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刈割后苜蓿病害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7-09-13刘香萍杨智明聂莹莹李国良

草地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小光褐斑病锈病

刘香萍, 杨智明, 聂莹莹, 李国良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319)

苜蓿(MedicagosativaL.)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具有品种优良、适口性好、饲用价值高且形式多样等优点,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近年来,随着草地畜牧业的兴起,苜蓿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苜蓿病害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已成为苜蓿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苜蓿病害是由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病原物引起,受害最大的部位是根部和叶部,通常称为根病和叶病。其中叶部病害种类繁多,有黄斑病、轮斑病、灰星病、锈病、褐斑病、小光壳叶斑病、霜霉病、春季黑茎病、夏季黑茎病及匍柄霉叶斑病[1-3]等。已有相关研究表明,苜蓿褐斑病、花叶病可使苜蓿产量分别降低40%和37%~66%,霜霉病使苜蓿鲜重减少48%[4];苜蓿锈病可使青草减产10%~30%以上,种子减产50%[5]。由此可见,苜蓿病害对畜牧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目前,苜蓿病害的研究已有诸多报道。韩玉静[6]等对黑龙江省大庆地区的苜蓿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苜蓿叶部病害。但对黑龙江全省范围内苜蓿病害的调查研究较少。本研究于2015年对黑龙江全省范围内的苜蓿种植区进行了苜蓿病害的调查,以期为苜蓿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自然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中国东北部,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从1961-1990年30年的平均状况看,全省年平均气温多在-5℃~5℃之间,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大致以嫩江、伊春为0℃等值线。≥10℃积温在1 800℃~2 800℃之间,平原地区每增高1个纬度,积温减少100℃左右;山区每升高100 m,积温减少100℃~170℃。全省年降水量多介于400~650 mm之间,中部山区多,东部次之,西、北部少。在一年内,生长季降水约为全年总量的83%~94%。降水资源比较稳定,尤其夏季变率小,一般为21%~35%。年平均风速多为2~4 m·s-1,春季风速最大,西南部大风日数最多[7]。

2 材料与方法

2015年7月,在黑龙江省二茬苜蓿生长季节,分别在黑龙江省甘南(GN)、佳木斯(JMS)、兰西(LX)、青冈(QG)、民主(MZ)、牡丹江(MDJ)及大庆地区(DQ)各苜蓿种植基地进行了苜蓿样品采集。采用五点采样法,每点随机采集3~5株苜蓿植株,并标号。

苜蓿叶部病害发病率:每一地区对应各点分别采集100片苜蓿叶片,统计有病和无病叶片数,计算5点的平均值为该地区的发病率。

病情指数是全面考虑发病率与病害程度两者的综合指标。若以叶片为单位,当病害程度用分组代表值表示时,病情指数计算公式[8]为:

DI——病情指数;

n——相应发病级别的株(叶、枝条)数;

i——病情分级的各个级别;

S——发病级别;

N——调查总株数;

数据处理时,首先整理各样点数据,包括经纬度、海拔高度等,然后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出研究区苜蓿病害率、病情指数等各种数量指标,最后数据汇总,把地理坐标与相应的指标数据导入到Arcgis 中进行插值分析,插值分析时采用spatial analyst模块中的克里金法。克里金法假定采样点之间的距离或者方向可以反映表面变化的空间相关性。

3 结果分析

3.1 苜蓿病害种数及发病率分布与分析

由图1(A)可知,绝大部分区域苜蓿病害种数为2种,西南部的昂昂溪区和泰来县内出现了3种苜蓿病害,而林甸县只出现了1种苜蓿病害。

图1 苜蓿病害种数及发病率分布
Fig.1 Number of alfalfa disease and the disease distribution

由图1(B)可知,苜蓿病害率为95.17%~100.00%,整体呈现西北部低于东南部,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逐级增加的格局。西北部少部分区域以及中西部的部分研究区苜蓿病害率最低(95.17%~96.13%),东南大部分区域苜蓿病害率最高(99.03%~100.00%)。其中漠河县、甘南县、龙江县等研究区苜蓿病害率最小,约为95.17%~96.13%。

3.2 苜蓿小光壳叶斑病分布及病情指数

由图2(A)可知,苜蓿小光壳病发病率为51.39%~96.53%,整体呈现由中西部向中东部发病率逐级增加的格局。中西部的部分研究区苜蓿小光壳病发病率最低(51.39%~60.42%),东部的大部分研究区以及中西部的部分地区的苜蓿小光壳病发病率最高(87.50%~96.53%)。其中龙江县的部分研究区、昂昂溪区、泰来县等研究区苜蓿小光壳病发病率最小,约为51.40%~60.42%;苜蓿小光壳病发病率主要分布在60.42%~87.50%之间。

由图2(B)可知,苜蓿小光壳病病情指数为12.37%~23.12%,整体呈现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逐级增大的格局。西北部的小部分研究区和中西部的部分研究区苜蓿小光壳病病情指数最低(12.37%~14.52%),东南部的大部分研究区以及中西部的部分地区病情指数最高(20.97%~23.12%)。其中漠河县的部分研究区、嫩江县部分本地区、讷河市、甘南县、龙江县、肇源县、阿城市、五常市等研究区苜蓿小光壳病病情指数最小,约为12.36%~14.52%;苜蓿小光壳病病情指数主要分布在14.52%~20.97%之间。

图2 苜蓿小光壳叶斑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
Fig.2 Incidence and disease index of alfalfa leptasphaerulina leaf spot

3.3 苜蓿褐斑病分布及病情指数

由图3(A)可知,苜蓿褐斑病发病率为95.17%~100.00%,整体呈现东南部高于西北部,中东部高于中西部的格局。西北部少部分研究区以及中东部的大部分研究区苜蓿褐斑病发病率最低(95.17%~96.13%),中西部的小部分研究区以及南部小部分地区的苜蓿褐斑病发病率最高(99.03%~100.00%)。其中漠河县、呼玛县、黑河县、逊克县、德都县、克山县、克东县、北安县、绥棱县、拜泉县、望奎县、庆安县等研究区苜蓿褐斑病发病率最小,约为95.17%~96.13%;研究区苜蓿褐斑病发病率主要分布在96.13%~100.00%之间。

由图3(B)可知,苜蓿褐斑病病情指数为0.92%~38.66%,整体呈现东南部和西北部高于中西部,中东部高于中西部的格局。西北部和中部少部分研究区以及东南部部分地区苜蓿褐斑病病情指数最低(0.92%~8.47%),中西部小部分研究区苜蓿褐斑病病情指数最高(7.01%~31.11%)。其中漠河县部分研究区、塔河县、林甸县、绥棱县、望奎县、萝北县、同江市、抚远县、绥滨县、富锦市、桦川县、友谊县、依兰县、岭西区、岭东区、宝山区、宝清县、桦南县、勃利县、密山县、虎林市、饶河县、滴道区、梨树区、鸡东县、绥芬河市、东宁县等研究区苜蓿褐斑病病情指数最小,约为0.92%~8.47%;苜蓿褐斑病病情指数主要分布在31.11%~38.66%之间。

图3 苜蓿褐斑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
Fig.3 The incidence and disease index of alfalfa common leaf spot

3.4 苜蓿锈病分布及病情指数

由图4(A)可知,苜蓿锈病发病率为0%~29.86%,整体呈现东南部高于西北部,中东部高于中西部的格局。东南部以及中部的大部分研究区苜蓿锈病发病率最低(0%~5.97%),中西部的小部分研究区苜蓿锈病发病率最高(23.89%~29.86%)。其中漠河县的部分研究区、呼玛县、黑河市、逊克县、嘉荫县、萝北县、同江市、抚远县、绥化市、望奎县、巴彦县、通河县、宾县、方正县、尚志市、延寿县、铁力市、汤原县、海林市、牡丹江市、宁安市、东宁县、绥芬河市、鸡东县、密山市、虎林市、宝山区、宝清县、勃利县、饶河县、桦川县、绥滨县、富锦县、友谊县、虎林市、饶河县等研究区苜蓿锈病发病率最小,约为0%~5.97%;苜蓿锈病发病率主要分布在5.97%~23.89%之间。

由图4(B)可知,苜蓿锈病病情指数为0%~10.37%,整体呈现东南部高于西北部,中东部高于中西部的格局。东南部大部分研究区苜蓿锈病病情指数最低(0%~2.07%),中西部小部分研究区病情指数最高(8.29%~10.37%)。其中望奎县、巴彦县、通河县、宾县、方正县、尚志市、延寿县、海林市、牡丹江市、宁安市、东宁县、绥芬河市、鸡东县、密山市、虎林市、宝山区、宝清县、饶河县、抚远县、萝北县、桦川县、抚远县、绥滨县、富锦县、友谊县、虎林市、饶河县等研究区苜蓿锈病病情指数最小,约为0%~2.07%;苜蓿锈病病情指数主要分布在2.07%~8.29%之间。

图4 苜蓿锈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
Fig.4 The incidence and disease index of alfalfa rust

4 讨论与结论

早在1984年,刘若[9]等初步提出了我国北方地区的苜蓿病害有22种;2001年,南志标[4]研究指出,我国病原真菌共有36种。其中,白粉病(Erysiphepisinis)、锈病、褐斑病、霜霉病、夏季黑茎病、黑茎和叶斑病、轮斑病和黄斑病为8种常见病害。韩玉静[10]等对黑龙江省紫花苜蓿主要病害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危害黑龙江省苜蓿生产田头茬苜蓿的首要病害是褐斑病;而锈病及霜霉病的发病区均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发病率为18%~42%,被认为苜蓿田的次要病害;苜蓿生产田的另一主要病害为小光壳叶斑病,该病害发病区域广且发病率较高。本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出现2种病害,南部极少区域出现3种病害。苜蓿病害率为95.17%~100.00%,整体呈现西北部低于东南部,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逐级增加的格局。其中,苜蓿小光壳病发病率主要分布在60.42%~87.50%之间,其病情指数在14.52%~20.97%之间;苜蓿锈病主要发病率在5.97%~23.89%之间,病情指数为2.07%~8.29%。而苜蓿褐斑病主要发病率为96.13%~100.00%,病情指数为31.11%~38.66%。由此可见,苜蓿褐斑病是黑龙江省首要的苜蓿病害,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但针对黑龙江苜蓿病害产生的原因以及有效地防治措施仍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小光褐斑病锈病
玉米黄锈病现状和青贮调制措施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高温多雨 注意防治苹果褐斑病
小光
楚雄州桑树褐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苹果褐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试论天山东部云杉锈病及防治措施
楼梯扶手不是滑梯
谷子品种耐锈病性试验初报
小麦锈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