代乐舞是以本民族传统乐舞为主体,兼容汉族及周边其他少数民族乐舞文化的文明成果。在研究辽代乐舞中音乐文化交流之现象时,笔者对形成这一独特现象之内在动因作了一定的资料搜集和归纳总结。
一、契丹族源及辽的建立
我们所要研究契丹的种族概念,除通常所指“具有某种明显遗传特征的特定的人类集团。”?譹?訛还要把着眼点放在这一种族具有的共同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新五代史·契丹附录》:“契丹自后魏以来名见中国。或曰与库莫奚异种同类。其居曰袅罗个没里,是为潢水之南,黄龙之北,得鲜卑故地,故又以为鲜卑遗种。”对于契丹族的始源,大多学者认为其与库莫奚族同源,为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对其最早的记载见于《魏书》:“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魏书》中对契丹的记载的语气中透露着一种对游牧部族的鄙夷,因为契丹族在中原地区早已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都处于原始部落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母系氏族的特点,并将此特点一直延续至立国始终。 在宋人叶隆礼编纂的《契丹国志》中谈及契丹国初兴本末时也说:“契丹之始也,中国简而不载。远夷草昧,复无书可考,其年代不可得而详也。”?譺?訛叶隆礼亦在《辽志》中评论契丹族为“其无礼顽嚣,于诸夷最甚。其风俗与奚、靺鞨颇同。”?譻?訛
据《隋书·契丹传》载,契丹族在隋开皇初,分为十部,由此进入到部落松散联盟状态,后于唐初分为八部,又在各部落首领中,选出联盟之主,每三年依次相代,至阿保机,以过人的气魄和胆识宣称“中国之王,无代主者。”?譼?訛从而“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又北伐室韦、女真,西取突厥故地。击奚,灭之,复立奚王,使契丹监其兵。”?譽?訛辽太祖统一契丹八部之后,又与周边少数民族发生过多次兼并战争,于公元916年模仿汉制置百官,称帝建元,定国号“契丹”,后于947年改国号为“大辽”。最终使辽朝成为一个以契丹族为主体,包括汉族、奚族、渤海族在内的,政权存在时间长达二百多年的国家,后复将突阙、吐浑、党项、小蕃、沙陀诸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其疆域据《辽史·地理志》记载“东至于海,西至于金山(今阿尔泰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今内蒙古克鲁伦河),南至南沟(今河北南部的北沟河),幅员万里”,与北宋接壤。可见,契丹族建立起来的辽政权,将北方分散的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了一次初步整合,使其展开了一场剧烈的文化碰撞。
二、契丹族的政治、文化环境
辽朝诞生的时代处于唐五代时期,中原王朝经历了十个政权的更迭,同时也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不断征扰,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持续征战和兼并,华夏大地再一次出现南北朝局面。这种战乱频仍的局面促成了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厚了此后华夏大一统的历史涵量,成为中国历史上民族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辽朝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诞生,其本身与发展历程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使契丹版图向南扩张,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与北方相比,更加潮湿温暖,部分契丹人改变了居住地和生活方式,与南方的汉族人杂居融合,契丹的民族构成也由单纯的游牧民族过渡为农耕与游牧相交杂的民族形态,文化形态也较之前有了很大改变。苏颂《和晨发柳河馆憩长源邮舍》诗自注:“敌中多掠燕、蓟之人,杂居番界,皆削顶垂发,以从其俗,惟巾衫稍异,以别番、汉耳。”?譾?訛在辽边界内的大量汉人及其他民族的人也必须髡发从辽俗,由于人数众多,且无法辨认,只能靠巾衫之异区分,即辽人为左衽,汉人仍保留右衽传统。政治疆界的刺激作用,社会的活力被外部压力对边区的施加而被激发。
可见,在辽与宋、西夏、回鹘边界周围,交流活力更为频繁和突出,基于边界双方的双向文化压力,各自内部都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契丹仍努力保持自身民族的文化特色。
三、契丹族的多元民族文化觀
虽然契丹族在建辽之初仍在文化上处于半原始状态,既无本民族的文字也无礼乐规范。但契丹族却以其博大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气度向中原民族及其它民族学习先进文化,以极大的热情吸纳文明成果,并最终使其化为本民族的文化因子,这些都得益于其民族文化观。
历史学界有一种观点,将外族建立的王朝分为:“渗透王朝”(Dynasties of Infiltration),以中国历史为例,十六国、北魏在进入中原之前未形成政权,进入中原后汉族的政治体制及文化对其影响是非常巨大甚至相对彻底的;另一个是“征服王朝”(Dynasties of Conquest),辽、金、元、清朝均属此类,他们在进入中原之前业已建立政权,征服了汉族政权以后,汉化程度没有达到被“同化”的程度,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状态。endprint
契丹族在进入中原之前已形成独立政权,在对中原地区进行实质统治时,不会全盘照搬汉朝制度,而是结合自身民族特点有选择的吸收采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民族制度,可称为一国两制的先行者。辽朝的都城分为五京,分别是处于今赤峰境内的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位于今辽宁朝阳境内的东京辽阳府和山西大同境内的西京大同府,以及北京境内的南京析津府。其实这五京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首都,属于镇抚地方的首府,辽朝真正的政治中心是四时流动的捺钵。“……又于木叶山置楼,谓之南楼;大部落东一千里,谓之东楼;大部落北三百里置楼,谓之北楼……大部落之内置楼,谓之西楼,今上京是。其城与宫殿之正门,皆向东僻之。四季游猎,往来四楼之间。”?譿?訛这段记载大致为我们圈定了辽四季捺钵的区域。虽说辽仿照汉制设立了京都,但其统治者仍没有忘记他原本属于辽阔的草原,而没有因为政治统治的需要将其束缚在固定的城郭宫殿内。四季捺钵的行营成为皇帝处理政务、召开重要决策会议的所在。即使仿照中原都城样式建造的辽上京,内城中也留有大片空地,专门用来搭架毡帐,以适应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且契丹人与汉人分居,尊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
辽共经历九代帝王,大多具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通诗赋、晓音律,连后宫嫔妃也都具有较高的汉文化水平。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后萧观音有一首诗——《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诗中写道:“虞廷开盛轨,王会合奇琛。到处承天意,皆同捧日心。文章通谷蠡,声教薄鸡林。大宇看交泰,应知无古今。”此诗虽为应制之作,仍不失磅礴之气,以高远博大的视野看待被中原鄙视为夷的自身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认为契丹在这种借鉴、融汇之下方能使其文化的震慑力覆盖西至西域(谷蠡),东至高丽(鸡林)的北方地区,体现契丹人开放、多元的民族文化观念。辽圣宗耶律隆绪写有:“乐天诗集是吾师”?讀?訛句,可见辽统治者对中原文明的推崇与积极态度。此外,辽统治者对中原佛教的崇尚也达到了令汉人望尘莫及的狂热程度,以致后世评说“辽以释废”,就是说,佛教思想严重削弱了统治阶级对武力征伐的渴望,“契丹之人,缘此诵经念佛,杀心稍梭。此盖北界之巨蠢,而中朝之利也。”?讁?訛佛教修來世的观念影响了这个马上民族的尚武思想,使其从根源上靠近汉文化的思想精髓。
可见,辽统治者对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文化给予充分的尊重,不似金、元两朝实行人等划分的民族分化政策,便从根本上降低了其汉化程度,同时也阻碍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结语
音乐、舞蹈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对待音乐的态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音乐舞蹈在其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较农耕民族更为重要的地位,其音乐文化观更能反映该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及文化心理。契丹(辽)的音乐文化在纵向的时间纬度上,通过与后晋及宋的交流实现对唐代乐舞的继承,以及横向空间维度中与周边民族的碰撞、交流。分属不同文化圈层的契丹族和汉族在音乐舞蹈文化审美取向和发展方向上虽然存在显著差异,但契丹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属于游牧民族的本初属性,向以中原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渐趋。通过一系列文化政策和手段建构其中华文化认同观,对其它周边民族文化的吸纳以及对本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传统的尊重和发扬,体现出作为契丹民族上层阶级的审美趣味和趋向。这对我们更全面深入研究契丹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阿诺德·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57页
【宋】叶隆礼 撰,《契丹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宋】叶隆礼 撰,《辽志》,
《苏魏公文集》卷十三,中华书局,1988年第一版
全辽文》卷一,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3月第一版
《栾城集·卷四十二·北使还论北边事札子》,宋,苏辙,嘉靖20刊,京都大学藏本
参考文献:
[1]王福利.辽金元三史乐志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李晓峰,等.契丹艺术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3]孺子莘.中国石窟寺乐舞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