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2017-09-12侯宗杰
侯宗杰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90例,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医治疗,病例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治疗。对比两组的心率(最慢心率、静息心率、平均心率)、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患者的心率(最慢心率、静息心率、平均心率),病例组的较稳定,P<0.05;相对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75.6%,病例组患者的95.6%较优,P<0.05;相对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2.2%,病例组患者的4.4%较低,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患者的心率明显趋于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更具有安全性,值得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缓慢性心律失常;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2..02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此病的发病率在不断的上升,并且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据调查显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其病情可见显著的好转,并且出现的不良反应极少,安全性和可行性更高[1]。为此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90例进行深入、有效的研究,总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90例,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各45例。病例组男女比例25:20,年龄31~76岁,平均年龄(53.3±21.6)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2.2)年。对照组男女比例27:18,年龄33~71岁,平均年龄(52±18.6)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5±23.1)年。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健全的患者。(2)心、肺等脏器合并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3)临床资料不齐全的患者。(4)存在沟通交流障碍的患者。(5)对氨茶碱缓释片、心宝丸以及本组中药过敏的患者。(6)患者以及家属不支持进行此次研究的。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病程、性别、年龄)差异不显著,P>0.05,可为之后的观察指标的对照研究做好铺垫,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医治疗。给予患者氨茶碱缓释片(国药准字H37020065;生产企业:烟台鲁银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1 g*24/盒)每次服用0.2 g,每日2次;心宝丸(国药准字Z44022728;生产企业:广东太安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60 mg*20丸)口服,每次服用120 mg,每日服用3次,连续服用1个月。
病例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治疗。常规西医治疗同对照组,给予患者中药自拟方:细辛5 g、郁金10 g、五味子10 g、麦冬10 g、半夏10 g、附子10 g、三七10 g、红参10 g、麻黄10 g、茯苓15 g。每日一剂,水煎服,分2次服用,连续服用1个月。
1.3 评价指标
1.3.1 心率:主要包括最慢心率、静息心率、平均心率。
1.3.2 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的心室率每分钟增加10次,心电图显示正常。有效:患者的心室率每分钟增加6次,心电图提示显著好转。无效:患者的心室率每分钟增加不足6次,心电图提示未见显著的好转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加重。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3.3 不良反应:(口干、恶心、心动过速)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所有的数据,采用SPSS 15.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其中包括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本次研究中选用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即为最慢心率、静息心率、平均心率、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平均数n,%表示,x2检验与t检验,两组间的数据具有明显的差异,即(P<0.05),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心率
病例组患者的最慢心率、静息心率、平均心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2.2 对比治疗效果
病例组患者的治疗效果95.6%(43/45)远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5.6%(34/45),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2。
2.3 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
病例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4%(2/45)远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2%(10/45),差异显著(P<0.05),见表3。
3 讨 论
心律失常在临床上根据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两种,缓慢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和室上性逸搏、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等,具有易复发,变化快的特点,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昏厥、乏力、头晕、气短、胸闷以及心悸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于中医领域的“胸痹”、“心悸”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心阳虚损,心气不足所致,所以中医治疗该病主要是以“活血通络、益气养血”为主[2]。
氨茶碱和心宝丸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心率,增强其心肌收缩能力和耐缺氧能力,改善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房传导阻滞,改善其心电图以及临床特征,但是对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较大,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中药自拟方中的细辛和附子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郁金具有活血化瘀通脉的作用;茯苓和半夏具有除痰化湿的作用;红参可以大补元气,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对动脉血管具有一定的扩张作用。诸药配伍,使得阳气得复,气机得畅,瘀血得化,痰液得消,并且产生的毒副作用较低,具有一定的安全性[3]。
本组研究数据表明:在治疗效果方面:病例组高于对照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病例组低于对照组,并且病例组患者的最慢心率、静息心率、平均心率均比对照组患者的优,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见显著的好转,心率显著加快,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更具有安全性、可行性,值得广大临床患者信赖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华秀珍.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25):84-85.
[2] 宋泮津.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58例的療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4):72-73.
[3] 程明静.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药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疗效对比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5):35-36.
本文编辑:王 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