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数学自学习惯养成的教学策略与培养
2017-09-12张秀昌
摘要:养成学生良好数学自学习惯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学生自学的实际,本文从热情关心、平等对待,树立自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自学态度;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自学的条件;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联系课内课外,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五个方面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数学自学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数学;自学习惯;教学;培养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数学自学习惯呢?我认为学生良好的数学自学习惯的养成与数学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是分不开的,主要体现在:
一、热情关心、平等对待,树立自学的信心
教学是双向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的学与思,教师教得再好,讲得再清楚,也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达到良好效果,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教会学生学会自学习惯,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学习,积极动脑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这一习惯,我认为,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时时关心学生。教师关心学生,会使学生感到温暖,促进其内因发生变化 ,产生积极性,发生学习行为。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在课下给以更多的关心,了解困难所在,及时地引导他(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困难,当解决了一个问题后,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使他(她)们树立自信心,产生成功感;第二,在教学中每一节课要有民主气氛,使学生感到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共同研究和探讨学问,而不是板着面孔的教人者和被动的接受者。在指导上要创设有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動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一节课前,通过自学,学生基本上了解了:①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②代数方法和几何方法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③公式中字母a、b所表示的含义有哪些;④基本练习题的完成。这样老师在上课时鼓励学生的进步,同时注意关心没有掌握好的困难学生,在学生的心理上既感到受到老师的关心,又感到在学习上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心理渐渐产生热爱自学习惯的动力,增强了学生自学习惯的信心。
二、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自学态度
学生搞好“自学”这一活动,首先要对学习有兴趣。哲学家柏拉图也早就指出“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如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等方式引导学生的探究潜能和兴趣的指向,帮助学生树立起对待自学的积极态度。例如:《垂直于弦的直径》一节课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外,教师还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及学生自学实际故意设疑(创设情境),如图1是一个摔碎的圆形玻璃的残片,小明现欲去玻璃店重新订做一块,但不知尺寸,你能帮他吗?就会激起学生在课下自学的兴趣和自觉性。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很多学生往往在老师布置自学任务时,满脸的苦恼和委屈,进行被动的自学,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而不是盲目被动地进行数学自学能力训练。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三、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自学的条件
在指导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要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就必须有意识地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指导自学的过程中,我认为开始时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教师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课设置问题:早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观察图形,则太阳与海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联想法,结合教材内容联想学生身边亲身经历过的事实问题进行自学,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自学思路很有益处。此外,也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比如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在相互协作,共同参与中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也使他们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中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
四、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因为思考和质疑是自学习惯的核心因素,离开了它们,自学习惯便会流于形式,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或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例如,在计算题和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倡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想法,做法去进行计算或解答应用题,只要学生算得对,算得巧就可以了。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做完每一道题后,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这样能调动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学生自觉质疑和思考的习惯的养成。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不断对问题质疑、思考、解决问题,给自学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五、联系课内课外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很多数学知识是对生活问题的抽象,而教材中静态的知识学生没有具体的感受,也就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甚至于有些学生还不容易理解。而开展实践活动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来代替,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应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课内、课外一起抓。良好的自学习惯,更多地在课外使用,因此,应更多地关注课外,把课内的自学习惯迁移到课外,同时,开展更多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在课内学到的自学习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历练和巩固。例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课的课前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存在的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实例,如:把车轮与地面看成同一平面的圆和直线,早晨骑车上学(相切)骑入小水洼(相交)搬起车子走出水洼(相离)。这样在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安排数学实践活动,给学生动手的空间、思考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练习、多活动、增长知识、开拓知识视野的平台,给学生探索新知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自学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总之,良好自学习惯的养成,不仅是时代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整个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只有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能力,才能真正使学生养成自学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谢华,谈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09期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版。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一版。
[4]李文娟《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九州出版社, 2006年1月第一版。
[5]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大纲(2013年最新版)
作者简介:张秀昌,1972.12,男,苗族,贵州省三穗县台烈中学,中小学一级教师,方向为数学方面研究。(作者单位:贵州省三穗县台烈中学5565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