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蓝墨云班课的信息化课堂在实践中的探索与研究
2017-09-12卢庆收薛姣
卢庆收 薛姣
摘要: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在高校学生中越来越普及,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以蓝墨云班课APP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平台,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并针对蓝墨云班课在实际中应用的利弊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改革;蓝墨云班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7.09.065
1信息化教学改革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尤其对于现在的高校学生来说,整个成长过程都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他们才是信息化发展的最大客户群体。作为教育的主导角色,教师更应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信息化背景下革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我国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教学方面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和改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的信息化正在一步步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脚步[1]。
2蓝墨云班课APP在课堂中的应用
蓝墨云班课是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环境下,方便老师和学生开展教学任务,能实现线上和线下互动、即时评价和过程记录的教学服务平台。蓝墨云班课实现了把课堂教学与手机移动终端有效地串联起来,使手机变成了很好的辅助学习工具,也为广大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抓手[2],更为笔者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2.1教学实施过程
通过在蓝墨云班课APP建立班课,把教学资源(微课、ppt等)提前发布在班课资源库。学生通过查看资源,提前预习本次课程内容,同时获得相应积分(如图1)。
课堂开始,通过一键签到实现高效考勤。在系统里发布任务,小组协作完成本次任务,每组任务提交后,小组间互相评价,实现了学生参与评价,学生既当运动员又当教练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客观详细地记录学生们的过程性成绩。对于典型问题,可以临时建立讨论活动项,同学们任意发表自己的想法,对于被认可度高的留言,同学之间互相点赞,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积分,提高积极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交流热情。课堂上个人表现可以随时通过平台记录,比如小组代表展示本组任务完成结果,可以适当给予正激励,有同学课堂表现糟糕,可以适当给予负激励。这样可以鼓舞和鞭策学生的上课表现,同时也可以实现让同一小组不同成员成绩有所区别。
课后,在系统里推送其他资源,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扩展和提升,同时完成下节课的预习。
2.2教学效果反馈
笔者通过三个学期对不同课程多个班级的云班课信息化教学实践,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1)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以前课上大批学生玩手机游戏、睡觉的现象明显改善。学生随时查看自己的课程成长记录,每次参与活动都有回报,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
(2)云班课平台对于学生每次活动都会记录、统计成绩,最终生成汇总成绩,通过图2可以看出,学生过程性成绩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可以客观、有效地对学习过程给予评定,这也使得评价更科学。
3基于云班课平台的信息化教学的反思
3.1优点
蓝墨云班课实现了“互联网+手机”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体现出了互联网的优势:
(1)能让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全面参与每门课程的学习,打破了只在固定时间上课的传统教学模式。
(2)可以实现多种互动,增加了学生学习乐趣,让学生更加積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实现了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学生每次参与活动都会有记录和统计,学生可以直观地查看自己的学习历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最终导出班课的成绩汇总,为老师分析教学质量提供大量精确的数据。
3.2不足
虽然使用云班课平台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便利,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
(1)一键签到功能虽然高效,但是有两方面不足:一方面是签到不受地点限制,手势签到也过于简单,造成有些同学没有在课堂上,但是也可以考勤成功。另一方面是这种快速签到的形式可能造成老师对学生的印象缺失。
(2)云班课倡导学生在上课时使用手机,这样就导致部分自控力不太强的同学,上课时会偷偷使用微信、QQ聊天,其次,有些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的经验值,对老师上传的课程资源没有认真学习,只在乎经验值的多少,而不重视学习的内容。因此,今后的教学中应重点解决这些问题。[3]
总之,任何教学平台都是一种教学手段。信息化课堂需要老师不断探索,与时俱进,这必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教育课题。
参考文献:
[1]蒋鹏.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信息技术,2014(26).
[2]邢伟.手机移动终端下高职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7(3).
[3]孟婷婷.关于蓝墨云班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201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