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曲面势”:柳宗元设计思想评述

2017-09-13张成勇

艺术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技艺规律管理

张成勇

摘 要: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他所著的《柳河东集》中,不仅具体阐述了其政治上的主张和进步的世界观,亦以“隐性文本”的方式表述了有关工艺和设计方面的认知与思想。文章试图以哲学的角度揭示著作案例中涉及的工艺设计规律、技艺、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与理论,以期完整地阐述柳宗元工艺设计思想的观念与本质。

关键词:规律 技艺 管理 绳墨定制 审曲面势

柳宗元(公元前773至公元前819)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又与刘禹锡并称“刘柳”。早年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运动,败后被贬流放,官终柳州刺史,故称“柳柳州”。因族居河东,又谓“柳河东”,有《柳河东集》等传世。其文风雅健精巧,说明论理性极强。虽唱和“统合儒佛”的哲学观,但究其根本仍是儒家学说的“文以载道”。由于长期流放基层,官场失意,带有“消遣意味”的老庄观念便凸显出来,所写文章多“寄物托志”、“寄情于物”,尤其是在文学上继承并发扬了庄周的“寓言体式”。但与庄周的“无为”不同,其思想依然保持着积极的入世情怀。因此,在多种思想观念的杂糅和唐代深刻的背景作用之下,形成了重“势”的社会历史观,批判“天人之际”的唯物主义观。

作为一种复杂的政治学说,柳宗元的理论从根本上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而作为一种思想或文艺形态,又体现出互为矛盾的一面,并以诸多有关工艺或设计方面的案例来讽刺现实的政治环境,借工艺与设计的现象阐述对理想化政治态度的立场。两者之间的交错,形成亦显亦隐的关联模式,即政治学说的“显性文本”,文艺形态的“隐性文本”,彼此互为表里、互为阐发。从设计认知的角度考虑,柳宗元的思想似乎有两个路径:其一是社会历史的看法,在把握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基础上,运用现实情境的“思辨”方法整合、解读社会,据此得出社会历史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事物内部运动导致的,并持以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思考社会历史问题及现象,因而较为合理地提出人与社会之间的从属关系,可见其思想有明显的进步倾向。正因如此,当“运动”附着在工艺或设计之上,把握事物的内驱动力便成为造物艺术发展的方向,促使客观环境对其结构层次的递增与转变,形成更具稳固的表征语言与特质内涵;其二是文艺主张,反对空泛而毫无内容的文字,复兴先秦两汉的古文,重视“文”与“质”的辩证关系,以此发挥“以文明道”的实用功能与社会功能。文艺上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注重功利性、社会性的观念,有助于技艺的发散和传播,并提高造物活动的效率及改善工艺或设计成品的质量,以此推动“产品”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结合,使内容、形式趋向于相对的统一,从而获得对普遍意义上造物的认知和体悟。

因此,柳宗元在著作立说的同时便为后人留下两份宝贵的遗产:即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观和重视功能的文艺观。从所著文字的表征形式上看,不仅具体地阐述了政治上固有的“人文色彩”,其连带的文艺案例亦流露出技艺的认知思维,并自觉地打上所处社会环境的烙印,成为暗涌在文字背后的潜在力量。通过阅读文本也可得知,柳宗元常借民间之“技艺”,抒政治之“情怀”,其中涉及工艺设计方面的规律、技艺、管理等诸多要素与观念,进而成为解读他工艺设计思想的关键因素。为此,文章试从以下几点,尽可能地揭示柳宗元著作案例与设计思想的内在联系,使其分析、判断更加趋向客观、合理,从而为其他姊妹学术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文中所引文字,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柳河东集》。

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任何一种造物方式都离不开先觉的认知条件,因为它是伴随“功利化”而存在的一切表征形式,即是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同时,作为了解事物本质属性的前提,能动地观察、思考便成为获取认知观念的第一要义。例如艺术家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科学家所做的新型实验,演奏家所弹奏的美妙乐曲,都是对客观认知世界的具体表现和真实感受。因此,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有效信息”不仅成为开启事物表象的钥匙,还是把握事物表征形式和内部结构的重要途径,使其准确地表达自身的观念,以此产生不同于他人的作品和新的发现。从另一个层面说,“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互相关系”。?譹?訛

由此可见,人对物、对自然的认知是逐步地、实践能动地。它构成了人脑对客观事物表象的整体反映,并延及到人与物、人与人之间互相矛盾的关系问题上,而物质的生产活动意味着它是认知事物属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说,实践既是获得递增的认知方式,也是“有效信息”的集中体现。因此,实践对深化认知的含义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把握客观规律(“有效信息”)的根本方法,是指导人类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唯一条件。从造物的分工方式以及认知形态亦可看到,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进一步说明了技艺的认知规律与实践的联结关系。

駝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领会上述其意便可得知,柳宗元认为郭橐驼种树有两点“特异之技”,其一是种树成活率高;其二是所种之树生长硕茂,易结果实。因此,长安富豪和生意商人纷纷“窥伺”、“效慕”,但结果却是“莫能如也”。当众人百思不得其解之时,郭橐驼给出了他在种树实践中的体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顺”,是按照之意,“性”则是事物的内在规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即是所有种树之人都能认识到树木的天性,懂得如何去适应树木生长的规律。那么,“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便可得矣。从郭橐驼来看,“顺”是他认知事物的态度或方式,而“性”则是他心中的根源,唯有在实践中认知、掌握客观规律,才“能使木寿且孳也”。从另外一点亦可说明,正因为长安富豪和生意商人只观种树之现象,而不去理解种树之方法,所以在实践中导致失败是可想而知的。endprint

因而,柳宗元主张在现象的背后对规律的认知和操控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他在工艺的技术层面也觉察到,简单地模仿只得小“技”,而不得大“道”,不懂得技艺与规律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改变其产品的结构,以致缺乏创新的设计意识,从而流入庸俗的袋子里。即使花样不断地翻新,若不注重实际功能,技术再绝,产品再好,文章再美,也只是在做无用之功。因此,技艺与规律结合的过程,便是实践作为媒介的过程,两者形成的“功能”作用于造物生产活动,反映出柳宗元对工艺及设计的总体看法,可见辩证地看待事物发展,永远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认知基础之上的。

二、“勤虑害树,设事明理”

一般而言,技艺是推动事物结构发生变化的外在动力,而技艺的高低与否,决定对事物规律的认知与把握。《易辞》也曾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观点,可见古人对“技艺”是十分重视的。从“技艺”的词性亦不难看出,“技”是以实用为目的的,而“艺”则是隐喻在造物过程中的本质使然,两者的结合对于认知事物的规律有着特殊的功效。由此可知,正确地掌握并利用规律对于造物的生产活动有着积极意义,而合理地把握其尺度与比例更是对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在充分了解技艺双重性质的基础之上,诱发对“技艺”乖合的讨论,是柳宗元的另一目的。然而,柳宗元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是,却借郭橐驼介绍种树经验之机,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了“技艺”对造物至关重要这一根本问题。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可见,“凡植木之性”在于造物过程“技艺”的介入与实施,培土的多少、认知的深浅也决定了“全而其性得矣”的结果。因此,适宜的“技艺”对于推动事物发展有着显著的功效,而生产活动的效率也会有所提高。这种优化“技艺”的造物过程是在整体把握认知、体验基础之上的,即毫不损害技艺的“完整性”和“功能性”,使得整体构造的“合力”得到全面发挥,促使事物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反之,对于“技艺”片面的追求或把握不当则是有损事物整体价值属性的。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由上述可知,“爱之太恩,忧之太勤”都是违反了树木的自身生长规律,破坏了树木的自身结构,折射出对种树规律和技艺的生疏,最终导致“木之性日以离矣”。柳宗元所倡导的是在不破坏整体机能的情况下,尊重事物與自然的关系,顺应自然对造物整体的适当把握,与当代设计界所提倡的无污染的“绿色设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从造物艺术的另一端来看,作为其表征的语言形式,当技艺升格为处理、调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载体时,技艺中形成的约束之“礼”也就成了必然的现象,它用技艺“包裹”并“纹饰”了一切事物的表征。同时,以“礼”而“质化”的人格亦是隐藏在“技艺”背后的道德力量。“由此,古代社会通过设计行为而实现治国构想的主要手段和模式终于清晰地显露出来”,?譺?訛柳宗元所设郭橐驼之事,明“道法”之理也在于此。从案例所体现的工艺观念来看,“理论家、思想者可以否定技术,但工匠艺人却一时一刻不能脱离它,失去了技艺也就不会有工艺的存在。不会有造物的产生,这是历史的辩证法”。?譻?訛虽然庄周也以事明理,但用客观现象中的“技艺”去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者之间的根本关系,是柳宗元区别于其他文艺诸家的重要特点。其中,以“技艺”释工艺之“道”更具有划时代的特殊意义,体现他非凡的“设计才能”和卓越的“设计胆识”。

三、“吾善度材,善运众工”

人是自然之子,自然孕育了人类的进步,能动地、有目的地创造则是人与自然界其它物种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曾将蹩脚的建筑师与灵巧的蜜蜂进行比较,得出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与自然物之间的显著特征,而创造性的造物活动更是体现了作为人并以宏观的方式把握自然的整体属性。另外,人对于事物、社会的改造也使得自然的整个构造向着更加优化的方向螺旋递进。

前苏联著名学者高尔基曾将自然界划分为两个形态,即将大自然看成是“第一个自然界”,将人类创造的文化看成是“第二个自然界”。用“第二个自然界”去研究“第一个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用“第一个自然界”创造“第二个自然界”。在研究和创造的对流、整合过程中,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分工愈加精细,使得众多被捆绑的技术不断地独立出来,形成更为稳固的职业类型。一部分服务于统治阶级,一部分则流入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之中。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工匠,虽然也有官位,但是难敌“道”荣“器”耻的文人观念,始终被排斥在精英文化的边缘;扎根在生活中的劳动人民,大部分只停留在“有用”的层面,很难上升为“艺道”的境界。再加上生产关系的不断递增,迫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技术再次派生出更加细化的工种,满足社会的上层和底层的需求。至此,技术的全面分化,总领百工的管理职位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上述说到,由于古代工匠所怀揣的“技艺”均被打上“消遣”“器下”的烙印,与治吏驭民的官员、征战沙场的将军相比,他们的社会地位更显得微乎其微了。然而,柳宗元却从工匠的“作用”角度,充分肯定其社会地位,以致延伸到与治理国家的宰相相比较。从造物的角度亦可了解到,他所关心的是工匠对社会产生的功能与影响,而不是以阶级的观念和手段来压榨劳动人民。长期的底层生活,使他始终秉持去“铅”存“质”的实事求是的文艺态度,在赞扬劳动人民作为文化创造者的同时,亦讴歌了默默无闻的“总设计师”。

那么,在柳宗元眼里,一个优秀的设计管理者应当具备哪些品质呢?或者说,作为造物的决策者,其条件又是什么呢?《梓人传》无疑是对该问题最好的论证。endprint

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从字面解释“度”字,可释为计算或测量,而“善度材”即是擅长计算和测量木材,泛指能够准确地把握物质材料的本质属性。换而言之,设计的管理者将最终决定造物的成败与否。上述案例中“舍我,众莫能就一宇”不是盲目的狂妄,而是管理者内在自信的真诚流露。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型设计师”,自信力定是必备条件之一。

由于自信力是内化不被熟知的,通常情况下总是贯穿在具体的造物活动之中。对百工技能的分配、优化组合则是成为“管理型设计师”又一先决条件。

文曰: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所谓“善运众工”,从技能上说,往往是建立在对技艺、工种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若以设计管理的眼光来看,主要是从造物的分配方式来进行考量的。分配方式的优劣,取决于设计管理者的经验及素养的高低。另一方面,则反映出设计管理者在具体造物活动中执行能力的水平。因此,只有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用心积累,才能迈开“管理型设计师”的脚步。所有的一切,均是内化的心境和外在的因素形成合力的结果。而作为设计行业的一分子,设计管理者对其市场的荣耻有着义不容辞的社会担当和使命,唯有秉持“不伐艺也”的职业态度,才能创造出乐于奉献的行业风气。也正是如此,柳宗元所传的“梓人”亦为当代设计行业树立了很好的标杆和榜样。

四、“规矩绳墨,审曲面势”

在古代的社会意识形态里,知识分子总会用想象去联结一切事物的表征形象,以此赋予新的内涵、新的价值和判断的标准,从而达到政治与文艺的互相“嬗变”。与此同时,增加事物的新内涵其本质就是社会历史的发展需求,认知的自我完善。因而,先秦诸子的理论著作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一事实,可见生活的造物对于政治亦有同构作用。

从另外一层来说,由于当时社会秩序结构的紊乱,导致精英阶层与普通阶层的极为不满。为此,一系列调和当时社会局面的公文、法则便应运而生,并“杂糅”在行业器物之中,以此体现他们的政治学说和审美的旨趣。然而,究其根本还是当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适应,使得难以调和的矛盾转向并暗藏于“器物”的内部,而“器物”又反过来充当中介,形成合乎社会的标准法令,制约并规范人们的造物行为和认知思想。由此可见,生活中“平常之物”所拥有的含义是十分复杂的,“器物”所体现的不仅是普遍的认知规律,更折射出那个时代造物的新型观念。“以礼制物”的轮廓也时常勾勒在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生活需求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前已述及,所有的造物理念均会有“想象”延伸至客观现实的阶段,也必然会受现实社会制度、法则、观念的约束,“以礼治人”的标准尺度便是知识分子千百年来所推崇的。然而,任何事物都有“适宜”和“不适宜”的两面性,富有创造性的造物活动亦是如此。如果循环往复地沉浸在“守古”的圈子里,旧有的事物就很难适应新的标准、法则,不免会犯下一叶障目的毛病。可见事物的功能属性必须要与那个阶段的制度、观念相吻合,使其衡量的标准趋向完整与统一。恰恰相反,墨守成规的造物观念便显得十分可怕和危险,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就是最好的佐证。那么,在制定“适应”社会法则的过程中,如何理解造物的标准,或者说采用什么样的“尺度”测量产品的优劣,成为探究造物思想背后的重要因素。置身于当时的社会实际,柳宗元在解说政治主张的同时,亦会带有普遍的工艺造物观念,这种造物的“双重属性”总是被紧紧地捆绑在生活“器物”之上,以此来体现他造物思想的进步倾向和社会价值。正如:

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这里将梓人造物常用的“规矩”、“绳墨”工具比作成一种“定制”,显然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从政治学说上看,它象征着一种严格的明文法令;而从设计角度看,它为由上至下的造物活动提供了可靠的参照,并作为衡量其他事物的“准绳”, 由此保障造物活动的顺利实施。因而,“规矩绳墨”所透露的不仅是治国理政的准则,更是指导造物活动具体运作的先决条件。造物制度的性质亦可表明,“规矩绳墨”对于精准把握造物的尺度和属性是十分重要的,没有一定的参照或标准,再精湛的造物本领也无济于事;没有行业的标准或规定,也就意味着造物活动必将丧失一切,设计创新也将会成为空中楼阁。

故而,在设计行业中,理应制定相对完善的制度、法则,使标准成为合乎判断设计价值的重要因素。“定制”过程中,亦要遵循客观规律,切不可盲目地计划,否则将使设计行业发展前途受到损害。毕竟,作为实用的艺术,设计的功能性决定了其对社会服务的影响。它所反映的不再是单一群体生活的造物方式,而是一个伟大民族的自信之力、创造之力。

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

作为造物产品的推动者,柳宗元将梓人的才能称为“审曲面势”,可见是基于梓人在造物活动中的重要性或地位而言的。依字面表征来看,即指工匠在造物生产活动中要仔细地观察事物曲直,根据不同的情况处理不同的材料;若要从设计造物观念来看,“审曲面势”的首要任务便是要解决好事物的肌理、材质等诸多外化的形式问题,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握好“审曲面势”这一从先秦时期延续下来的造物思想。由此可见,“审曲面势”既是技艺、经验、观念的有机结合,又是古人实事求是的精神使然,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种造物思想对于设计行业亦有重要的启迪。

因此,“审曲面势”的重要一点就是实事求是的从整体去思考造物内在的结构问题,往往这种思考是能动开放的,而不是被动机械的。如果站在造物的立场考虑,片面的设计思维或观念是无法把握其内在本质的。只有树立全局观念,将造物活动看作是和谐的整体,才能更好地驾驭事物的表征语言,使创新意识不断地注入到造物活动的内部。因而,当技艺、管理等诸多因素协调运作时,一个合理而又规范的设计行业新形态便会形成。作为造物的主宰者,诚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最为本质的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柳宗元笔下的梓人正具有这样高尚的工匠风范。

综合上述,在造物活动过程中,柳宗元认为“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只有分工方式的不同,没有地位的不同,得出了底层劳动人民是造物文化的创造者的结论。说得更贴切些,底层劳动人民是造物文化的关键,无论是擅长种树技艺的郭橐驼,还是精于管理的梓人,他们对造物的理解都是建立在对生活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又因他们的造物活动与生活息息相关,也就很容易被诸多文人墨客所“利用”,并据此阐述其政治上的主张,使得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能够轻松地接受。但是,政治的发展与文艺的形态基调总有不同步的时候,前者强调物序,而后者重视人伦。因此,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时,所有的造物方式便形成合力,集中作用于美化生活、改造自然,使得事物朝着合乎法度的方向发展。

诚然,造物活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认知体验,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自然的方式,亦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种“人文化”、“生命化”的观物方式也必然会折射在生活实用器物当中,以此体现“人”对“物”的基本态度和追求。就事物发展的性质而言,造物的过程本身就是事物“纹饰化”的动态过程,只不过这种现象被打上“人”并区别于“人”的印记。由此可见,无论是造物的客观规律,还是精湛的技艺方式,或是适宜的管理模式,亦或是合乎行業的标准,都是造物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如果割裂了造物的基础因子,造物活动诸多问题的本质便得不到有效解决。因而,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只有辩证地看待造物出现的问题,并据此从根本上把握造物活动方式以及思想,才能体悟出柳宗元的设计哲学之道。

注释: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3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第26页)[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李砚祖.装饰之道(第453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3.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茆塘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技艺规律管理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巧解规律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