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例题类型及教学策略
2017-09-12赵国华
赵国华
摘要: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结构上看,例题是把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从作用方面看,例题是学生熟悉概念,确立认识,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的关键环节。从能力上看,例题教学具有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拓展思维等功能。本文我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从例题类型及教学策略两方面来谈谈初中数学例题教学。
关键字:例题;教学;类型;策略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数学例题的教学,离开了数学例题,也就是没有了数学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例题的有效教学,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教育数学教学质量。
一、初中数学例题类型
1.“概念型”例题学生建立一个新概念,教材中列举的几个典型的例题,然后经过科学的抽象总结,通过学生思考、推理、证明的例题。
2.“基础型”例题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巩固基础知识的例题(如判断题、填空题、口答题),紧扣定义、定理、法则、公式,不、过杂、过难,有一定的基础性和代表性,使学生最终自行掌握基础知识的例题
3.“技巧型”例题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但按照常规的解法很复杂,甚至无法解出,在现行的新教材课本中出现的“B组习题,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要运用解题技巧来解的例题。
4、“规律型”例题“规律型”的例题是采用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方法,揭示其解题规律的例题,是培养学生在解题时有较敏锐的观察力和较丰富的联想力。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能够自己去解决新问题,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5.“综合型”例题“综合型”例题是考察学生对所教过知识的掌握情况、熟练程度、概括能力,以及是否较全面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综合题往往知识覆盖面广,联系较复杂,一般可将大题分解成若干小题,然后逐步探索各小题的知识联系,引出一个知识纽带。
二、例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1.精选例题,有效备课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选择例题就成了教师备课的关键,照本宣科就是没有好好理解课本所给的题目,并不是教材给的例题全部都是好题,或许我们会有更好的题目来替代它。下面从几何中典型例题来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2.2平行线的判定中如图,∠c+∠a=∠aec,判断ab与cd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本题为几何中一道非常经典的题目,选作这节课的例题非常好,此题既能作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应用,又能作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应用,而且是在初中数学里首次在例题中运用辅助线,并且其各种变形的题目在作业中比比皆是,因此,像这种题目选在本文中是明智之举,选题恰到好处。
2.精讲例题,有效教学
(1)抓住本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在有理数的乘法的运算律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方法技巧,因此就会一味地强调先定符号,再转化为小学学过的数的运算,其实这样教就成了习题的训练教学,没有紧扣本节课的重点,解题的方法可以在讲解例题时点一点,但不可以反复去强调它,以免造成重点不突出。本堂课的难点是分配律的运用,怎样在课堂上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最好能教给学生一种方法,使得他们在解答分配律的运用题能少出现失误。
(2)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讲解例题。平行线的判定(2)中例题在讲解时,学生并不是很容易接受的,甚至课堂上讲了,课后让学生做原题,也会有大部分同学会做错,那怎么教呢?我认为学生不容易理解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平行线的这两个判定学生没有理解,就算理解了也不会运用;二是教师在教的时候没有从学生的理解出发,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例题的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例题,讲解例题。
3.精选练习,有效巩固课堂上例题讲解后一定要及时巩固,假如例题讲了没有相应的练习来及时巩固,等到下课了学生再来做作业,就会发现课堂上听懂了的内容,课后竟然会用不上,这样的学生其实就是缺乏动手的能力,课堂上就让学生练起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这样效果会更好。
(1)、 以境串型,触类旁通。以境串型,即把相同类型的问题,尤其是实际应用类问题串联在一起,并归纳出相应的数学模型,提高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问题2:某篮球比赛的门票分为两种:A种门票400元/张,B种门票80元/张,某旅行团购买A、B两种门票共22张,若设购买A种门票x张。
1)写出购票费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要求A种门票的数量不少于B种门票数量的一半,且购票费不超过6200元,共有几种符合题意的购票方案?
3)根据计算判断哪种购票方案更省钱
问题的串型,不仅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对比、转化,做到触类旁通,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对实际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2)、以变促能,举一反三。以变促能,即抛出一个话题(情境),选好一个中心(载体),编织一张网络,设计一组变式,从典型问题出发,逐步延伸,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一般而言,综合性越强、知识跨度越大的问题,学生越难理解,对思维层次要求也较高。因此,组织复习时要根据知识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变式与发散,适时开放,启发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使得各个知识点的联系明朗化,形成知识链。
问题3:一次函数y=ax+3,y=-x+3与y轴交于点A,与x轴分别交于B、C两点,且∠BAC=15°,求a的值。
变式:广场上空有一个气球A,地面上的B、C两点与点D在一条直线上,在点B和C分别测得气球A的仰角∠ABD为45°,∠ACD为56°,又BC=20m,求气球A离地面的高度AD。
该问题及两个变式分别引入了一次函数、方向角和方位角,三个不同背景问题实质都是同一个基本类形的应用,使学生在变化的背景下把握问题的实质,提高复习效率。参考文献:
[1]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01。(作者单位:四川省旺苍县五权初级中学校628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