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记忆”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关系初探
2017-09-12汲淼
汲淼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模仿、记忆”为主,因其有诸多弊端存在,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不是对“模仿、记忆”的替代,而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丰富和发展。
教学案例分析
在执教《三角形的认识》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研究提纲,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了许多有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初次尝试:学生已经成功思考出三角形的许多知识,就在我要将知识进行总结整理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办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不等于180°。她在黑板上画了这样一个图:将一个三角形其中的一条边延长,再将与延长边相对的顶点和延长后的端点连起来,構成一个新的三角形,这样其中的一个角就变小了,她认为这时三角形内角和也随之变小了。当她讲完理由,又有一位学生跳了起来说,一个角变小了,可是另一个角却变大了呀!这位学生的话令她恍然大悟。我趁着学生此刻活跃的思维,再将那条边反向延长,并给所有的角标上符号,问再观察一下这个图你还能发现什么?在我稍做引导、给出外角和内角有关名词后,学生很快得出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的重要性质。
二次试教:在学生研究讨论后全班交流时,有学生提到说他通过研究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对于这个发现,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双方争持不下。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于是我提议,我们可以从一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入手,比如说正方形。经我一提,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学生提出:我们可以把一个正方形沿对角剪开,就成了两个三角形,因为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它的一半,是180°;又有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也可以证明。还没来得及等那些不服的学生思考,突然又有学生提出:老师,我又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只要把正方形的面积除以2就行了。对于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没有对他进行“扼杀”,而是问全班学生: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并请那位学生具体解释一下他的想法。经过学生的解释和我的引导,学生们初步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上完这两节课,我很高兴,学生思维的活跃证明学生是可以探究的。课余我对这两节课又做了深层思考,又很担心。因为课上学生的表现有些已经超出了现行教材对本节课的规定,还好我没有对学生的这种表现进行“扼杀”,相反做了一定的引导,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
可是在单元检测后,发现结果很不理想。看了学生的错误情况,发现失分最多的是判断题和选择题。这是什么原因?分析了试卷的题目,我发现判断和选择都是一些考验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题,要解决这些题,学生就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解、推理、空间想象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我也反思教学过程,对此,我初步的猜想是缺少了一定量的模仿与记忆,没有将“模仿、记忆”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关系处理好。
教学研究结果
1.一节课的研究。
这节研究课内容是“整数乘纯小数的意义及计算”。研究情况如下:
首先教学A班,学生通过研究在教师引导下发现整数乘纯小数的意义,能够理解,初步掌握,接下来进行计算练习。然后教学B班,以同种教法发现意义后先进行意义“互动生成”练习,接下来进行计算练习。结果在最后的课堂作业本中出现题目为“36×0.4表示( )”的填空,两班错误反差很大。从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一节课中,我们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新知识之后,如果不给予一定时间或一定量的模仿训练,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知道的基础上,犹如昙花一现。
2.一个单元的研究。
我们发现影响学生解题正确率的因素有两种:一是学生原有的智力水平;二是学生上课发言的积极程度。在这些课中,解题思路主要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而学生的发言主要是说解题思路。其实学生每一次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就是一次对解题思路的模仿性练习,每一次模仿性练习,就是一次对解题思路的再思考。如此一来,上课发言积极的,模仿的次数就多了,对解题思路的掌握就更牢固,因此解题正确率相对而言就会高于发言不积极的。而上课发言不积极的,模仿的次数就少了,对解题思路的掌握就相对差一点,解题正确率就相对低一些。
综上所述,在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丰富学生学习方式的今天,我们应注意对传统教学中有利因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认识“模仿、记忆”的基础性、巩固性作用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发展性作用,学生的学习方式应重视“模仿、记忆”与“自主、合作、探究”并举,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