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幼师生信息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7-09-12赵红英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0期
关键词:师生意识信息技术

摘 要:目前幼师生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学习资料的意识比较淡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水平不容乐观。为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趣促学;利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做”中“学”;利用小组评价机制,将信息素养的单个提高变为学生的总体提升,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幼师生 信息素养

一、问题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素养作为一种必备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21世纪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在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1]

作为“准幼教”的2+3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简称“幼师生”),担负着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启蒙教育重任, 应顺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着力提升信息素养水平,为推进中国儿童早期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积蓄力量。[2]

二、优化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探究

信息意识从何而来、信息能力如何培养、怎样提高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水平,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关键问题。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索,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1.创设问题情境,以趣促学,将信息意识逐步植入学生心中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亦是如此,只有使学生拥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充分激发其探索的欲望,面对不懂的东西,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逐步通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正是信息意识的整个活动過程。[3]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将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创设一个个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去准备相关学习资料,必要时给予方法上的引导。例如:在执教“word 文字的格式化”时,正直校运会前夕,笔者利用新生对校运会的欣喜与期盼心理引导学生设计一个 “校运会宣传册”,但是并未提供现成的运动会资料,而是让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亲自去准备。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如何利用搜索引擎,如何下载所需资料等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查找信息、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将信息意识逐步植入学生心中。

2.利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做”中“学”,将信息能力逐步导入学生的学习过程

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教学,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之中,学生在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它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做”中学,“学”中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Word 图文混排功能”一节时,教师事先展示一些用Word制作的电子简报,引出本节课的任务——制作“同心协力 谱写班级辉煌”简报(利用运动会所拍照片及感人事迹,制作班级电子简报),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任务后,为避免学生盲目操作,师生共同分析制作简报的步骤,将任务细化为三个(页面设置、版面设计、插入简报元素)小任务,借助于任务的引导,学生逐步去设计制作简报,保证学习的方向与目标;在一个个感兴趣的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主动去实践完成学习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能力。[4]

3.加强道德教育,内化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

互联网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青少年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有益信息、拓宽学习渠道的同时,又是一个涂满诱惑的“毒刃”,是利是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信息伦理道德素养。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或借助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中的相关案例,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判断选择能力和自觉抵制诱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准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

4.利用小组评价机制,激发团队协作意识,将信息素养的单个提高变为学生的总体提升

通过调查及平时的访谈发现,幼师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很大,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升是教学中长期面临的一大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小组合作的方法,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效果良好。在学期初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学生进行分组,每7位学生为一组(一排14台机器,正好两组),分组后组内成员间有程度上的差异而组间无明显差异,选取基础好的学生为组长。为了激发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实现总体提升,定期组织小组间进行评比,并将小组成绩按10%的比例计入期末个人总成绩中。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引入,促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实现了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适时的调控以及小组评价机制,使得组内成员团结协作、着力提高本组的整体水平,组与组间竞争更加激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他们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走向前。”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4

[2] 沈逸.中外信息素养教育之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2)

[3] 李冬梅.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5)

[4] 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赵红英(1979-)女,汉族,山东陵县人,大学本科,山东省临邑师范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生意识信息技术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麻辣师生