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探究
2017-09-12王文生
王文生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主要任务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意识培养是前提(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如何、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许多讨论都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原因主要是缺乏团队精神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另外也有孩子自私心理在作怪,不愿与同学分享。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和指导。不仅要让学生在小组感受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而且要教会他们客观地看待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更好地激发他们集体的荣誉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成功或进步的喜悦,增强团队精神,提高合作能力。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根据学情分成4个小组,实施组长负责制。组员对组长负责,组长对每科课代表负责,课代表对老师负责。小组之间建立竞争机制调动组员积极性,组长根据组内人员的不同程度下发不同的任务,让他们都能找到存在感、成就感,从而达到逐步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效果很好。
二、科学管理是关键
学习小组的划分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科学的划分。我认为确定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6—7人为宜,两弱、两中、两强或再有一个学霸类的。划分的原则要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当然还要考虑组内纪律,工作布置、落实等。
小组划分后各小组讨论决定本小组名称、目标、纪律、口号等制度;要求共同遵守,相互监督。并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最好对小组成员实行定期流动性原则。小组成员可以根据其成长的速度在各组间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内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有时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三、精心安排是核心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的分析,对课上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估测:为什么这节课(这个环节)要用小组合作学习?要解决哪些问题?什么时候进行?哪些内容适合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从而真正提高学习效率。一般来说,思想政治课中应围绕贴近生活、贴近热点、贴近学生的重点疑难问题来开展讨论,进行合作学习,可以是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如课前的“时事播报”活动,就可提前布置小组合作解决;也可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的处理,如初三上的“政治教学中消费者如何正确维权”。教师可以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寻找答案;再如初三下的“保护环境”中给地球看病也需要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还可以是一些特定的活动,如课本情境剧的编排和表演等,我个人认为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必须能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的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并且使学生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得到较好地强化,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
虽然课堂教学是要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我想既然安排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就应该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合作。时间上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遇到困难,想寻求他人帮助、产生了交流与合作的心理需求时,再安排合作与交流,不至于使交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能会更有实效。也要留给他们合作得出最佳答案的时间,组员间需要彼此倾听,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也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还要给他们展示的时间,让每个小组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教师要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这样一个合作讨论的问题最少也要5分钟以上。这样有利于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非“奴隶”;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发挥,不容易形成思维惰性。
在合作学习中,我认为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各组组员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同时各组员职责也可根据需要轮换,以提高执行力。总之整个合作讨论的过程教师要完全掌控。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合理分工,各负其责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尊重、认真倾听的习惯。要避免因观点不同而进行无休止的争吵;要避免因缺乏调控而“瞎热闹”的场面;要避免因能力差异而顾此失彼。
四、积极评价是结果
评价机制是开展小组合作的指挥棒,积极评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技能的掌握状况并进行及时调整,也可以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以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与竞争意识。有教师对学生和小组的评价,这要求教师评价的多角度,多層次,对象的全面性。在评价内容上,关注多元化的目标,尤其是能力要扩展到“学生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来引导学生的发展。也要有组内评价,通过组员的力量引导本组成员扬长避短,争取进步。同时还要加强组与组之间的互评,通过竞争效应引导每个小组的发展。努力形成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组组评价、口头评价与标准评价相结合的综合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小组合作的高效持续发展。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精心设计问题,给予学生充裕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