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017-09-12李红
摘 要: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在提质减负的背景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接近生活实践、有针对性、“因人而异”的练习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使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减负 差异 分层 实践
数学练习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因而数学练习设计不但要结合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还要让学生练而有效,练而不烦。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和看法。[1]
一、用心设计,有的放矢
1.要重视数学作业的“量”,因为学生每天完成的作业不但有数学还有其他学科,同时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健康,因而在布置书面作业时既要从全盘考虑也要换位思考,要适量为主。
2.要重视数学作业的“质”,我每天的布置作业要结合课堂内容确定训练方向,做到心中有数。作业布置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要有的放矢,在课堂发现的问题在作业里及时补漏,及时调整,如发现学生的计算错误多,那就课外作业布置点口算练习;同时注重本堂课知识的延续和承上启下作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知识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小数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之前,我就布置课外作业几道整数混合运算的简便计算的题目作为课外作业,学习解比例前,我会布置几道解方程的题,为第二天的新授课铺垫,既为新的知识扫除了障碍,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平时注重设计作业的内容,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做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2]
二、注重差异,自主分层
因为每个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方面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因人施教,做到“因人而异”。有时我采用常规和自选的作业相结合。常规作业是全班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作业。它也是最基本、最基础的作业任务。自选作业是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的提高性作业,也属于兴趣性作业,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比如,学习“圆柱的体积”后,我布置了以下难度不一的家庭作业,供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1)常规题:①已知d=10厘米;r=2分米;h=5分米,计算圆柱体积。②一个圆柱形粮仓,底面周长是157分米,高30分米,如果每立方米稻谷约重2吨,这个粮仓能装多少吨稻谷?(2)选做题:李老师冲了800毫升牛奶汁,如果用半徑3厘米,高10厘米的玻璃杯装,能装三杯吗?(3)思考题:有一块圆柱玻璃容器装了水,里面放一个石头,你算出这石头的体积吗?我要求学生都要完成基础题,即常规作业,而选做题和思考题作为自选作业。
对于学困生,我会经常根据他们听课的表现减免作业,来调动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的积极性。同时,还有一些奖励,如书写好的奖励不抄题,还有奖励免写作业等等,这样,保证每位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学习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兴趣引领、形式多样
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作业内容上,为了避免练习的单一、重复,使练习内容充满趣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操作能力。我会精心选择部分具有典型和重要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认真课后调查、分析、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利率”后,我布置学生的实践作业:了解银行普通存款、国债和理财产品利率,学习了打折后,我布置让学生逛商店,了解各种折扣和商店买几送几的规律。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那些抽象的公式、概念,而是来自于实际生活,生活需要数学。还有六年级的总复习,概念和公式较多我先通过做概念小报的形式让他们归类、小结,上课再让他们反馈,这样以来学生复习起来不枯燥和单调,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从作业形式上我设计了数学课堂作业不写姓名,而是每次作业学生随机拿到作业本做练习,练习后写上练习者的名字,并给前一次别的同学的作业评价。改变课堂作业本的固定一人一本,教师一人评价,忽视学生的互相评价。因为新课标认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作业在多元评价评价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让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其实学生互评的过程也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让他们取长补短。因为每次拿到不同的作业本可以看到同伴的作业并进行有效地评价,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互评的学习方式学生特别关注自己的作业,使作业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在数学教学中,是“讲”和“习”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怎样发挥好“习行之功”的作用,那就要重视数学作业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体验不是负担和苦恼而是幸福和快乐,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2015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清·颜元《颜李遗书·总论诸儒讲学》
作者简介
李红(1967.10),女(汉族),长沙市芙蓉区八一路小学任教,职称: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